脑干胶质瘤多见于儿童,发病高峰年龄为6~10岁,占儿童颅脑肿瘤的10%~20%,占儿童后颅窝肿瘤的30%。脑干胶质瘤分为脑干内弥漫型、局限型和脑干外生型。局限性肿瘤主要见于中脑、脑桥(向背侧外生性生长者)及延髓,而脑桥胶质瘤极大多数呈浸润性生长,侵及整个桥脑和邻近组织。
肿瘤的性质几乎皆为
胶质瘤,以星形细胞瘤和多形
胶质母细胞瘤最多见,部分可为神经节胶质瘤和室管膜瘤。位于脑干上段主要是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而脑干下段则以胶质母细胞瘤居多。
脑干胶质瘤的临床症状可分为一般症状和局灶性症状两类。一般症状以头痛最常见,多为后
枕部痛。儿童常有性格改变,由温和变为倔强、固执、检查不合作,情绪急躁,兴奋性增高,不想睡觉。
一个或多个脑神经麻痹常为
脑干肿瘤的重要特征,首发症状为脑神经麻痹者占1/4,最常见的脑神经损害为外展神经,其次为面神经和舌咽、迷走神经,症状可表现为眼球内斜及
复视面瘫,吞咽发呛、
上睑下垂、瞳孔扩大,光反射消失等。肿瘤同时损害锥体束时会出现特征性的交叉性麻痹(同侧脑神经损害合并对侧肢体偏瘫),锥体束征常为双侧性,脑神经损害则对侧较同侧严重,肿瘤侵犯小脑-齿状核-红核-丘脑束时可导致小脑损害征,表现为
步态不稳、肢体共济障碍及眼震。颅高压症状相对较少。
1.CT
表现为脑干部位的低或等密度占位,也可为混杂密度,
肿瘤多实性少囊变不均匀强化。由于受后颅窝伪迹影响,肿瘤的显像效果不佳。
2.MRI
星形细胞瘤多为长T
1长T
2信号,脑干形态膨大边界不清,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程度与肿瘤的恶性度相关,可伴瘤
内出血,偶有囊变。
3.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和脑干诱发电位
脑干胶质瘤确诊依靠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学龄儿童若出现眼球内斜(
复视),
周围性面瘫,言语不清,吞咽发呛,
步态不稳,应想到此病的可能。若检查有一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或双侧)锥体束征者,基本可明确
脑干肿瘤的判断,神经影像学的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1.脑干脑炎
好发于青壮年。半数患者发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或其他病毒感染病史,起病急骤,早期出现精神症状和
意识障碍,并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双侧颅神经麻痹,长束症状较少。症状和体征较弥散。儿童急性起病者,仍首先考虑
脑干胶质瘤。
2.小脑肿瘤
小脑蚓部的
髓母细胞瘤长向第四脑室时,可压迫脑干,出现类似于
脑干肿瘤的症状。早期出现
颅内高压症状和
小脑性共济失调症,而很少伴有颅神经损害和长束体征。
3.脑干周围的其他肿瘤
中脑腹侧的肿瘤需与
颅咽管瘤、斜坡
脊索瘤、
胆脂瘤、天幕裂孔处的
脑膜瘤作鉴别;中脑背侧的肿瘤需与松果体区肿瘤相鉴别;向桥脑外侧生长的肿瘤应与
听神经瘤鉴别。
4.脑干内其他病变
脑干内血管性疾病均起病急骤,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并发展至最严重的程度,随时间延长病情可稳定或逐步好转。还需与脑干内
血管瘤、囊肿、
畸胎瘤、结核瘤、转移性肿瘤鉴别。
1.手术治疗
脑干肿瘤由于脑干结构重要,手术将肿瘤完全切除很困难,因此手术加术后放疗是治疗脑干胶质瘤的主要方法。弥漫型无法手术,局限型和脑干外生型
星形细胞瘤手术后辅助放疗和化疗,病儿可获得较长期的生存。
对于突出于脑干表面或有囊变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为解除脑干的压迫、恢复脑脊液循环的通畅及明确
肿瘤性质。应在不增加神经功能损伤的情况下,尽可能显微镜下多切除肿瘤,术后辅以
放射治疗。术中进行脑干神经功能监测,利用超声吸引器和激光切除肿瘤,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
2.放射治疗
颅内压不高、边界不清的实质性肿瘤首选放射治疗,一般放射总量应达50~55Gy,超过此剂量会造成放射性坏死,照射部位通常为脑干肿瘤局部。多数患者放疗后出现临床症状的好转,但缓解期通常不超过8个月。近年,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单纯放疗的5年生存率已显著提高,最高已达40%。
3.化疗
对无法切除的小儿脑干肿瘤进行放疗后联合化疗,常用的药物有环己亚硝脲、长春新碱、5-
氟尿嘧啶、卡莫司汀、
羟基脲等,但疗效并不肯定,故非临床上常规应用。
干扰素可以作为辅助药物与环己亚硝脲联合使用,其平均生存时间稍增加。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