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鼻咽部黏膜、黏膜下和淋巴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主要症状有鼻塞、流鼻涕、发热、鼻咽部干燥感或灼热感
主要为病毒或细菌感染、环境因素、全身疾病等
以全身或局部药物治疗为主,反复发作者可进行手术治疗
鼻咽炎是什么?
定义
鼻咽炎是发生于鼻咽部黏膜、黏膜下组织和淋巴组织的非特异性炎性疾病。
本病可以单独发生,亦可与邻近器官同时发病。
分型
急性鼻咽炎:主要由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可具有传染性。
慢性鼻咽炎:可由局部病变、职业及环境刺激、全身系统疾病等多种因素导致,一般不具有传染性。
发病情况
任何年龄都可发生鼻咽炎、好发于婴幼儿。
本病与鼻炎、扁桃体炎及中耳炎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占全部呼吸道感染的88%。
急性鼻咽炎常见于秋冬季、冬春季交替的时候。
鼻咽炎和咽炎有什么区别?
二者主要区别在于病变部位、症状方面表现不同。
部位:鼻咽炎发生在鼻咽部,即鼻腔及口咽之间交界部位的炎症;咽炎指发生口咽就喉咽的炎症。局部用药,鼻咽炎多针对鼻腔用药,而咽炎则在口咽腔用药。
症状:鼻咽炎可有鼻塞、流涕或鼻咽干燥及异物感等症状;咽炎常有咽干、咽痒、咳嗽、
咳痰等不适。
鼻咽炎会癌变吗?
鼻咽炎属于发生在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的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一般情况下不易癌变。
鼻咽癌的发病与家族遗传、
EB病毒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我国鼻咽癌高发区居民多有进食咸鱼、腊味等腌制食品习惯,这些食物中亚硝酸盐含量较高。
鼻咽癌可通过鼻咽CT以及局部组织活检来确诊。
鼻咽炎可以治愈吗?
急性鼻咽炎经积极治疗,一般可以治愈。慢性鼻咽炎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不易治愈。治疗时长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药物治疗为主要方式,常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控制感染。应用解热镇痛药等缓解症状。对于反复发作者,可行手术治疗。具体遵医嘱施治。
致病原因
急性鼻咽炎
细菌感染:以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多见,其中以A组乙型
链球菌感染最为严重,可引起远处器官的化脓性病变。
病毒感染:以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最为多见,鼻病毒及流感病毒次之。
少部分为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
慢性鼻咽炎
鼻腔、鼻窦炎症分泌物刺激。
内分泌功能紊乱。
胃肠功能失调。
腺样体(位于鼻咽部的淋巴组织, 一般在5~7岁时发育至最大,10岁左右开始萎缩, 至成人时完全消失或仅留少许残迹)残留或潴留脓肿。
环境干燥、环境多粉尘。
饮食无节制。
诱发因素
可因劳累、受凉诱发急性鼻咽炎。
发病机制
急性鼻咽炎
细菌、病毒产生的毒素使鼻咽部黏膜发生损伤,从而引起炎症反应。
病毒在鼻咽部黏膜细胞内复制,破坏细胞,引起炎症反应。
慢性鼻咽炎
炎症反应产物、空气粉尘反复刺激黏膜,引起慢性炎症反应。
内分泌功能紊乱、胃肠功能失调等导致鼻黏膜功能受损,引起慢性炎症反应。
急性鼻咽炎症状
在婴幼儿,全身症状明显,且较重。
在较大儿童和成人,全身症状不明显,以局部症状为主。
婴幼儿
呕吐。
腹痛:患儿能表达,可诉腹痛。如不能表达,表现为哭闹。
腹泻。
脱水表现:因腹泻、出汗导致体内水分流失过多,表现为皮肤干燥、反应迟钝、哭闹等。
鼻塞:多发生于发病后数天。鼻塞严重时会出现张口呼吸、吮吸乳汁困难。
流鼻涕:多发生于发病后数天。鼻涕可为水样或黏稠脓液。
较大儿童和成人
鼻塞。
流涕:鼻涕可为水样或黏稠脓液。
鼻咽部干燥感、烧灼感。
声音嘶哑。
有时会出现头痛。
慢性鼻咽炎症状
鼻咽部干燥感。
咳痰、吸涕、流涕。痰液、鼻涕多为炎症反应产生的分泌物。
声音嘶哑。
就医科室
耳鼻喉科
出现鼻塞、流鼻涕、鼻咽部干燥感或烧灼感、声音嘶哑、头痛等,建议尽快就医。
急诊科
小儿出现
高热(体温超过38.5℃)、反应迟钝、颈部僵硬等症状,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保持鼻腔清洁,可先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鼻,但切忌挖鼻孔、用力擤鼻及一起擤两个鼻孔。
小儿年龄较小,无法准确表达,家长可注意观察并记录患儿症状,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鼻塞?
