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钾是一种电解质补充药物。钾是细胞内的主要阳离子,具有维持细胞内渗透压和骨骼肌正常张力、调节神经兴奋的作用,可用于治疗
低钾血症和心律失常。
适应证
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低钾血症,如进食不足、呕吐、严重腹泻、应用排钾利尿药、低钾性家族性周期性麻痹、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补充高渗
葡萄糖等。
可用于预防低钾血症,当患者存在失钾情况,尤其是如果发生低钾血症对患者危害较大时(如使用洋地黄药物的患者),需预防性补充钾盐,如进食很少、严重或慢性腹泻、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失钾性肾病、Bartter’s综合征等。
可用于
洋地黄中毒引起频发、多源性早搏或快速性心律失常。
药物起效时间
尚没有明确数据,与药物剂型、患者的病情及个人体质等因素有关。请遵医嘱服用。
药物维持时间
该药物维持时间尚不明确,每日用药2~4次,请遵医嘱用药。
药物联用
尚无权威资料,如果在使用该药物期间需要应用其他药物,应先咨询医生,听从其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用药方法。
禁用情况
急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慎用情况
急性脱水慎用,因严重时可致尿量减少,尿K+排泄减少。
家族性周期性麻痹慎用;低钾性麻痹应给予补钾,但须鉴别高钾性或正常血钾性周期性麻痹。
传导阻滞性心律失常慎用,尤其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
大面积烧伤、肌肉创伤、严重感染、大手术后24小时和严重溶血慎用,上述情况本身可引起高钾血症。
肾上腺性征异常综合征伴盐皮质激素分泌不足慎用。
接受留钾利尿剂的患者慎用。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
孕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哺乳期女性
哺乳期女性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儿童
儿童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且服药时必须有成人监管,以免出现吞咽意外。
老年人
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老年人肾脏清除K+能力下降,应用钾盐时较易发生高钾血症。
不良相互作用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盐皮质激素和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能促进尿钾排泄,合用时降低钾盐疗效。
与抗胆碱能药物联用可加重口服钾盐尤其是
氯化钾的胃肠道刺激作用。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可加重口服钾盐的胃肠道反应。
合用库存血(库存10日以下含钾30mmol/L,库存10日以上含钾65mmol/L)、含钾药物和保钾利尿药时,发生高钾血症的机会增多,尤其是有肾损害者。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和
环孢素A能抑制醛固酮分泌,尿钾排泄减少,故合用时易发生高钾血症。
肝素能抑制醛固酮的合成,尿钾排泄减少,合用时易发生高钾血症。另外,肝素可使
胃肠道出血机会增多。
维生素B12:缓释型钾盐能抑制肠道对维生素B12的吸收。
如果正在使用其他药物,用药前请咨询医生,并将所有已确诊的疾病及正在接受的治疗方案告知医生。
剂型规格
具体用法
用法
口服,用适量水送服,饭后服用。
用量
治疗轻型
低钾血症或预防性用药:常规剂量成人每次0.5~1g,每日2~4次,饭后服用,并按病情调整剂量。一般成人每日最大剂量为6g。
药物漏用
如果漏服药物时间较短,请尽快补服,但如果快到下一次服药时间(超过两次正常用药间隔时间的一半),请跳过此次漏服的剂量,直接于下一次服药时间服药。切记不可一次服用两倍剂量,以免引起毒性反应。
无需补服:以每日给药3次为例,本应在当天8时、14时、20时分别服用药物,患者8时服用一次,14时忘记服用,18时想起忘记服用药物,则无需补服,于20时正常服用药物即可。
需要补服:本应在当天8时、14时、20时分别服用药物,患者8时服用一次,14时忘记服用,15时想起忘记服用药物,则需补服,并于20时正常服用药物即可。
如果有不能确定的情况,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过量
氯化钾片过量使用可导致
高钾血症,如心律失常、肌肉无力。
措施:目前尚无关于本品过量使用的研究资料,请遵医嘱服用,如不慎过量,还请密切关注身体情况,出现不适,还请及时就医。
药物停用
如果用药后感觉不适,请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的轻重判断是否应停药或采取必要的措施。
不良反应的表现
口服可有胃肠道刺激症状,如恶心、呕吐、咽部不适、胸痛(食道刺激)、腹痛、腹泻、甚至
消化性溃疡及出血。在空腹、剂量较大及原有胃肠道疾病者更易发生。
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如果用药后出现轻度的不良反应,一般无需特殊处理,继续用药或停药后通常可以自行消退,若症状持续存在或加重,请及时询问医生,根据情况选择是否停药及对症治疗。
如果用药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请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判断是否应停药或采取必要的措施。
药物贮存
存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避免儿童误服。
其他
用药期间需做以下随访检查:血钾;
心电图;血镁、钠、钙、氯、磷;酸碱平衡指标;肾功能和尿量。
服用普通片剂及糖衣片时,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所以最好溶解成溶液后服用。
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