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黏膜、黏膜下、骨质发生局限性或弥漫性增生的鼻腔慢性炎症
主要表现为鼻塞、嗅觉障碍、流涕、头痛等
与职业和环境因素、局部因素、全身因素等有关
可采取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肥厚性鼻炎是什么?
定义
肥厚性鼻炎是以黏膜、黏膜下,甚至骨质局限性或弥漫性增生、肥厚为特点的鼻腔慢性炎症,是慢性鼻炎的一种常见类型。
肥厚性鼻炎的肥厚部位主要集中于下鼻甲,可影响调湿、调温等功能。
发病情况
慢性肥厚性鼻炎较为常见。
男女老幼均可发病,性别、年龄方面无明显差异。
在空气质量较差,扬尘或沙尘暴多发的地区发病可能性较大。
肥厚性鼻炎是鼻子变厚了吗?
肥厚性鼻炎并不是指的鼻子变厚了,而是鼻腔内黏膜、黏膜下层甚至骨质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增生、肥厚。患者多有较重的持续性鼻塞,鼻涕呈黏液或黏脓样,不易擤出。
本病多由慢性单纯性鼻炎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引起。急性或慢性鼻炎治疗过程中用药不当,长期暴露于粉尘或有害气体环境中也是常见病因。
肥厚性鼻炎能治好吗?
本病常通过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消除病症表现,恢复健康状态,绝大多数患者可治愈。一般治疗周期为20~30天,具体治疗时长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患病后应积极就医,规范诊疗。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当注意远离有害气体和烟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
肥厚性鼻炎必须做手术吗?
本病不是所有肥厚性鼻炎患者都必须做手术。
治疗方法常根据局部应用血管收缩剂后的下鼻甲反应特点,判断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病情严重程度,对药物应用后下鼻甲尚能缩小者,通常采用与慢性单纯性鼻炎相同的治疗方法,或注射下鼻甲硬化剂、采用
激光治疗等;若药物应用之后下鼻甲反应不明显,或上述治疗无效的患者,则可考虑手术治疗。
致病原因
职业和环境因素
生活或生产中长期接触尘土、花粉、螨、真菌、植物等易引起Ⅰ型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的物质。
长期或反复吸入粉尘(如水泥、面粉、煤尘等)或有害的化学气体(如二氧化硫、
甲醛等)。
生活或生产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急剧变化,如进行炼钢、烘、熔、冷冻等作业。
局部因素
局部解剖因素,解剖发育异常导致鼻腔通气和引流障碍,可能促进炎症发生,包括
鼻中隔偏曲、鼻腔狭窄、鼻翼塌陷等。
纤毛运动障碍,正常的纤毛功能对维持鼻腔的清洁具有重要作用。先天性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不良可能与本病有关。
鼻腔用药不当(如
麻黄碱、萘甲唑啉等)或受全身用药的影响,可出现鼻腔黏膜肿胀。
全身因素
慢性疾病:如贫血、糖尿病、风湿病、结核、痛风,慢性心、肝、肾脏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慢性便秘等,引起鼻黏膜血管长期淤血或反射性充血。
营养不良:如
维生素A、维生素C缺乏,可致鼻黏膜肥厚,腺体退化。
生活习惯:烟酒嗜好或长期过度疲劳,可致鼻黏膜血管正常的舒缩功能障碍。
免疫功能障碍:如自身免疫病、艾滋病、脉管炎及
囊性纤维化等。
主要症状
鼻塞
鼻塞呈持续性,并渐进性加重。
可有闭塞性鼻音,嗅觉减退。
流涕
鼻涕为黏液性或黏脓性,稠厚,不易擤出。
鼻涕向后经后鼻孔流入咽喉部时,可出现咽喉不适、多“痰”及咳嗽等症状。
耳鸣,听力减退
肥大的下鼻甲后端压迫咽鼓管咽口,可出现耳鸣,听力减退。
头痛
多是因鼻黏膜萎缩后,调温保湿功能减退或缺失,吸入冷空气刺激引起。
流泪
下鼻甲前端黏膜肥厚时,可阻塞鼻泪管开口,出现结膜充血发红、流泪等。
并发症
慢性咽喉炎:由于经常张口呼吸以及鼻腔分泌物的长期刺激,易引起慢性咽喉炎。
睡眠障碍:表现为白天困倦、乏力、嗜睡、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等。
就医科室
耳鼻喉科
出现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时,建议尽快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保持鼻腔清洁,可先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鼻,但切忌挖鼻孔、用力擤鼻及一起擤两个鼻孔。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鼻塞?是持续性还是阵发性鼻塞?
头痛吗?头部哪个部位疼痛?是持续性还是阵发性头痛?
有鼻涕吗?鼻涕是清水样的,还是比较稠厚?
病史清单
是否有鼻炎?
