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真菌感染引起的急、慢性炎症
表现为耳痒(瘙痒)、闷胀感
真菌感染所导致
抗真菌药物治疗
定义
外耳道真菌病又称真菌性外耳道炎,是指真菌入侵外耳道或外耳道内的条件致病性真菌生长繁殖,导致其发生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病变。
外耳道真菌病早期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的进展,常表现为外耳道瘙痒、耳部闷胀感,其中瘙痒是最常见,是最具有标志性的症状,部分患者有耳鸣、听力下降、耳痛等症状。
发病情况
外耳道真菌病是由真菌病原体引起的外耳道内的浅表感染,在耳鼻咽喉科门诊中较为常见。
该病发病年龄,以46~55岁为高发年龄阶段。
致病原因
致病的真菌种类很多,以曲霉菌及念珠菌等较为常见。当外耳道进水或积存分泌物、长期用抗生素液滴耳等情况下,较易发生
真菌感染。
曲霉菌:在外耳道曲霉病中以黑曲霉、烟曲霉、土曲霉等致病菌较为常见。大多数为继发性,原发者仅占少数。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吸入大量病原菌时,曲霉菌可刺激外耳道皮肤,产生炎症反应,造成
耵聍增多(多呈管状或膜状),可阻塞外耳道造成听力下降,有胀满感。
念珠菌:念珠菌存在于自然界和寄生于人体中,属于人类的正常寄生菌株,为条件致病性真菌,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寄生的念珠菌可产生致病性或外来的念珠菌侵入人体而引起疾病。
诱发因素
外耳道真菌病是外耳道常见的炎性病变之一,常在温度高、湿度大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在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时或体内菌群失调时引起感染。
环境因素:季节、环境因素。夏季是
耳真菌病患者常发病的季节,在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下真菌孳生繁殖的更快。
精神因素:由于患者长期焦虑、紧张的心理会引起外周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对真菌感染的抵抗能力降低。
全身因素:慢性疾病,机体抵抗力下降,也会为真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局部因素
耳内耵聍腺分泌的耵聍,可保护外耳道免受到真菌感染,若经常挖耳,则会破坏正常的皮肤屏障,可能会导致真菌的侵入。
人体外耳道处于略偏酸性的环境,由于耳内进水,改变外耳道pH值,可能会导致真菌的侵入。
易患因素
生活习惯因素:经常性挖耳、频繁游泳等会改变外耳道的pH值,会促使真菌入侵并生长繁殖。
主要症状
耳痒
耳内可出现耳痒、异物感。
进水后症状加重。
闷胀感
真菌大量繁殖时,可形成形状如薄膜或呈筒状的痂皮,呈团块状堵塞于外耳道内,出现
耳闷、耳胀及堵塞感。
其他症状
耳鸣和听力减退:如外耳道的脱落上皮和菌丝体等组成的痂皮阻塞外耳道,或与鼓膜接触时,则引起耳鸣和听力减退。
耳痛:合并细菌感染时,细菌侵入上皮下层,感染加重时,除耳溢液和耳痒外,还出现明显的耳痛。
并发症
外耳道真菌病并发症包括耳周
蜂窝织炎、外耳道
骨炎和
鼓膜穿孔。
耳周蜂窝织炎:外耳道真菌病若不及时治疗会向外部、耳周部传播,表现为耳廓周围皮肤发红、水肿及皮温升高。常因合并细菌疼痛一般较重,可无全身表现,需要与恶性外耳道炎相鉴别。
外耳道骨炎:由于真菌存在于外耳道内,长时间的刺激周围神经组织,可并发外耳道骨炎,表现为头痛、眩晕、听力下降、寒战和发热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见外耳道红肿胀痛、
外耳道狭窄或呈闭锁状、耳周围
淋巴结肿大有压痛等。
鼓膜穿孔:真菌侵及鼓膜可致鼓膜穿孔,表现为可突感耳痛或有少量出血等。
就医科室
耳鼻喉科
当出现外耳道瘙痒、耳部闷胀感及不明原因的听力下降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注意耳部卫生,不要自行掏耳朵。
如果有耳部的外伤注意保护好损伤的部位。
避免自行用药。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耳内有分泌物吗?近期分泌物有变化吗?
