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2是维生素类药物,促进胃肠道对钙、磷的吸收,促进骨的矿化,增加肌力和平衡能力,降低跌倒的危险,进而降低骨折的发生危险。
适应证
维生素D
2主要用于
维生素D缺乏症的预防与治疗、骨软化症、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治疗
用于维生素D缺乏症的预防与治疗,如绝对素食者、
肠外营养患者,胰腺功能不全伴
吸收不良综合征、肝胆疾病(肝功能损害、肝硬化、阻塞性黄疸)、
小肠疾病(腹泻、局限性肠炎、长期腹泻)、胃切除等。
用于治疗急、慢性及潜在手术后手足抽搐症及特发性手足抽搐症。
药理作用
维生素D
2摄入后,在肝细胞微粒体中受25-羟化酶系统催化生成骨化二醇,经肾近曲小管细胞羟化酶系统催化,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
骨化三醇,从而发挥药理作用。
药物起效时间
维生素D2作用开始时间为12~24小时。
药物维持时间
维生素D2治疗效应需10~14天。半衰期为19~48小时,在脂肪组织内可长期贮存,作用持续时间最长达6个月,重复给药有叠加作用。
药物联用
二维葡钙片:维生素D
2与
葡萄糖酸钙、维生素组成复方制剂,用于补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及儿童、青春发育期青少年(尤其是女性)、老年人的钙质不足。
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的区别?
维生素D2和D3的区别有摄取方式、产生、缺乏后的影响等。
摄取方式:维生素D2主要是通过坚果、豆制品以及植物性的食物进行摄取的;维生素D3叫胆钙化固醇,来源于皮肤中存在的7-脱氢胆固醇在阳光照晒下转变及食物摄入,比如蛋黄、鱼肝油等食物含有维生素D3。
产生:维生素D
2主要存在于植物当中,通常是
麦角固醇以及酵母菌被紫外线照射后造成光合作用而产生的;而维生素D
3主要是人体合成的,因为皮肤当中的脱氢胆固醇被紫外线照射后就会转变。
缺乏后的影响:一般缺乏维生素D2并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危害;但缺乏维生素D3后会影响体内钙、磷的代谢,很容易诱发骨质疏松、佝偻病等疾病,同时会出现出汗较多、头发发黄、骨头疼痛等症状。
虽然维生素D2和D3都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但是要注意不能盲目补充,因为摄入过多也会不利于身体健康。
禁用情况
过敏者禁用。
高血钙症者禁用。
维生素D增多症者禁用。
慎用情况
过敏体质者慎用。
动脉硬化慎用。
高磷血症慎用。
对维生素D高度敏感的肾功能不全混着慎用。
非肾脏病用维生素D2治疗时,如患者对维生素D2异常敏感,也可产生肾脏毒性,此类患者慎用。
特殊人群用药
妊娠期妇女用药:
高钙血症妊娠期妇女可伴有对维生素D
2敏感,应注意剂量调整,妊娠期妇女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哺乳期女性用药:哺乳期女性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儿童用药:婴儿对维生素D2敏感性个体间差异大,用量应慎重决定,血清钙和磷浓度的乘积[Ca]×[P](mg/dl)不得大于58。儿童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且用药时必须有成人监管,以免出现吞咽意外。
老年人用药: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不良相互作用
含镁的制酸药:制酸药中的镁剂与维生素D同用,特别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可引起
高镁血症。
巴比妥、苯妥英钠、抗惊厥药、
扑米酮:巴比妥、苯妥英钠、抗惊厥药、扑米酮等可降低维生素D
2的效应,长期服用抗惊厥药时应补给维生素D,以防止骨软化症。
降钙素:降钙素与维生素D同用可抵消前者对高钙血症的疗效。
大量
钙剂或利尿药:大量钙剂或利尿药与常用量维生素D同用,有发生高钙血症的危险。
洋地黄类:洋地黄类与维生素D2同用时应谨慎,因维生素D2可引起高钙血症,容易诱发心律失常。
大量的含磷药物:大量的含磷药物与维生素D同用,可诱发高磷血症。
维生素D2的剂型规格较多,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包括用法、用量及用药时间。
剂型规格
维生素D2片:0.125mg/片;0.25mg/片;10mg/片。
维生素D2注射液:1ml:5mg(20万单位)/支;1ml:10mg(40万单位)/支。
维生素D2软胶囊:0.125mg(5000单位)/粒;0.25mg(1万单位)/粒;0.01mg(400单位)/粒。
维生素D2丸:0.125mg(5000单位)/粒。
具体用法
用法
维生素D2片、维生素D2软胶囊、维生素D2丸:口服。
维生素D2注射液:肌内注射。
用量
维生素D2片
维生素D缺乏:成人每日0.025~0.05mg(1000~2000单位)/5日,以后减至每日0.01mg(400单位);儿童每日0.025~0.1mg(1000~4000单位/5日)/5日,以后减至每日0.01mg(400单位)。
预防
维生素D缺乏症: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一次0.01mg(400单位),一日一次。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成人口服每日0.25~1.5mg(1~6万单位)最高量每日12.5mg(50万单位)。小儿每日0.075~0.25 mg(3000~1万单位),最高量每日1.25 mg(5万单位)。
