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介绍
色氨酸是一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是人体中重要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前体,可促使核黄素发挥作用,有助于
烟酸及血红素的合成,可显著增加怀孕动物胎仔体内抗体,促进胃液及胰液的产生。
具有合成蛋白质、维持成人的
氮平衡等作用。可用于妊娠期妇女的营养补充、
烟酸缺乏症、调节神经节律、改善睡眠等。
制剂规格
色氨酸一般与其他氨基酸一起制成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不同厂家的制剂因制作工艺不同,其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可能也不一样。具体如何选择请咨询医生。
用途
可用于妊娠期妇女营养补充。
可用于乳幼儿的特殊奶粉。
也可作为安神药,调节神经节律、改善睡眠等。
色氨酸如何补充
色氨酸可以通过食物补充,比如牛奶、腐竹、核桃、花生等。如果食物补充效果不理想,也可以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补充。
色氨酸是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之一,是5羟色胺的前体,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生活中,色氨酸含量相对丰富的食物有鸡蛋、牛奶、腐竹、黑芝麻、香菇、大豆、花豆、芸豆、黑豆、核桃、葵花籽、花生、南瓜子仁等。通常来说,日常生活中适量摄入这些食物,基本可以满足人体对色氨酸的正常需求量。
如果食物补充效果不理想,也可以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补充。
色氨酸的功效与作用
色氨酸属于人体必需氨基酸,作为药物常见的是注射剂,主要用于烟酸缺乏症,还具有调节精神节律、改善睡眠的功效。
色氨酸可以构成5-羟色胺神经递质,是人体的必需氨基酸之一,常见为针剂,可以用来治疗烟酸缺乏症,又称糙皮病,可以作为妊娠期妇女和婴幼儿特殊营养补充剂,还具有安神、调节精神节律、改善睡眠的功效。
色氨酸作为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尚不明确,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使用,遵医嘱服药,日常注意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营养均衡,少食辛辣刺激食物,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如何用药
色氨酸为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病情开处方拿药。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应在诊所或医院由护士、医生给药,不应在家自己操作。
在用药前,应仔细检查药物性状,如果发生改变,则不要使用。
色氨酸常见的用法用量有哪些?
用于营养不良时,可静脉滴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一般剂量为500ml,或遵医嘱,滴速为每分钟30~40滴左右。
用于外科手术前后时,可静脉滴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一般剂量为1500ml,或遵医嘱,滴速为每分钟30~40滴左右。
用药须知
禁止用药
对药物中任何成分过敏的患者,应禁止使用色氨酸。
严重肝能不全的患者,应禁止使用色氨酸。
严重肾功能衰竭或尿毒症患者,应禁止使用色氨酸。
对氨基酸有代谢障碍的患者,应禁止使用色氨酸。
谨慎用药
色氨酸与一些药物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果你正在使用其他药物,使用色氨酸前请务必告知医生,并咨询医生是否能用药,如何用药。
药物是有不良反应的。但也不要因害怕不良反应而拒绝用药。你可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或者咨询医生,了解色氨酸的药物不良反应,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不良反应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输注过快可引起恶心、呕吐、胸闷、心悸、发热、头痛、面部潮红、多汗、给药部位疼痛等。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出现高氮血症和血浆
尿素氮的升高。
长期大量输注可能导致胆汁淤积、
黄疸。大量快速给药,可引起
酸中毒。
由于含有抗氧化剂焦亚硫酸钠,偶尔会诱发疹样过敏反应(尤其哮喘患者),应中止给药。
用药注意
色氨酸需要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症状、体重等情况,决定适当用量。最可靠的每日输入剂量计算基于患者的
氮平衡、氨基酸保有率、血中尿素氮和体重变化等客观指标的测定数据,加强动态监测。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为盐酸盐,大量输入可能会导致酸碱失衡。大量应用时,应注意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遇冷可能会出现结晶,可将药液置于50~60℃水浴中缓慢摇动,使结晶溶解并冷至37℃后使用。
药液开瓶后一次使用完毕,剩余药液不宜储存后再次使用。
药液在使用中,应严格注意滴速。
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怎么办?
药物是有不良反应的。如果不良反应较大,需要就医。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的轻重决定是否继续用药,还是换用其他药物。如果不良反应症状不严重,适当对症处理,可以坚持用药。
色氨酸应该如何保存?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应该避光密封保存。
药物相互作用
有些药物可能与色氨酸相互作用,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疫苗、维生素、中药等。为了安全起见,如果你还在使用其他药物,使用色氨酸前请咨询医生。
合理用药
药物必须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处方药应该由医生开置,非处方药应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色氨酸是处方药,医生会根据你的病情开处方使用。在完全了解药物的用法用量、用药禁忌以及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合理用药。药量过少,达不到治疗效果,药物过量,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色氨酸需要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症状、体重等情况,决定适当用量。最可靠的每日输入剂量计算基于患者的氮平衡、氨基酸保有率、血中尿素氮和体重变化等客观指标的测定数据,加强动态监测。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