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口服胶囊状的内窥镜,完成消化道检查
主要用于胃部检查、小肠检查,且无创、无痛、无麻醉
可以帮助初步筛查胃及小肠黏膜炎症、溃疡、肿瘤、息肉等消化道疾病
适用于需行胃镜、小肠镜检查,但不愿接受或不能耐受普通或无痛内镜检查者
定义
胶囊
胃镜检查是只需患者随水吞下一粒胶囊状的内窥镜,经过15至30分钟便可完成胃部检查。
胶囊胃镜检查可用来检查胃及小肠黏膜炎症、溃疡、出血、肿物等病变,从而帮助筛查或诊断胃癌、胃炎、胃溃疡、
消化道出血、
克罗恩病、
血管畸形等胃肠道疾病。
胶囊胃镜对于胃黏膜局灶性病变的检出率近似于传统电子胃镜, 且相比于传统电子胃镜, 具有无创、无痛、无麻醉、无交叉感染等优势, 人群接受度高。
分类
非磁控胶囊内镜
受检者吞服非磁控胶囊内镜胶囊后,胶囊随胃肠蠕动沿消化方向运行,拍摄图像,再把图像传至被检查者系于腰间的数据传输装置。
非磁控胶囊内镜主要用于
小肠疾病的诊断。本文主要介绍磁控胶囊胃镜的相关内容。
磁控胶囊胃镜
磁控胶囊胃镜分为手柄式磁控胶囊胃镜、磁共振(MRI)式磁控胶囊胃镜和机械臂式磁控胶囊胃镜。
磁控胶囊胃镜可以通过软件实时精确操控的体外磁场来控制胶囊在胃内的运动,改变胶囊姿态,按照需要的角度对病灶重点拍摄照片,从而达到全面观察胃黏膜并做出诊断的目的。
检查目的
磁控胶囊胃镜可在胃内全方位、各角度进行拍摄,不遗漏任何可疑病灶。可对胃黏膜异常如溃疡、
息肉、糜烂、
肿瘤等进行评估。
帮助诊断胃部常见疾病,如:胃炎、胃溃疡、
胃息肉、胃癌等。
适用人群
胶囊胃镜适用于怀疑胃部疾病患者,包括健康管理(体检)和胃癌初步筛查,尤其适用于下列病症。
需行胃镜检查,但不愿接受或不能耐受胃镜(包括无痛胃镜)检查者。
健康管理(体检)人群的胃部检查。
胃癌初筛。
检测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非甾体类消炎药等)相关性胃肠道黏膜损伤。
部分胃部病变的复查或监测随访,如胃底静脉曲张、
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规范治疗后、胃息肉等。
胃部分切除及内镜下微创治疗术后的复查随访。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缺铁性贫血者。
禁忌人群
除无手术条件或拒绝接受任何腹部手术者、体内装有相关电子设备、妊娠期女性禁止进行胶囊胃镜检查外,其他人群如有特殊需要均可在向医生说明情况后综合判断是否进行相应检查。
绝对禁忌
无手术条件或拒绝接受任何腹部手术者(一旦胶囊滞留将无法通过手术取出)。
体内装有心脏起搏器,但除外起搏器为新型MRI兼容性产品的情况。
体内植入电子耳蜗、磁性金属药物灌注泵、神经刺激器等电子装置以及磁性金属异物。
妊娠期女性。
相对禁忌
检查风险
胶囊胃镜的主要并发症是不能顺利通过肠道所带来的风险,即胶囊胃镜滞留。少量个案报道误吸、胶囊破裂、引起小肠穿孔较为罕见。
在进行胶囊胃镜检查时必须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风险评估,一旦出现滞留,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磁控胶囊胃镜检查的主要人群是怀疑胃病患者,小肠疾病相对少见,因此胶囊滞留率更低,经临床严格把握
胶囊内镜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可进一步减少胶囊滞留的发生。
参考价格
与当地医院等级、地区等因素有关,国产胶囊胃镜通常为3000-4000元,进口胶囊胃镜在5000元左右。
检查时间
胶囊
胃镜检查一般需要15-30分钟,如需小肠检查时间更长。
患者从开始做胶囊胃镜到胶囊胃镜被排出体外,正常人群一般12小时左右就可以完成。
如果患者存在有便秘或是胃肠道功能不佳,可能需要24-72小时才能把胶囊胃镜排出体外。
检查方法
胶囊胃镜实际是把摄像机缩小,植入医用胶囊,帮助医生对病人进行诊断。通常需要提前预约,按时检查。
受检者放松心情,穿上检查服;温水送服吃下一个胶囊胃镜后,通过监测与记录监视器信息、控制胶囊在胃部移动方向,检查胃部黏膜的具体情况。
待胃部检查完成后关闭系统,并将检查数据上传。
医生阅片出具检查报告。
如果还要做小肠检查的人群,在胶囊通过胃后,需要切换到小肠检查模式,开始小肠
胶囊内镜检查。
注意事项
检查前
检查需要空腹(禁食,不限饮水),检查前1天晚餐正常进食,晚8点后禁食(不限饮水)。
是否有辐射:胶囊胃镜本身无辐射。
着装注意: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除去身上携带的手表、钥匙、饰品等金属物品。
检查前至少3日内不能接受需吞服钡剂进行的检查。
检查当天晨起可以饮清水一杯,进行初步的胃腔冲洗。检查前40min服用适量祛泡剂(如
二甲硅油等),以减少泡沫对视野的影响;必要时可使用链霉蛋白酶,用于溶解黏液。服祛泡剂后分次饮水至腹部有饱胀感(500~1000ml),以使胃腔充盈。