有感觉听力减退吗?
耳部疼痛吗?
什么情况下耳痒的症状会改善?什么情况下耳痒的症状会加重?
病史清单
是否经常掏耳朵?
是否患有中耳炎症?
是否患有上呼吸道感染?
是否有耳朵进水?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其他检查:耳镜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临床表现
外耳道真菌病早期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的进展,常表现为外耳道瘙痒、耳部闷胀感、听力下降,其中瘙痒是最常见、最具有标志性的症状。
病原学检查
耳镜检查
目的:观察耳内分泌物的特征,外耳道是否有红肿溃疡等情况,同时检查中耳或鼓膜是否有问题。
注意事项:耳镜检查时尽量保持静止不动。
鉴别诊断
细菌性外耳道炎
不同点:外耳道真菌病疼痛不如细菌性外耳道炎剧烈。通过病原学检查可以鉴别。
治疗目的:控制病情发展,减轻患者耳痒、闷胀感的主要症状。
治疗原则:局部用药治疗为主,以控制
真菌感染,同时注意消除相关诱发因素。
一般治疗
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改变挖耳的不良习惯。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局部用药
清洗液
首先用消毒生理盐水或3%
过氧化氢溶液(双氧水)清洗真菌团块及痂皮,用于棉签拭干后,局部涂搽抗真菌药。还可向外耳道内置入浸有5%醋酸铅溶液的小棉条,每日更换。
克霉唑
药物的作用:该药物为外用药,对浅表真菌及某些深部真菌均有抗菌作用。
用药注意事项:哺乳期妇女使用该品时应暂停哺乳。
副作用:皮肤外用后可发生
皮疹、充血、肿胀、水疱、脱屑、皮肤烧灼感、瘙痒或其他皮肤刺激征象。口服可有胃肠道反应、肝功异常及白细胞减少等。
咪康唑
药物的作用:该药物为外用药,可以抑制真菌生长。
用药注意事项:不推荐哺乳期妇女使用该品。儿童用药量应酌减。
副作用:可能出现皮肤瘙痒、恶心、发热和寒战、眩晕、皮疹、呕吐等。瘙痒和皮疹严重者应停药。还可引起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泻。
全身用药
一般不需要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病情严重者要静脉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如
两性霉素B等。
治愈情况
外耳道真菌病的预后良好,经治疗可治愈。
预后因素
年龄越大的患者康复较慢。
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会增加细菌感染风险,预后较差。
危害性
由于长期的耳部不适,会造成患者心理压力增加,出现焦虑等不良情绪。
外耳道真菌病主要会引起患者出现耳部的瘙痒感以及不适感,若不及时治疗严重时会出现持续性耳鸣以及听力下降等情况,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日常管理
心理支持
外耳道真菌病病程相对较长,病情缓解相对较慢,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有情绪不稳定、⼼理压抑等情况时,及时向亲友倾诉,也可以向医务⼈员寻求帮助,必要时进⾏⼼理咨询,以免由于⼼理问题影响治疗效果。
生活管理
耳道具有自我清洁能力,不应用手指、毛巾、棉签或其他异物进行清理。
外耳道真菌病恢复期,应该避免患耳进水。洗澡时,在耳道放置涂有凡士林的棉球可防止进水。
运动管理
有活动性外耳道真菌病的患者不应该游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患者10天内应该禁止水上运动。
如果疼痛已经缓解,游泳运动员可以考虑在2~3日后开始游泳,并且应佩戴合适的耳塞。
助听器和耳机,应该在疼痛和分泌物消退后才可使用。
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耳部颜色是否变深、病变范围是否变大、分泌物是否增多。
注意观察是否出现耳部疼痛加重的情况。
随诊复查
随诊的重要性:定期随诊复查有助于及时控制耳部感染加重。
随诊的时间 :每周一次,直至康复。
复查时需要做的检查项目:耳内镜观察即可。
预防
应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频繁挖耳。
游泳时使用耳塞。
洗澡和游泳后,用纸巾彻底擦干耳朵,或者用吹风机在低温、凉爽的环境下吹干。
小心不要划伤耳朵周围或耳朵内部的皮肤。
不乱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