家族性低磷血症:成人口服每日1.25~2.5mg(5~10万单位)。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成人口服每日1.25~3.75mg(5~15万单位),小儿口服每日1.25~5mg(5~20万单位)。
肾功能不全:成人口服每日1~2.5mg(4~10万单位)。
肾性骨萎缩:成人开始剂量每日0.5mg(2万单位),维持量每日0.25~0.75mg(1~3万单位);小儿每日0.1~1mg(4000~4万单位)。
维生素D2软胶囊
预防维生素D缺乏症: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一次0.01mg(400单位),一日一次。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成人口服每日0.25~1.5mg(1~6万单位)最高量每日12.5mg(50万单位)。小儿每日0.075~0.25mg(3000~1万单位),最高量每日1.25mg(5万单位)。
家族性低磷血症:成人口服每日1.25~2.5mg(5~10万单位)。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成人口服每日1.25~3.75mg(5~15万单位),小儿:1.25~5mg(5~20万单位)。
肾功能不全:成人口服每日1~2.5mg(4~10万单位)。
肾性骨萎缩:成人开始剂量每日0.5mg(2万单位),维持量每日0.25~0.75mg(1~3万单位);小儿每日0.1~1mg(4000~4万单位)。
维生素D2丸
预防:一日400~800单位。
甲状腺功能低下:一日25000~200000单位。
维生素D2注射液
一次7.5mg~15mg(30万-60万单位),病情严重者可于2~4周后重复注射1次。
药物漏用
维生素D2注射液由医务人员注射给药,通常不存在漏用情况。
口服剂型,每日用药1次,若忘记用药,当日想起时用药即可,若第二日想起则无需补用,于正常时间用药即可,不可一次使用两倍剂量。
口服剂型,每日多次口服,如果漏服药物时间较短,请尽快补服,但如果快到下一次服药时间(超过两次正常用药间隔时间的一半),请跳过此次漏服的剂量,直接于下一次服药时间服药。不可一次服用两倍剂量,以免引起毒性反应。
无需补用:以每日3次为例,本应在当天8时、14时、20时分别用药,患者8时用药,14时忘记用药,18时想起忘记用药,则无需补用,于20时正常用药即可。
需要补用:本应在当天8时、14时、20时分别用药,患者8时用药,14时忘记用药,15时想起忘记用药,则需补用,再于20时用药即可。
药物过量
症状:短期内摄入超量或长期服用大量维生素D
2,可导致严重中毒反应。维生素D
2中毒引起的
高钙血症,可引起全身性血管钙化、肾钙质沉淀及其他软组织钙化,而致高血压及肾功能衰竭。
上述不良反应多发生于高钙血症和伴有
高磷血症时。儿童可致生长停滞。维生素D
2中毒可因肾、心血管功能衰竭而致死。
措施:治疗维生素D2过量,除停用外,应给以低钙饮食,大量饮水,保持尿液酸性,同时进行对症和支持治疗。
如高钙血症危象时需静脉注射
氯化钠溶液,增加
尿钙排出,必要时应用利尿药、皮质激素或
降钙素,甚至作血液透析,并应避免曝晒阳光,直至血钙浓度降至正常时才改变治疗方案。
药物停用
如果用药后感觉不适,请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的轻重判断是否应停药或采取必要的措施。
不良反应的表现
胃肠道反应:便秘、腹泻、口内有金属味、恶心呕吐、腹痛。
神经系统反应:持续性头痛、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口渴、眼对光刺激敏感度增加、惊厥、偶有精神异常。
皮肤反应:皮肤瘙痒。
其他:尿混浊、高血压、心律失常、夜间多尿、体重下降。
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胃肠道反应:应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不易消化的食物,如姜、辣椒等,避免食用生冷、油腻食物(如冰淇淋、肉类),如症状不能缓和或症状加重,应立即就医治疗。
神经系统反应:建议患者不要活动,卧床休息;若症状较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对症治疗。
皮肤反应:应避免搔抓,症状严重者需及时就医,遵医嘱对症治疗,必要时进行抗过敏治疗。
肌肉骨骼:可遵医嘱服用口服止痛药。
其他:较轻症状可以耐受,如果症状不能缓和或症状加重,应立即就医治疗。
药物贮存
维生素D2注射液、维生素D2片、维生素D2软胶囊、维生素D2丸:应遮光,密封保存。
本品应存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避免儿童误服。
其他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颜色,形状,味道,表面出现裂纹或斑点等)禁止使用。
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治疗
低钙血症前,应先控制
血清磷的浓度,并定期复查血钙等有关指标;除非遵医嘱,避免同时应用钙、磷和维生素D制剂。血液透析时可用碳酸铝或
氢氧化铝凝胶控制血磷浓度,维生素D
2疗程中磷的吸收增多,铝制剂的用量可以酌增。
由于个体差异,维生素D2用量应依据临床反应作调整。
对诊断的干扰:维生素D2可促使血清磷酸酶浓度降低,血清钙、胆固醇、磷酸盐和镁的浓度可能升高,尿液内钙和磷酸盐的浓度亦增高。
疗程中应注意检查:
血清尿素氮、肌酐和肌酐清除率、血清
碱性磷酸酶、血磷、24小时
尿钙、尿钙与肌酐的比值、血钙(用治疗量维生素D
2时应定期作监测,维持血钙浓度2.00~2.50mmol/L)。以及骨X线检查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