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介绍
戊酸倍他米松是一种合成的外用糖皮质激素,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多种皮质类固醇反应性皮肤疾病。
制剂规格
戊酸倍他米松有好几种制剂和规格,它们的给药方法、途径和吸收速度、稳定性都不一样,各有特点。不同厂家的制剂因制作工艺不同,其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可能也不一样。具体如何选择请咨询医生。
戊酸倍他米松泡沫剂:0.12%。
用途
戊酸倍他米松用于治疗湿疹、过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瘙痒症、牛皮癣等皮肤病,缓解头皮皮质类固醇反应性皮肤病的炎症和瘙痒症状。
戊酸倍他米松和新霉素护肤霜治疗什么
戊酸倍他米松主要外用于皮炎、过敏及各类湿疹,和新霉素护肤霜一般用于皮肤感染相关皮肤病能够治疗皮炎,过敏等皮肤病。
1.戊酸倍他米松是主要用于皮肤类炎症的外用药,属于激素药,对青春痘有一定疗效,主要外适用于湿疹、皮炎等皮肤病,医治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敏感皮炎。属于糖皮质激素药,该症同时伴随由对青霉素敏感的细菌或青霉素敏感的细菌引发的二重传染,但要注意控制使用频率,长期使用的副作用比较大。
2.新霉素护肤霜对于治疗痤疮伴感染有一定效果;主要用于杀灭皮肤表面的革兰氏阳性球菌;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皮肤疾病;比如脓疱疮、毛囊炎等,也可用于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感染。
但要注意,不能适用于对药物任何成分有过敏史的病人,外用皮质激素会发生系统使用皮质激素包括肾上腺抑制剂时发生的副作用,尤其是婴儿和儿童使用时更应该注意,避免将新霉素用于开放性伤口或损伤的皮肤,另外不能长期大量用于孕妇。
在用药治疗时,一定要谨遵医嘱,合理应用药物,不要随意用药,避免引起严重的副作用以及不良反应。
如何用药
戊酸倍他米松为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病情开处方拿药,并遵医嘱用药,包括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等。不得擅自按照药物说明书自行用药。
乳膏:每天1至数次适量涂于患处。剂量可根据症状进行调整。
泡沫剂:取少量泡沫于干净盘子中,分次用手指取少量泡沫于患者轻轻按摩至泡沫消失,所有患处重复以上动作。每天早晚各一次。涂抹时移开头发,使用后洗手并丢弃盘中未用完的泡沫。
用药须知
禁止用药
对戊酸倍他米松、其他皮质类固醇或该制剂中的任何成分过敏的患者禁用。
细菌、真菌、螺旋体、病毒性皮肤感染和动物皮肤病(
疥疮、瘀伤等)患者禁用。
皮肤溃疡、烧伤患者禁用。
谨慎用药
哺乳期妇女慎用,如确需要,应暂停哺乳喂养。
存在皮肤感染时不宜使用,如确需要使用的患者,应同时使用抗真菌或抗菌剂。
可能构成封闭敷料区域不宜使用。
戊酸倍他米松与一些药物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果你正在使用其他药物,使用戊酸倍他米松前请务必告知医生,并咨询医生是否能用药,如何用药。
药物是有不良反应的。但也不要因害怕不良反应而拒绝用药。你可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或者咨询医生,了解戊酸倍他米松的药物不良反应,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不良反应
戊酸倍他米松不良反应主要包括:
应用部位烧伤、瘙痒、刺痛。
干燥、毛囊炎、痤疮疹、色素减退、
口周皮炎、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继发感染、
皮肤萎缩等。
产生可逆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抑制,有些发生
库欣综合征、高血糖和糖尿的表现。
其他不良反应请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用药注意
局部应用仍可能出现全身吸收,尤其是大面积或长期使用时,应监测HPA轴水平。
可出现用药部位轻度灼烧、刺痛或瘙痒,这些反应通常在使用后不久消失。
治疗区域不应包扎或覆盖。
仅供外部使用,避免接触眼睛。
症状控制后应及时停用,如2周未见改善,需要就诊治疗。
泡沫剂罐子远离所有火源,不可刺穿或焚烧罐子,即使是空的时候。用完后请安全地丢弃罐子或回收利用。
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怎么办?
药物是有不良反应的。如果戊酸倍他米松的不良反应不大,可以坚持用药。如果不良反应较大,需要就医。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的轻重以决定是否继续用药,还是换用其他药物。
什么情况下需要急救?
戊酸倍他米松罕见急性过敏反应,一旦发生急性过敏反应表现,请立即寻求急救处理。
什么情况下需要立即就医?
严重胃肠道症状。
局部出现刺激性过敏现象。
患处出现感染。
戊酸倍他米松应该如何保存?
戊酸倍他米松药品应该在室温(20~25℃)避光、干燥处密闭保存。
不要将该药物分享给与你有相同症状的人使用。
药物要远离小孩。
药物相互作用
有些药物可能与戊酸倍他米松相互作用,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疫苗、维生素、草药等。这些药物与戊酸倍他米松一起使用前请咨询医生。
避免与其他皮质类固醇合用。
合理用药
药物必须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处方药应该由医生开置,非处方药应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戊酸倍他米松是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你的病情开处方使用。自行用药可能会增加你不合理使用药物风险:浪费药物资源,贻误病情,产生耐药,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戊酸倍他米松需要遵照医生处方足量、足疗程应用。病情完全控制前你的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但不要轻易减量、停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