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鼻窦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咽喉不适、鼻痒、鼻塞、流涕等
鼻腔、鼻窦疾病是鼻后滴漏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以针对病因的药物治疗为主
定义
鼻后滴漏综合征是指由于鼻腔、鼻窦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至鼻后和咽喉部,甚至误吸入喉腔或气管,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鼻后滴漏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疾病,是慢性咳嗽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2006年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修订慢性咳嗽指南时,将其更名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
发病情况
据估计,鼻后滴漏综合征的发病率为 29%~58%,因所采用的定义和诊断方法而有所差异。
在欧美的一些报道鼻后滴漏综合征是导致慢性咳嗽的首位原因,在我国为第二大原因。
鼻后滴漏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由慢性鼻炎、慢性鼻-
鼻窦炎、
变应性鼻炎、
血管运动性鼻炎、
鼻息肉等鼻、鼻窦炎症引起。
致病原因
急性鼻炎
急性鼻炎多为病毒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分泌物增多可倒流至咽喉,引起咳嗽。
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可导致鼻腔分泌物增多,可引起分泌物向后流入鼻后或咽喉部,导致鼻后滴漏综合征。
慢性鼻-鼻窦炎
慢性鼻-鼻窦炎,尤其是蝶窦炎、
筛窦炎,慢性炎症刺激鼻腔,导致分泌物增多,向后流入鼻咽部,引发鼻后滴漏综合征。
变应性鼻炎
接触过敏原,变应性鼻炎发作时,鼻腔分泌物增多,通过鼻孔倒流入鼻咽部,引发鼻后滴漏综合征。
鼻息肉
鼻息肉可引起鼻腔的慢性炎症及炎症性分泌物,分泌物倒流入鼻咽部,导致鼻后滴漏综合征。
血管运动性鼻炎
又称血管舒缩性鼻炎,精神紧张、焦虑,环境温度突然变化,内分泌功能紊乱,均可引起副交感神经递质释放过多,或者引起
组胺的非特异性释放,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多,倒流至咽喉,引起咳嗽等症状。
其他
药物性鼻炎、妊娠期鼻炎等也可以导致鼻后滴漏综合征。
诱发因素
职业和环境因素:长期吸入各种粉尘、化学物质及刺激性气体(如二氧化硫、
甲醛等)或温度骤变,均可导致鼻腔分泌物增加,诱发鼻后滴漏综合征。
吸烟饮酒:吸烟饮酒可刺激鼻黏膜,导致鼻涕增多,诱发鼻后滴漏综合征。
以白天发作为主的咳嗽,是鼻后滴漏综合征最典型的症状。部分患者会感觉到鼻后有液体流下、咽后有黏液附着,需要频繁清嗓等。
主要症状
咳嗽
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或阵发性咳嗽,多发生在起床后或体位改变时,白天为主,较少夜咳,有黏痰。
咽喉不适
鼻涕向后经后鼻孔流到咽喉部,引起咽喉部不适。
主要表现为咽喉部发痒、异物或烧灼感、疼痛等。
患者可因鼻后有液体流动、鼻咽部异物感(附着感)、咽喉不适而频繁清喉。
鼻痒、鼻塞、流涕
慢性鼻炎、鼻窦炎导致的鼻后滴漏综合征可有鼻痒、喷嚏、流涕等表现。
鼻窦炎导致的鼻后滴漏综合征分泌物为黏液脓性或脓性,表现为脓涕、黏脓涕,可伴有面部疼痛、头痛、
嗅觉障碍等表现。
其他
鼻后滴漏综合征可引起的
呼吸道阻塞,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吸气费力等。
就医科室
耳鼻喉科
出现因分泌物后流导致的咳嗽、咽部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
急诊科
当出现呼吸困难时应及时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诊前避免自行服药。
注意保暖,避免因寒冷刺激咳嗽加重。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咳嗽发作的时间一般是白天还是晚上?持续时间多久了?
咳嗽是否有诱因?
是否有鼻塞、流涕症状?
是否有头痛、面痛?
病史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是否有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炎、
慢性鼻窦炎等鼻部疾病?