若进行小肠检查,在
内镜检查前4-6小时需分次服用聚乙二醇溶液2000~3000ml清肠。
检查前医生还会对患者予以相关告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检查中
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穿戴检查服,喝少量清水吞服胶囊胃镜。
受检者先左侧卧位,后按医生要求改变体位配合检查。
只做胃部检查的,胃部检查结束后关闭胶囊;做小肠检查的,胃部检查结束后,开始小肠胶囊内镜检查。
检查后
胶囊胃镜检查结束后即可正常饮食。
确认胶囊排出前忌做磁共振检查。
注意排便情况并确认胶囊是否排出,可使用胶囊定位器或X线腹部平片确认胶囊排出。
若患者出现难以解释腹痛、呕吐等
肠梗阻症状,及时联系医师。
出报告时间
通常在检查结束后的1-3个工作日内出具检查报告,具体以医院信息为准。
获取检查报告单后,应注意核实个人信息、检查时间基本信息。
取得检查报告以后,应该交给医生分析。
正常情况下,报告分为检查所见和阅片所见,如果没有发生病变,阅片描述一般为黏膜光滑,未见出血、水肿、糜烂等,或未见异常现象。
正常结果
如果无异常,报告单诊断处会显示:未见明显异常或慢性浅表性(非萎缩性)胃炎。
未见明显异常就是一切正常。有些人的诊断中有"慢性浅表性(非萎缩性)胃炎",如果只是
慢性浅表性胃炎,且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就基本等同于正常。
异常结果
胶囊胃镜异常结果需要主治医生结合症状及其他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在此仅针对其中较常出现的描述进行解释。
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可因嗜酒,喝浓茶、咖啡,胆汁反流,或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
胶囊胃镜可见胃黏膜散在出血点,伴充血、水肿。
胃溃疡
胃溃疡是指发生在胃角、胃窦、贲门和裂孔疝等部位的溃疡,是
消化性溃疡的一种。
胃溃疡可发生在胃的任何部位,但绝大多数良性溃疡发生在胃体远侧或胃角。发生在幽门前区的溃疡可引起幽门变形、梗阻。
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增生形成向胃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一般指良性的上皮性隆起。
主要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后两者建议遵医嘱及时行内镜下切除治疗。
占位、肿物
占位、肿物是指在原本正常的组织里多了不应具有的实质性病变,可对导致周围组织受压或移位。
可分为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一般是未出病理报告前常用的诊断,待病理报告即可明确诊断病变的良恶性。
消化道出血
镜下可见活动性出血包括活动性动脉喷射状出血、小血管的渗血和血迹;近期出血的征象如红色血凝块、血管残端、黑苔等。
小肠疾病
对小肠进行检查时可见小肠黏膜扩张血管、糜烂、溃疡、肿瘤等病变,可以提示
消化道出血、
克罗恩病、小肠肿瘤等疾病。
就医建议
体检异常建议
当报告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检查中可见胃部黏膜出血、水肿伴或不伴有糜烂,病因可能与嗜酒、喝浓咖啡、胆汁反流,或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建议及时进行治疗,清淡饮食,规律作息,并定期随访。
当报告提示“
急性糜烂性胃炎”,检查显示胃黏膜常为多发性点状或弥漫性充血、糜烂,出血,应及时进行治疗,警惕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休克。
当报告提示“胃溃疡”,在检查中可见胃黏膜上有明显的黄白色、灰白色等局限性破损,应注意溃疡的部位、形态、周边黏膜、大小、深度及数目,及时按医嘱服药,用时注意饮食。
当报告提示“胃息肉”疾病可能性,为检查中发现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通常需要结合临床表现来选择治疗方案。
当报告提示“胃癌”,检查显示胃黏膜点状发红、弥漫性发红,或菜花样肿物、表面覆污苔、出血等,应进一步行普通或无痛胃镜取病理活检确诊,若确诊根据病情安排适宜治疗方案。
当报告提示“消化道出血”,为检查中可见病变血管图像或者出血的表现,病因可能与炎症、血管病变、寄生虫感染、憩室及
肿瘤等有关,有些也可能来源于
胆道出血,对怀疑小肠出血的病例可能要再安排双气囊小肠镜作组织病理学诊断或治疗。
临床检查异常建议
临床检查发现异常的,异常检查结果需要请主治医生进行解读,并得到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