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的开环固醇类物质,包括植物来源的维生素D
2和动物来源的维生素D
3,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体内钙磷代谢,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维持身体中的钙平衡和磷平衡,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
维生素D缺乏症。
适应证
用于维生素D缺乏症的预防与治疗,如绝对素食者,
肠外营养患者,胰腺功能不全伴
吸收不良综合征,肝胆疾病(肝功能损坏,肝硬化,阻塞性黄疸),
小肠疾病(腹泻,局限性肠炎,长期腹泻),胃切除等。
用于治疗急、慢性及潜在手术后手足搐搦症及特发性手足搐搦症。
药物起效时间
本品在体内的起效时间约为12~24小时,一般10~14天见效。
药物维持时间
本品可在脂肪组织长期贮存,作用持续时间最长达6个月。
药物联用
维生素AD滴剂: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复方制剂,每粒含维生素A 1500单位、维生素 D
2 500单位。用于预防和治疗维生素A及D的缺乏症,如佝偻病、夜盲症及小儿手足抽搐症。
阿仑膦酸钠维D
3片:阿仑膦酸钠和维生素D
3的复方制剂,每片含阿仑膦酸钠70mg(以
阿仑膦酸计)和维生素D
32800IU,用于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可增加骨量,并降低骨折发生率,包括髋部和椎骨骨折(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男性骨质疏松症以增加骨量。
抗惊厥药:如巴比妥、苯妥英钠、
扑米酮等可降低维生素D效应(通过诱导肝细胞微粒体酶,促进维生素D代谢导致),因此长期服用抗惊厥药需要补充维生素D,以防骨软化症。
禁用情况
高维生素D血症者禁用。
慎用情况
动脉硬化慎用。
高磷血症慎用。
对维生素D高度敏感者慎用。
过敏体质慎用。
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妊娠期妇女使用过量,可导致胎儿瓣膜损伤、主动脉狭窄、甲状旁腺功能抑制而使新生儿长期低血糖抽搐,故应予注意;高钙血症孕妇可伴有对维生素D敏感,应注意剂量调整。
哺乳期:全母乳哺乳婴儿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可以口服维生素D来补充,部分婴儿对少量维生素D很敏感,因此如需补充维生素D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普遍缺乏维生素D,在医生指导下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
儿童:常规给予预防剂量维生素D补充剂有助于改善5岁以下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
不良相互作用
鱼肝油与维生素D同用,可能导致过量摄入维生素D,出现维生素D中毒,症状轻者会出现食欲减退,厌食,精神不振,呕吐,脱水,腹泻,
酸中毒等症状,严重则会引起肾功能衰竭,因此,鱼肝油与维生素D不宜同用。
降钙素与维生素D同用会抵消降钙素对高钙血症的疗效,应谨慎联用。
硫糖铝、
氢氧化铝可减少维生素D的吸收,影响药效的发挥,因此不宜与维生素D滴剂同服。
服大剂量
钙剂或利尿药期间再服维生素D滴剂,可能引起高钙血症,应谨慎同服。
大量含磷药品与维生素D滴剂同服,因为维生素D可促进小肠和肾对磷的吸收,磷补充过多会导致
血清磷水平过高,引发高磷血症。
正在服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也要谨慎服维生素D,因维生素D如引起高钙血症,容易诱发心律失常。
剂型规格
滴剂:维生素D3 400单位/粒;800单位/粒。
片剂:维生素D2 5000单位/片;0.125mg(5000单位)/片;0.25mg(10000万单位)/片。
注射剂:维生素D2 1ml:10mg(40万单位)/支;维生素D2 1ml:5mg(20万单位)/支;维生素D3 0.5ml:3.75mg(15万单位)/支;1ml:7.5mg(30万单位)/支;1ml:15mg(60万单位)/支。
软胶囊剂:维生素D2 0.125mg(5000单位)/粒;0.25mg(1万单位)/粒。
糖丸:0.125mg(5000单位)/粒。
具体用法
用法
片剂、软胶囊剂、糖丸:口服,温水送服。
滴剂:口服,饭前半小时服用。注意滴剂应在补喂婴儿时应将胶囊剪开一小口,将维生素D挤到婴儿口中服用。
注射剂:肌内注射。
用量
成人
预防
维生素D缺乏症:每日服用维生素D
2片0.01~0.02mg(400~800单位)。