是否有急性鼻炎?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CT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黏液促排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
诊断依据
病史
有急性鼻炎、
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炎、
慢性鼻窦炎、
血管运动性鼻炎、
鼻息肉等鼻部疾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频繁清嗓、咽部不适。
鼻痒、鼻塞、流涕、打喷嚏等。
体征
口咽部查体可见黏液,口咽后壁和局部上气道黏膜呈鹅卵石样外观。
鼻内异常(例如结痂皮、黏膜水肿)或鼻腔疾病,如可见鼻息肉、
鼻中隔偏曲或一侧鼻腔宽大。
变应性鼻炎的鼻黏膜主要表现为苍白或水肿,鼻道及鼻腔底可见清涕或黏涕。
非变应性鼻炎鼻黏膜多表现为黏膜肥厚或充血样改变,部分患者口咽部黏膜可呈鹅卵石样改变,黏膜充血、水肿,咽后壁附有黏性分泌物。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若检查结果提示白细胞数量会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提示有炎症性疾病,辅助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痰细菌培养
可了解是否发生病原体感染,以明确病因,指导治疗。
可在痰液培养基中观察到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等致病菌,有助于抗生素治疗的药物选择。
建议早晨采集痰液标本,此时痰量较多且含菌量也多。
变应原筛查试验
通过筛查变应原,明确或排除过敏性鼻炎的诊断。
包括体外特异性变应原
免疫球蛋白E(IgE)抗体检查、皮肤点刺试验,IgE抗体检测阳性或皮肤点刺试验阳性,可提示IgE介导的鼻黏膜的变应性炎症疾病,及时进行相关预防。
影像学检查
鼻部CT检查
可用于观察是否有慢性鼻窦炎和鼻部解剖学结构异常。
若检查结果是鼻黏膜增厚,窦腔存在气液平或模糊不清,或鼻腔存在解剖学结构异常,可辅助诊断鼻后滴漏综合征。
鼻内镜、鼻咽喉镜检查
可用于了解鼻腔、鼻窦、鼻咽部的情况,以及鼻分泌物情况等。
若观察到鼻分泌物后流向鼻咽部,可辅助诊断鼻后滴漏综合征。
诊断标准
阵发性或刺激性咳嗽,伴清喉动作和鼻后有分泌物流动感,晨起后发作,入睡后明显缓解。
针对基础疾病治疗后咳嗽缓解。
辅助检查提示有鼻、鼻窦炎等。
鉴别诊断
咳嗽变异性哮喘
相似点:两者均有咳嗽等表现。
不同点:咳嗽变异性哮喘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唯一临床表现,有过敏性疾病病史,抗生素治疗无效,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支气管扩张剂或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鼻后滴漏综合征咳嗽多在白天出现,通过抗感染治或激素治疗后,症状可得到改善。
流行性感冒
相似点:两者均有咳嗽、流涕等表现。
不同点:流行性感冒有
高热、头痛、乏力、咳嗽等表现,由流感病毒引起,发病比较急促,可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检查确诊;鼻后滴漏综合征以慢性咳嗽为主要症状,无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病毒核酸检测显示不存在流感病毒。
反流性咽喉炎
相似点:两者均可有频繁清嗓、咽部不适、慢性咳嗽表现。
不同点:
反流性咽喉炎是指胃内容物异常反流、经食管至咽、喉上呼吸道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症状或黏膜损伤。
在饭后、平躺等情况下,反流机会明显增加,上述症状更加明显。多数患者可伴有程度不同的
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如胸痛、胃灼热、
反酸、胃胀等。 24小时喉咽
食管pH监测、食管镜检查有助于鉴别。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
相似点:两者均可有慢性咳嗽表现。
不同点: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慢性刺激性干咳,无明显发作规律,可在白天或夜间咳嗽,痰细胞学检查嗜酸粒细胞比例≥2.5%,无鼻炎、鼻窦炎病史;鼻后滴漏综合征咳嗽多发作于白天,夜间较少,痰细胞学检查嗜酸粒细胞比例正常。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等。
治疗原则:以病因治疗为主,对症与支持治疗为辅。一般进行药物治疗,鼻部结构异常者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选择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避免接触变应原:过敏性鼻炎患者应避免接触过敏原,改善生活环境,戴口罩等做好个人防护。
禁烟禁酒:需禁烟禁酒,减少对鼻黏膜刺激。
鼻腔冲洗: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可减少鼻腔分泌物,改善鼻塞、咳嗽症状。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鼻用糖皮质激素
抗组胺药
适用于鼻炎(变应性鼻炎与
非变应性鼻炎)、慢性鼻-
鼻窦炎导致的鼻后滴漏综合征,缓解鼻塞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有乏力、头痛、嗜睡、口干、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哺乳期、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抗生素
适用于基础疾病为鼻炎、鼻窦炎的鼻后滴漏综合征,可控制和治疗基础疾病。
常用药物有头孢类、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需要根据病原菌类型选择用药。
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腹泻、
皮疹等不良反应。急性患者应用不少于2周,慢性患者建议酌情延长使用时间。
减充血剂
适用于非变应性鼻炎、
慢性鼻窦炎导致的鼻后滴漏综合征,可有选择性收缩鼻腔血管的作用,改善鼻窦和鼻腔阻塞。
连续使用不得超过1周,长期应用会出现纤毛功能受损等。
黏液促排剂
适用于鼻窦炎导致的鼻后滴漏综合征,可稀释鼻腔分泌物,促进黏液排出,避免分泌物倒流。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可部分减轻炎症过程中白三烯增多所引起的鼻塞、多涕等症状。
手术治疗
鼻内镜手术
主要通过使用内镜探入鼻腔,清除过敏真菌黏液或其他病变,改善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恢复黏膜功能,矫治结构异常。
经鼻内镜下手术,组织损伤少、出血少,术中视野清晰,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是常规鼻、鼻窦手术。
手术后可能会有鼻腔粘连的发生,因此,术后应常规进行鼻腔收敛,防止鼻腔粘连。
免疫治疗
适用于变应性鼻炎导致的鼻后滴漏综合征,可增强或抑制机体免疫应答、调节免疫功能,使患者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并降低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对该变应原的敏感。
进行
免疫治疗初期为少剂量,随后逐渐增加浓度与剂量。
治愈情况
经积极治疗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痊愈,症状较重或有并发症的患者经积极治疗,可以控制症状,不会影响生活质量。
预后因素
原发疾病控制情况可影响本病的预后。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多饮水,避免饮用含酒精的饮料以及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
过敏性鼻炎患者避免吃容易诱发过敏的食物,如带鱼、虾、蟹等海鲜。
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生活管理
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锻炼,提高机体体抗力。
尽可能佩戴口罩,防止自己处于刺激性的环境中,特别是过敏性鼻炎导致该病的患者,应注意要远离过敏原。
遵医嘱进行鼻腔冲洗,减少鼻腔分泌物。
病情监测
定期复查,以评估患者对治疗的反应。
应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考虑每2~3个月随访一次。
预防
积极治疗鼻部、鼻窦的原发疾病。
避免长期接触粉尘、化学物质及刺激性气体,接触时做好防护措施,佩戴口罩。
避免吸烟饮酒。
换季时注意保暖,避免发生感冒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