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活性成分为
聚乙二醇4000,为
环氧乙烷和水缩聚而成的混合物。用于成人及8岁以上儿童(包括8岁)便秘的症状治疗。
本品属渗透性缓泻剂,可增加局部渗透压,使水分保留在结肠肠腔内,增加粪便含水量并软化粪便,恢复粪便的体积和重量至正常,促进排便的最终完成,从而改善便秘症状。
适应证
本品适用于成人及8岁以上儿童(包括8岁)便秘的症状治疗。儿童应为短期治疗,最长疗程不应超过三个月。
药物起效时间
本品服用后通常在24~48小时起效。
药物维持时间
本品药物维持时间尚不明确,请遵医嘱用药。
药物联用
聚乙二醇4000可与碳酸氢钠、
氯化钠、
氯化钾组成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用于治疗
功能性便秘;或用于术前肠道清洁准备;肠镜及其它检查前的肠道清洁准备。
聚乙二醇4000散的药理作用是怎么样的?
聚乙二醇4000散为环氧乙烷和水缩聚而成的混合物,属渗透性缓泻剂。
大分子聚乙二醇(4000)是线性长链聚合物,通过氢键固定水分子,使水分保留在结肠内,增加粪便含水量并软化粪便,恢复粪便体积和重量至正常,促进排便的最终完成,从而改善便秘症状。
用聚乙二醇4000散出现腹泻怎么办?
聚乙二醇4000散可能出现腹泻,停药后24~48小时内即可消失,随后可减少剂量继续治疗。
禁用情况
肠道症状性狭窄者禁用。
不明原因的腹痛症状者禁用。
对本品中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
慎用情况
过敏体质慎用
有嘴部运动功能障碍的神经系统受损的儿童吸入时应慎用。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
由于本品的系统暴露量可以忽略,因此预期本品不会在怀孕期间产生影响,本品可以在妊娠期间使用。
哺乳期妇女
由于本品在哺乳期妇女的系统暴露量可以忽略,因此可以预期本品对经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或婴儿不会产生影响。本品可以在哺乳期使用。
儿童
由于缺乏儿童使用超过3个月的临床数据,因此儿童的治疗期间不应超过3个月。
可通过生活方式和饮食措施来维持治疗所诱导的肠蠕动的恢复。
老年人
尚无老年患者大规模使用本品的经验,老人如需使用应遵医嘱用药。
不良相互作用
本品与其他药物的配伍禁忌目前尚不明确,一般来讲,最好与其他药物间隔较长一段时间服用(至少2小时)。为避免几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请仔细告知您的医生或药师同时进行的任何治疗。
本品为处方药,切不可自行用药。
剂型规格
散剂:10g/袋。
具体用法
用法
每袋本品溶于一杯水(至少50ml)中后服用。
用量
成人和8岁以上儿童(包括8岁)每次1袋,每天1~2次;或每天2袋,一次顿服。
每日剂量应根据患者服用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调整,从隔日一袋(尤其是儿童)到每日2袋不等。
药物漏用
本品为处方药,用于缓解便秘症状,偶尔漏用并不要紧,想起时补服即可,下次服药时间按照服药间隔(一天2次时推迟12小时用药,一天一次者推迟24小时用下一次药)顺延即可。
药物过量
症状:服用过量本品已有腹泻、腹痛和呕吐的报道。
处理措施:如果程度较轻,可停药观察,一般在24小时~48小时消失;如果症状较重或未消失,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止泻、止吐、补液等对症治疗,同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药物停用
在使用本品治疗中,出现腹泻、腹痛和呕吐时,需要暂时停用。
此外,应用该药物一段时间后症状消失,可遵医嘱停药;或用药后,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时或逐渐加重,应及时就医,遵医嘱停药或改变用药剂量。
不良反应的表现
常见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症状
成人:腹痛、腹胀、腹泻、恶心。
儿童:腹痛、腹泻。
少见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症状
成人:呕吐、急泻、大便失禁。
儿童:呕吐、腹胀、恶心。
罕见不良反应
成人非常罕见的过敏反应,如红斑、瘙痒、
皮疹、荨麻疹、
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
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常见不良反应处理
由于药物过量引起的腹泻,在暂时停药或减少剂量后可消失。
少见不良反应处理
呕吐所致水分过多丢失时,可能需要纠正电解质紊乱。
罕见不良反应处理
有时会引起休克、过敏样症状,服药后要充分进行观察,出现颜面苍白、血压下降等症状时要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进行适当处理。
药物贮存
本品应在30℃以下密闭保存。
应放置于儿童触摸不到的位置。
其他
治疗开始之前应排除器质性疾病。用药后如果症状持续,应考虑潜在原因。
溶解药品时不要添加香料等其他成分。
通常高龄患者生理功能低下,给药时应减慢速度,边观察边给药。
偶尔便秘可能与近期生活规律改变(如旅游)有关,本品可用作此症状的短期治疗。但任何近期出现的非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便秘,以及任何伴有疼痛、发热和腹胀的便秘需遵医嘱。
便秘的药物治疗需辅以生活习惯和饮食的调整:增加饮水量和富含植物纤维的食物的摄取、适当的体育锻炼、定时排便去除心理压力和恢复排便反射的训练等。
如有腹泻情况发生,对容易出现水
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应保持谨慎(如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或服用利尿剂的患),建议监测电解质。
本品不含显著量的糖或多元醇,可以用于糖尿病或需要无乳糖饮食的患者。
如需长期使用本品者请遵医嘱。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