婴幼儿有无张口呼吸或/和吸乳困难?有无拒绝哺乳的情况?
是否有流水样鼻涕或黏脓样鼻涕?
是否有咽部不适、声嘶、头痛等症状?
病史清单
最近是否有受凉、劳累?
是否长期处于干燥、多粉尘的环境?
是否伴有慢性其他疾病,如胃肠功能失调?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血清总IgE或
特异性IgE、C-反应蛋白、鼻腔和鼻窦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急性鼻咽炎
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或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触史等。
有劳累、受凉等经历。
慢性鼻咽炎
经常接触干燥或粉尘较多的空气。
有内分泌功能紊乱、胃肠功能失调、饮食无节制等情况。
临床表现
症状
有发热、鼻塞、流鼻涕、声音嘶哑等症状。
体征
急性鼻咽炎
可有体温升高,脉搏和呼吸频率加快。
咽后壁出现黏稠脓液。
鼻咽部黏膜可出现水肿、充血,在扁桃体处较重,并且会出现黏稠脓性分泌物。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
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含量等。
可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有无感染及感染的性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正常,淋巴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正常或稍高,提示可能存在病毒感染。
病原学检查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对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查看存在的细菌种类,及对药物的敏感情况。
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鼻咽炎,细菌培养可呈阳性。
病毒核酸检测
检查病毒的核酸种类。
可以明确感染的病毒类型。
鉴别诊断
急性鼻咽炎与下列疾病鉴别
鼻部感染性疾病
相似点:都可出现发热、鼻塞、流涕、咽干、头痛等症状。
不同点:只发生在鼻部的感染性疾病可能不会出现声音嘶哑等症状。
婴幼儿手足口病
相似点:婴幼儿急性鼻咽炎与手足口病均可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
不同点:手足口病还可出现口腔黏膜水疱,手部、足部
皮疹等症状。
慢性鼻咽炎与下列疾病鉴别
鼻咽部恶性肿瘤(鼻咽癌)
相似点:都可出现鼻塞、头痛等症状。
不同点:鼻咽部恶性肿瘤可持续鼻涕中带血或出现鼻出血的症状。病理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治疗目的
去除病因、控制炎症、缓解症状。
急性鼻咽炎
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劳累、熬夜等。
调整饮食
多饮水,增加新鲜水果、蔬菜的摄入。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生蒜、生姜等。
避免饮酒。
改善生活习惯
戒烟。
如体力允许,可进行适量运动,如快走、打太极拳、瑜伽等。
清洗鼻腔
鼻腔分泌物较多时,可使用洗鼻器清洗鼻腔。
洗鼻器操作步骤如下。
将生理盐水倒入洗鼻器中;或将洗鼻专用盐倒入洗鼻器中,然后倒入水使其溶解。生理盐水或水量应到洗鼻器标注的刻度。
准备一盆约37℃(与体温相当)的水,然后将洗鼻器放入水中,使洗鼻器内的液体温度接近37℃。
洗鼻时身体前倾,使嘴和鼻朝下,同时张开嘴,用嘴呼吸。
将洗鼻器的瓶嘴顶在一侧鼻孔处,并固定,同时避免用力呼吸。
轻轻挤压洗鼻器,使瓶中液体缓慢流入鼻腔,并顺着另一侧鼻腔流出。
清洗完毕后用纸巾轻轻擦拭。
如果有需要,用同样的方法清洗另一侧鼻腔。
注意事项
实际操作可根据洗鼻器说明书进行。
儿童使用洗鼻器时应由家长协助进行。
物理降温
可以用毛巾包裹冰袋放在额头、腋下、腹股沟的位置,通过物理方法降温。
药物治疗
全身药物治疗
目的是控制感染、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抗感染治疗:根据不同感染原因,针对性地选择抗感染药物,达到抑制敏感菌或病毒生长的目的。
解热镇痛药
避免体温过高,预防高热惊厥。
需注意胃出血等胃肠道不良反应。
局部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如0.5%~1%
麻黄碱、0.05%羟甲唑啉或50%鱼腥草液等滴鼻;用于缓解鼻塞症状。
吸入糖皮质激素如吸入用
布地奈德混悬液,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手术治疗
主要方法为腺样体切除术。
慢性鼻咽炎
一般治疗
治疗原发病
改善环境
保持空气湿润,远离粉尘较多的环境。
