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耳

更多功能

副耳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副耳为位于耳屏前方或在颊部、颈部的赘生组织
表现为与正常皮肤颜色一致的突起小结节
主要与胚胎发育期第1、2鳃弓或第2、3、4腮裂异常发育有关
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改善外观
定义
副耳是除正常耳廓外,在耳屏前方或在颊部、颈部有皮肤色泽正常的皮赘突起。其大小和数目、形态多样,内可触及软骨,部分形似小耳廓。
副耳主要为第1、2鳃弓发育异常所致,也可与第2、3、4腮裂的软组织异常发育有关,前者沿耳屏至口角线分布,后者沿胸锁乳突肌前缘线分布,可伴发耳聋、耳前瘘及支气管瘘等畸形,此类病例常伴有其他颌面畸形。
如感觉影响外观,可就诊于耳鼻喉科,通过手术治疗彻底切除。
分类
按是否伴有其他部位畸形分类
单纯副耳:副耳可单发,亦可多发,约有10%的患者对称发病,但只发现副耳生长,却没有其他伴发身体畸形和功能异常。
伴其他发育畸形:本病也可伴有其他发育畸形,如唇/腭裂。常见于眼-耳-脊椎综合征、Nager头面骨发育不全、Townes-Brocks综合征、下颌面骨发育不全症、VACTERL综合征、Wildervanck综合征以及Wolf-Hirschhorn综合征。也见于Cornelia de Lange综合征,Simpson-Golabi-Bchmel综合征等。
按发生部位分类
面颊部副耳:根据耳廓在胚胎发育阶段的规律,副耳好发于耳前,在面颊侧方可见到皮损为肤色的丘疹或结节,质地随软骨核心的不同而有差异,表面覆有毳毛。
颈部副耳:也叫颈部先天性软骨残余、肉垂,是副耳在颈部的异型,由鳃弓的残余物形成,反映了颌骨发展过程中,外耳由颈部到头外侧的迁移,可单侧分布。皮损多无自觉症状,为非囊性或瘘管性损害,常与其下方的筋膜通过纤维带相连。
发病情况
副耳是一种常见的头面部先天性耳廓畸形,平均每1000个新生儿中有3~6人发病。
该病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东部高于西部,原因不明。
有家族聚集现象。
副耳是什么基因造成的
副耳,属于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根据研究将附耳表型的致病基因定位于d7s2546-d7s550,遗传距离为5.38cM,在染色体的位置为7q36.1-q36.2。
副耳主要表现为耳屏前方、颊部或颈部出现单个或多个赘状物,基本都是单侧性,少数为双侧性,质地软或有类似于软骨样硬度,形状各异,可以是柱状、球状、分叉状等。部分患者还会伴有面部畸形。
可能由于母亲在妊娠时,有感染史或服药史等,导致控制耳廓的某一基因发生突变,从而致病。副耳的治疗需要用手术来进行切除。
本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