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介绍
柔红霉素是第一代蒽环类抗
肿瘤抗生素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
急性白血病等。
制剂规格
柔红霉素主要为注射剂,不同厂家的制剂因制作工艺不同,其药物效果和副作用可能也不一样。
用途
柔红霉素和阿糖胞苷哪个效果好
不存在柔红霉素和阿糖胞苷哪个效果好这种说法。通常两者可联合治疗白血病,阿糖胞苷还可治疗恶性肿瘤。
柔红霉素属于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药物,能起到阻碍细胞合成,使其直接与DNA结合的作用,阿糖胞苷属于嘧啶类抗代谢性抗肿瘤药物,具有抑制细胞DNA的合成,干扰细胞增殖的作用。这两种药物之间没有可比性,因此,不存在柔红霉素和阿糖胞苷哪个效果好这种说法。
柔红霉素和阿糖胞苷在临床上通常是联合使用,主要是用于治疗白血病,例如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除此之外,阿糖胞苷还可以治疗恶性肿瘤。
总而言之,患者必须积极配合医生使用柔红霉素和阿糖胞苷,按时复诊,便于医生了解治疗效果。
柔红霉素治疗白血病效果怎么样
柔红霉素对症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但对其他类型的白血病治疗无效。
柔红霉素能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以单用,也可以与其它的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本品适合治疗本病的各个分期,也可以治疗早幼粒性白血病,还可以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柔红霉素对神经母细胞瘤和横纹肌肉瘤也有不错的疗效。
本品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皮疹、可逆性脱发、急性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黏膜炎、硬结、血栓性静脉炎、严重的蜂窝组织炎、局部组织坏死、高尿酸血症、发冷、发烧、类过敏反应,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心脏毒性、骨髓抑制。
对蒽环类药物的活性成分或辅料过敏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持续的骨髓抑制、存在严重的感染、严重的肝脏或者肾脏功能损伤、心肌功能不全、近期发生过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的患者禁用本品。
建议患者身体不适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谨遵医嘱对症用药治疗。
如何用药
柔红霉素为处方药,只能凭医生处方购置。使用时应在医院由医生和护士操作,不要自行在家使用。
柔红霉素常见的用法用量有哪些?
盐酸柔红霉素注射剂为红色疏松块状物或粉末,需要在特定溶液中溶解后再进行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不能皮下或肌内注射。
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如果采用联合长春新碱、泼尼松或
泼尼松龙方案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可静脉注射盐酸柔红霉素25毫克,每周1次。
柔红霉素的微脂粒制剂可用于治疗
卡波西肉瘤,一般每2周静脉给药1次,在30~60分钟内输完,开始剂量为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给药40毫克,持续给药至病情控制。
联合治疗方案中,成人患
急性白血病时,一般每天每平方米体表面积30~45毫克盐酸柔红霉素,连用2~3天。
成人累积总用量不应超过每平方米体表面积550毫克;已经接受胸部放疗的患者,总用量应该在每平方米体表面积400~450毫克。
儿童、老年人,以及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用药较为特殊,能否用药、用药方法等,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用药须知
禁止用药
妊娠早期,尤其是在妊娠最初的3个月内的妊娠妇女不能使用柔红霉素。
周围
血常规检查中,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少于3500个或血小板数量少于5000个,以及发热伴有明显感染、恶液质、失水、出血、电解质或酸碱平衡紊乱、胃肠道梗阻、明显
黄疸、肝肾功能及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使用柔红霉素。
用过足量的多柔比星或表柔比星的患者不能使用柔红霉素。
谨慎用药
有心脏病史的人,使用柔红霉素前应该告知医生。
对于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及2岁以下的幼儿,医生会根据情况判断能否使用柔红霉素,使用时会适当调整剂量。
目前没有明确柔红霉素是否能经乳汁分泌,为了安全起见,哺乳期妇女使用前应该咨询医生,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停药或建议停止哺乳。
出现严重的骨髓移植和心律失常的患者,应该停止使用柔红霉素。
柔红霉素与一些药物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果你正在使用其他药物,使用柔红霉素前请务必告知医生,并咨询医生是否能用药,如何用药。
药物是有副作用的。但也不要因害怕副作用而拒绝用药。你可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或者咨询医生,了解柔红霉素的药物副作用,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如果你计划怀孕或者是处在妊娠期、哺乳期,用药前请咨询医生是否能用柔红霉素、如何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
有些药物可能与柔红霉素相互作用,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疫苗、维生素、草药等。这些药物与柔红霉素一起使用前请咨询医生。
对心脏或肝脏有毒性的药物不能与柔红霉素一同使用。
柔红霉素用药期间及停药后3~6个月禁止进行病毒疫苗接种。
合理用药
药物必须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处方药应该由医生开置,非处方药应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柔红霉素是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你的病情开处方使用。自行用药可能会增加你不合理用药的风险:浪费药物资源,贻误病情,产生耐药,及严重药物副作用。
柔红霉素需要遵照医生处方足量、足疗程应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