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李斯特菌病(pediatric listeriosis),是由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新生儿及免疫缺陷患儿。此外,孕妇、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也属于易感人群。
本病由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感染引起。本菌从水、土壤、尘埃、下水道、鱼类、鸟类及哺乳动物、甲壳动物中均能检出。人类被感染主要是通过进食染菌的肉类、牛奶、生菜或奶酪等引起。孕妇受感染后,如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时,常引起严重感染。
新生儿患者可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出现于出生后7天之内,以
败血症和肺炎多见,主要通过染疫母亲的胎盘传染而来,患儿母亲常在分娩前数周患流感样病症,分娩时母亲可有发热,羊水可染为绿色或棕色,新生儿常早产,皮肤常见广泛性脓疱疹,同时可出现发热、嗜睡、腹泻、呼吸困难,偶见心肌炎。晚发型多见于足月儿,出生7天以后发病,90%以上表现为
脑膜炎症状。主要症状列举如下:
1.李斯特菌脑膜炎
主要见于婴儿及新生儿,但近年来成人患者有所增加。临床表现与其他
细菌性脑膜炎相似,一般起病急,发热多在39℃以上,
脑膜刺激征明显,常伴有
意识障碍,如
木僵,
谵妄,昏迷等,亦可发生抽搐,外展神经及
面神经麻痹亦不少见甚至可累及多对脑神经,亦有出现肢体瘫痪和小脑功能障碍者,同时可伴有败血症。
本病病情较严重,有全身抽搐和昏迷者病死率高,后遗症可有肢体瘫痪、
共济失调、失语、眼球运动麻痹、面肌麻痹、括约肌功能紊乱等。
2.妊娠感染
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时期,更多发生于后3个月。症状常较轻,有畏寒,发热,
背痛,往往怀疑为尿路感染,常自愈,不影响胎儿。严重时则可造成流产,死胎,早产或新生儿感染。
3.新生儿败血性肉芽肿病
经胎盘感染,患儿常有多脏器的播散性脓肿成肉芽肿,包括肝、脾、肺、肾、脑等,常伴有结合膜炎、咽炎、
皮肤红丘疹(多位于躯干及肢端),亦可出现呼吸或循环衰竭,病死率高。
4.败血症
特别是免疫缺陷者及新生儿均可罹患,临床表现与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相似。
5.局部感染
如
心内膜炎,关节炎,
脊髓炎,
骨髓炎,
胆囊炎,
脑脓肿,实验室人员亦可直接接触感染而出现局部(颈部等)
淋巴结炎。
1.血常规
患儿血白细胞计数常增高,分类中以
中性粒细胞增多明显,
单核细胞并不增多。
2.脑脊液检查
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大多外观混浊,白细胞计数为(100~10000)×10
6/L,其中2/3为多核细胞,蛋白质含量增高达0.5~3.0g/L,而糖量降低者仅占40%,未合并脑膜炎的患者
脑脊液常规多为正常,或仅有轻度蛋白质含量增高及
淋巴细胞增多。
3.细菌学检查
是诊断本病的关键。
(1)细菌涂片 取脓性分泌物、穿刺液、脑脊液、活组织细胞、胎儿粪便等涂片,行革兰染色检查,脑脊液镜检,有2/3的患者标本为阴性。
(2)细菌培养 在疾病早期取血、脑脊液、骨髓、羊水、胎粪、胎盘、新生儿脐带残端、受损皮肤或黏膜、孕妇阴道排泄物等作细菌培养,可分离到致病菌。
4.血清学检查
对该菌的抗体反应主要是IgM抗体升高,双份血清抗体效价递升有助于诊断。
5.分子生物学检测
可在血液中测出李斯特菌,敏感性强。
6.其他
本菌对青霉素G、
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
氯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及红霉素等均敏感、但对磺胺、
杆菌肽不敏感,所有头孢菌素都无效。
氨苄青霉素联合氨基糖苷类药物是治疗早发型新生儿李斯特菌病的首选方案。早发型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建议疗程10~14天。晚发型李斯特菌病常表现为
脑膜炎,推荐治疗方案为氨苄青霉素联合氨基糖苷类药物治疗。用药48~72小时应复查腰穿评价疗效。如用药数天后脑脊液中仍有致病菌存在,可考虑联合
万古霉素、
利福平或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噁唑,推荐疗程14~21天。此外,美罗培南在体外对李斯特菌有很强的灭菌作用,临床也有应用美罗培南治疗李斯特菌感染成功的报告。
阻断传播途径和早期及时诊治是防治本病的关键。应告知孕妇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不吃久存冰箱食物。如孕期有相关饮食史,一旦出现发热等需警惕李斯特菌感染及时就医,同时密切关注胎心监护、羊水等,必要时及早结束妊娠,对出生后的新生儿严密监测感染指标并预防性或治疗性应用抗生素。如有条件,应给产妇行血培养、宫颈分泌物培养及胎盘病理学检查,这一点往往是最容易忽视的。在新生儿室明确诊断该病时,应进行隔离防止传播。李斯特菌败血症的早期监测及有效的针对性救治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儿的存活率,改善预后。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