是否长期接触刺激性气体或粉尘?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鼻内镜
鼻窦CT
特异性IgE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长期接触灰尘、花粉、螨等物质。
长期吸入粉尘、有害化学气体等。
经常处于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
有内分泌功能障碍、贫血、营养不良等全身性疾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表现为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
体征
鼻黏膜增生、肥厚,呈暗红色或淡紫红色。
下鼻甲黏膜肥厚,鼻甲骨可肥大,常堵塞整个鼻腔。下鼻甲表面不平,呈结节状或桑葚状,下鼻甲前端及其游离缘尤为显著。
以探针轻压下鼻甲,有硬实感,不出现凹陷或虽有凹陷出现,但不易立即恢复。
前鼻镜、鼻内镜检查
了解鼻内的解剖结构有无畸形或异常改变。
鼻内镜检时或可见下鼻甲后端肥大,鼻中隔后端黏膜肥厚。
检查过程中不要乱动,避免损伤鼻毛及鼻黏膜。
实验室检查
查找变应原
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体外变应原
特异性IgE检测等,可查找可能致敏的变应原。
鼻腔分泌物培养
可以检查鼻腔分泌物中是否含有细菌,以及细菌的种类。
影像学检查
鼻窦CT扫描可作为辅助但非必须检测项目,可确定
鼻甲肥大的范围和性质。
检查时身上不能有金属物品,如项链、耳饰等。
鉴别诊断
慢性单纯性鼻炎
相似点:均可出现鼻塞、流涕。
流行性感冒
相似点:均出现鼻塞、流涕。
不同点:流感全身症状大多较重,会有
高热、寒战、头痛、全身的关节及肌肉酸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可不甚明显。
鼻窦炎
相似点:均出现鼻塞、流涕。
不同点:鼻窦炎头痛、嗅觉减退明显,有大量脓涕,中鼻道或嗅裂有脓,鼻窦局部出现压痛;影像学检查示窦腔密度增高,黏膜增厚。
一般治疗
避免接触变应原
如果对螨虫、真菌、花粉过敏,尽量避免接触。
螨虫过敏者
可保持室内通风。
经常使用55~60℃的温水清洗床上用品。
勤晒洗衣物,定期曝晒和拍打被褥、床垫、枕芯等。
使用高效空气微粒过滤器净化居室内的空气。
花粉过敏者
在花粉飘散的高峰期尽量避免外出,在室内要关闭门窗。
在空气中花粉浓度较高的季节进行户外活动时,应戴口罩。
其他
积极治疗全身疾病。
如为药物引起,应遵医嘱更换药物。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鼻用糖皮质激素
减轻鼻黏膜的水肿,抑制血管扩张,有效控制鼻塞、流涕、喷嚏等鼻部症状。
不良反应包括鼻出血、鼻干燥或烧灼感等。
鼻用抗组胺药
可阻断
组胺引起的神经末梢反应或血管反应,迅速缓解鼻痒、喷嚏等鼻部症状。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口苦和咽部刺激感,嗜睡、头痛、鼻出血和鼻部不适。
鼻用减充血剂
可作为各种鼻炎的辅助治疗手段,用于快速缓解鼻塞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鼻用减血剂连续用药不超过7天,常见不良反应有鼻腔干燥、烧灼和针刺感。
鼻腔盐水盥洗
可有效改善鼻塞、流涕等鼻部症状。
适用于成人和儿童鼻炎患者,但慎用于婴幼儿患者。
口服抗组胺药
可以迅速缓解鼻痒、喷嚏和鼻分泌亢进等表现,但对缓解鼻塞的作用较弱。
第一代抗组胺药:常用的药物有氯苯那敏、
苯海拉明等。因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作用较明显,有嗜睡、疲倦等不良反应,所以精密机械操作者和驾驶员应慎用或不用。
抗白三烯药
抗胆碱药
可以减少鼻内分泌物。此类药对鼻痒和喷嚏无效。
鼻用肥大细胞膜稳定剂
具有抗过敏作用,可显著减轻鼻塞、流涕等鼻部症状。
手术治疗
经药物及一般治疗无效者可采取手术治疗,原则是去除部分下鼻甲组织,改善通气。
手术方法
鼻内镜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可避免下鼻甲损伤,具有疼痛轻、恢复快的优点。
术后并发症
出血
少量出血属于正常的现象,表现为鼻涕里面带少量血丝,可自行停止。
鼻腔干燥
如手术时切除了过多的下鼻甲、中鼻甲等组织,术后可能会出现鼻腔过度通气的情况。
鼻腔粘连
术后伤口愈合期间,可能会出现伤口与附近鼻腔黏膜粘连的情况,因此术后需要定期复查,及早发现粘连并进行粘连松解术。
其他
术后鼻腔填塞后可能出现头痛、口干等症状。
术后注意事项
患者采取半卧位,有利于分泌物流出,多漱口、多饮水,防止口唇干燥。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或自行拔出鼻腔填充物。
局麻患者在术后2小时后,可进食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稀粥、面条等,可少量多餐。避免油炸、刺激性食物引起鼻出血。
术后鼻部出现疼痛时,可采取鼻额部持续冷敷,48小时后可热敷。
术后24小时后每天用温生理盐水冲洗鼻腔1~2次,清除鼻腔分泌物及血痂。
治愈情况
经过正规积极治疗后,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危害性
严重者可引起听觉障碍、耳鸣,对患者生活与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能会引起睡眠障碍、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停综合征等。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忌进食辛辣、油腻的食物。
可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及水果。
生活管理
避免接触变应原。
工作时按要求做好个人防护,远离煤尘、灰尘多的环境。
避免接触刺激性因素,如香水、香烟、烟雾、清洁用品,以及某些食物等。
忌挖鼻及用力擤鼻。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进行户外锻炼以增强体质。
注意休息,保持居室空气流通。
患病期间若有感冒,不要自行吃药,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随诊复查
采用药物治疗者,建议2周复查一次,便于医生根据病情调整药物。
采用手术治疗者,一般建议术后1周复查,便于医生了解手术伤口的恢复情况。
经治疗后,如症状未减轻,甚至有所加重,需要及时复查。
复查时可能会做鼻镜等检查。
预防
使用
麻黄碱、萘甲唑啉等滴鼻液的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
避免接触煤尘、灰尘等粉尘,避免接触变应原。
保持鼻腔清洁,避免用力抠鼻、擤鼻。
秋冬季节注意保暖,外出可戴口罩,预防感冒。
注意生活工作环境的卫生,多通风换气。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