注意休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劳累、熬夜等。
调整饮食
多饮水,增加新鲜水果、蔬菜的摄入。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生蒜、生姜等。
避免饮酒。
改善生活习惯
戒烟。
如体力允许,可进行适量运动,如快走、打太极拳、瑜伽等。
药物治疗
多为局部用药,可以促进分泌物排出,改善鼻塞。
1%
碘甘油、1%
硫酸锌液、5%~10%硝酸银溶液:涂擦鼻咽部,减轻咽痛。
油剂:如复方薄荷脑滴鼻液,有滋润和保护鼻腔黏膜的作用。
物理治疗
微波或超短波电疗,可以改善症状。
治愈情况
急性鼻咽炎
慢性鼻咽炎
有些慢性鼻咽炎很难去除病因,但经过治疗可以缓解症状。
危害性
急性鼻咽炎
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会出现以下情况。
可引起上呼吸道、下呼吸道等部位发生急性炎症。
可发生咽喉壁脓肿。
可引起中耳炎。
反复发作可引起慢性鼻咽炎。
慢性鼻咽炎
症状严重时可影响睡眠、白天的状态,对生活、工作等造成影响。
日常管理
未进行手术者
环境管理
远离干燥、粉尘和过敏原较多的环境,或佩戴口罩。
可用加湿器改善室内湿度。
定期开窗通风,天气寒冷时注意保暖。
饮食管理
细嚼慢咽,避免进食过烫、过冷、坚硬的食物,以免物理刺激加重炎症。
禁酒。酒对鼻咽黏膜损伤难以恢复,应尽量避免黏膜接触酒精刺激。
饮食宜清淡为主,避免过多摄入煎、炸、熏制的食物,避免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咖啡、浓茶等,以免造成黏膜充血。
减少红肉类食物的摄入量,如猪肉、牛肉、羊肉等。
提高蛋类、鱼类、禽类的摄入量。成人每日鱼、蛋、禽肉总量120~200克,即每日1个鸡蛋和手掌厚的瘦肉约一掌的量,以补充足够的蛋白质。
适量摄入水果:2~7岁儿童每日100~150克,7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每日150~300克。
适量摄入蔬菜:2~7岁儿童每日200~300克,7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每日300~450克。
多饮温白开水,成人每日保证饮水1500~1700毫升。
母乳喂养的儿童,应注意喂奶时是否出现吮吸乳汁困难、
呛咳等表现,避免授乳意外的发生。
如儿童已开始添加辅食,在疾病恢复期可适量提高已适应的蔬菜、水果的摄入量。食物宜采用蒸、煮的方式。避免腌、熏、卤制食物,避免重油、甜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运动管理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瑜伽等。
习惯管理
戒烟。
劳逸结合,避免熬夜,每晚应保证睡眠不少于7小时。
避免用力擤鼻涕等行为。正确的做法是先堵住一侧的鼻腔,腹部用力擤另一侧,然后交替,避免伤及鼻黏膜。
饭后及时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
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不随便用手接触鼻、口腔和眼部。
遵医嘱定期复诊
如治疗后症状未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
已进行手术者
饮食管理
术后当天禁食。
术后第二天可遵医嘱进食,膳食应为温凉流食,包括无刺激性、无酸味的温凉流质食品,如凉牛奶、藕粉、豆浆等,食物温度约20℃。
术后1~2周,从流食逐渐过渡到半流食,如稀粥、煮得软烂的面条等。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咖喱、咖啡等,以及坚硬多渣的食物如粗粮饭、芹菜、萝卜等。
其他
术后注意观察鼻部、口腔分泌物情况。
若出血较少或痰中带血,一般可不予特殊处理。
若出血量较多,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可能需再次行手术止血。
预防
注意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解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注意适当增减衣物,尤其是季节交替时应避免着凉。
尽量远离患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人,避免共用餐具和洗漱用品等卫生用品。
保持空气清新,远离高温、粉尘、过敏原较多和有刺激性气味的环境,或佩戴具有防护功能的口罩。
远离空气干燥的环境。室内可用加湿器改善湿度。
改善饮食:多饮水,饮食宜清淡,避免过量进食冷、烫、硬、辛辣刺激的食物,保证食物多样化和膳食平衡,提高免疫力。
适量运动: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如出现发热、咳嗽、胸闷、恶心等症状,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