维生素D缺乏症:每日维生素D2片或维生素D2软胶囊0.025~0.05mg(1000~2000单位)。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症:每日维生素D2片或维生素D2软胶囊0.25~1.5mg(1万~6万单位),最高量每日用维生素D2注射液12.5mg(50万单位)。
骨软化症:每日维生素D2片或维生素D2软胶囊0.025~0.1mg(1000~4000单位)。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因病患具体病情调整,剂量在每日维生素D
2软胶囊或维生素D
2注射剂0.5~2.5mg(2万~10万单位)范围调节,个别患者需要20万单位每天。
家族性低磷血症:每日维生素D2注射剂1.25~2.5mg(5万~10万单位)。
肾功能不全:每日维生素D3片1~2.5mg(4万~10万单位)。
肾性骨萎缩:开始剂量,每日维生素D2软胶囊0.5mg(2万单位),维持量,每日0.25~0.75mg(1万~3万单位)。
儿童
预防维生素D缺乏症:母乳喂养的婴儿每日维生素D3滴剂0.01mg(400单位),或母体每次服用维生素D2钙片0.01mg(400单位)。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症:根据病情,每日肌内注射维生素D
3注射液0.0625~0.125mg(2500~5000单位),活动期
佝偻病每日0.125~0.25mg(5000~10000单位)后减至每日维生素D
3胶囊型滴剂0.01mg(400单位)作为维持量。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症:每日维生素D2片或维生素D2软胶囊0.075~0.25mg(3000~10000单位),最高量每日1.25mg(5万单位)。
骨软化症:每日维生素D2片0.025mg(1000单位)或每日维生素D3胶囊型滴剂0.025mg(1000单位)。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维生素D2每日0.25~0.75mg(1万~15万单位)或每日维生素D3注射液1.25~12.5mg(5万~50万单位)。
肾性骨萎缩:每日维生素D2片或维生素D2软胶囊0.1~1mg(4000~4万单位)。
药物漏用
漏用若发生在两次用药间隔时间的一半以内者,应立即按量补服,下次用药仍可按原间隔时间。
如漏用时间已超过用药间隔时间的一半,则不必补服,下次务必按原间隔时间用药。
发生漏用后,切不可在下次用药时加倍剂量或加大剂补用,以免引起药物中毒。
药物过量
危害
大量过量服用维生素D可出现中毒,(如成人摄入维生素D每日20万~60万单位、小儿每日20万~40万单位数周或数月),可导致严重中毒反应。
早期可表现为骨关节痛、肿胀、皮肤瘙痒、口唇干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
措施
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药物停用
成人患者如出现食欲不振、恶心、腹泻、便秘、烦躁、不安、嗜睡、昏迷、发热的症状,怀疑是维生素D摄入过量导致维生素D中毒。需要立即停用维生素D,并及时送往医院进行医治。
出现眩晕、呕吐、便秘、腹痛、
肌无力、骨痛等,并可导致全身钙化、肾钙质趁机、软组织钙化、高血压和肾衰竭等,需要立即停用维生素D,并及时送往医院进行医治。
婴儿如出现烦躁、口渴、多尿、便秘、发热、咳嗽、气喘等现象,则可能是不能耐受维生素D,应及时停药就医。
不良反应的表现
维生素D中毒症状:食欲不振、恶心、腹泻、便秘、烦躁、不安、嗜睡、昏迷、发热等。
高钙血症:眩晕、呕吐、便秘、腹痛、
肌无力、骨痛等,并可导致软组织钙化、高血压和肾衰竭、小儿生长发育停止等。
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如果出现食欲不振、恶心、腹泻、便秘、烦躁、不安、嗜睡、昏迷、发热等维生素D中毒现象,应及时停药,并送往医院治疗。
如果出现眩晕、呕吐、便秘、腹痛、肌无力、骨痛等高钙血症问题,并导致软组织钙化、高血压和肾衰竭、小儿生长发育停止等,需要立即停用维生素D,并及时送往医院进行医治。
药物贮存
滴剂:遮光,密封,25℃以下保存。
片剂:遮光,密封保存。
注射剂:遮光,密封保存。
软胶囊剂:遮光,密封保存。
糖丸:密封保存。
其他
本品需要严格按照推荐剂量服用,不可超量服用。
婴幼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在使用本品前需要咨询医师。
维生素D2可促使血清磷酸酶浓度降低,血清钙、胆固醇、磷酸盐和镁的浓度可能升高,尿液内钙和磷酸盐的浓度亦增高。
生理剂量补充普通维生素D导致
高钙血症的风险非常小,不需要常规监测血钙及
尿钙水平。
治疗家族性低磷血症或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时,应定期检查
血清尿素氮、肌酐和肌酐清除率、血清
碱性磷酸酶、血磷、24小时尿钙、尿钙与肌酐的比值、以及骨X线检查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