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中枢性镇咳药,可抑制延髓咳嗽中枢而产生镇咳作用,其镇咳作用与
可待因相等或稍强,具有一般治疗剂量不抑制呼吸,无镇痛作用,长期服用无成瘾性和耐受性的特点。
适应证
用于干咳,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和咽炎)、支气管炎等引起的咳嗽。
药物起效时间
一般服药后15~30分钟开始起效,请遵医嘱服用。
药物维持时间
维持时间3~6小时,请遵医嘱服用。
药物联用
复方美沙芬片:每片含
对乙酰氨基酚0.5g、
氢溴酸右美沙芬15mg、盐酸苯丙醇胺12.5mg、氯苯那敏2mg。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周身及四肢酸痛、咳嗽、鼻塞、流鼻涕、流泪、打喷嚏等症状的治疗。
复方氢溴酸右美沙芬糖浆:每10ml内含氢溴酸右美沙芬30mg,
愈创甘油醚200mg。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如
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等引起的咳嗽、
咳痰。
禁用情况
怀孕3个月内妇女禁用。
哺乳期妇女禁用。
有精神病史者禁用。
正在服用利奈唑胺、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
氟西汀、帕罗西汀)、安非他酮等药物或服用这些药物停药不满两周的患者禁用。
慎用情况
过敏体质者慎用。
孕妇(怀孕3个月以上)慎用。
年老体弱者慎用。
痰多的患者慎用。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本品通过中枢作用止咳,可能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有影响,怀孕3个月内孕妇禁用,怀孕3个月以上孕妇需在医生指导下慎用。
哺乳期妇女:本品可通过乳汁分泌,哺乳期妇女禁用。
儿童:儿童必须在医生指导和成人监护下使用。
老年人:老年患者因器官功能减退,特别是肝肾功能,应在医生指导下慎用。
不良相互作用
本品不宜与
乙醇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如地西泮合用,因可增强对中枢的抑制作用,请谨慎联合。
本品禁止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利奈唑胺、抗抑郁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帕罗西汀)、安非他酮等合用,或服用这些药物停药不满两周的患者使用,可致
高热、昏迷等症状。
本品与
奎尼丁、胺碘酮合用,可增高本品的血药浓度,出现中毒反应,需谨慎联合。
如果您正在使用其他药物,用药前请咨询医生或药师,并将您所有已确诊的疾病及正在接受的治疗方案告知医生或药师。
剂型规格
分散片:5mg/片;15mg/片。
具体用法
用法
口服,温开水送服。
用量
成人:每次15~30mg,一日3~4次。
儿童:小儿2岁以下用量未定;2~6岁,一次2.5~5mg,一日3~4次;6~12岁,一次5~10mg,一日3~4次。
药物漏用
如果漏服药物时间不到两次正常用药间隔时间的一半,请尽快补服;但如果超过两次正常用药间隔时间的一半,请跳过此次漏服的剂量,直接于下一次服药时间服药。
需要补服:本应在当天8时、14时、20时分别服用,患者8时服用一次,14时忘记服用,15时想起忘记服用药物,则需补服,并于20时正常服用即可。
无需补服:本应在当天8时、14时、20时分别服用,患者8时服用一次,14时忘记服用,18时想起忘记服用药物,则无需补服,于20时正常服用即可。
绝对不可以一次服用双倍药量。如果您有不能确定的情况,请咨询医生或药师。
药物过量
表现
过量服用
右美沙芬可能产生以下症状:精神混乱、兴奋、紧张、烦躁、神志不清、
支气管痉挛、
呼吸抑制等,根据中毒的程度,这些症状可能会有所不同。
儿童过量服用右美沙芬可能产生以下症状:嗜睡、紧张、恶心、呕吐、步态改变等。
处理方法
如果服用过量应采用对症治疗,其中包括静注
纳洛酮和胃灌洗。
药物停用
本品为对症处理药物,咳嗽症状消退后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停用。
如果服用过量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请立即停药,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的轻重采取必要的措施。
不良反应的表现
神经系统:嗜睡、头晕、头痛、眩晕、乏力、肌肉不自主收缩。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食欲缺乏、
嗳气(打嗝)、口干、腹部不适(如胃痛)、便秘。
免疫系统:超敏反应和过敏反应,包括
皮疹、荨麻疹、水肿、瘙痒和心肺功能障碍。
精神障碍:易激动、视幻觉、精神错乱,这些不良反应在服用过量药物的情况下更加明显。
皮肤和皮下组织:皮疹、荨麻疹、瘙痒症、红斑、过敏性皮炎。
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上述不良反应,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如果出现过量症状或过敏,需立即停用,积极就医处理,如服用
氯雷他定抗过敏、催吐洗胃等处理。
如果用药后感觉有其他不适,请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的轻重判断是否应停药或采取必要的措施。
药物贮存
遮光,密闭,置阴凉处(不超过20℃)保存。
存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避免儿童误服。
其他
用药7天,症状未缓解或病情加重,请咨询医生。
CYP2D6基因多态性人群在服用本品之前应咨询医生。
正在服用镇静剂、身体衰弱或卧床不起的患者,在服用本品之前应咨询医生。
服药期间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
本品不能与含酒精的饮品同时服用。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