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法被器质性疾病所解释的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躯体症状相关障碍
表现为有一种或多种感觉或运动方面的神经症状,但无法用器质性疾病解释
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均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定义
转换障碍又称功能性神经症状障碍、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过去曾被称为癔症,是一种躯体症状相关精神障碍。
“转换”具体是指,个人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愉快情感,以某种方式转化成了躯体症状表现出来。
转换障碍的表现多为突然产生的感觉或运动方面的症状,如失明、失声、瘫痪或痉挛等。
在出现这些症状后,医学检查通常表明患者身体器官和神经系统完好,没有器质性病变,且症状无法用其他精神障碍予以解释。
这些症状往往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社会交往、工作或其他重要领域的缺陷。
分型
转换障碍是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的一种亚型。在诊断时,根据病程、发病年龄、病因特征又有几下几种分类方式。
按病程分类
急性发作的转换障碍:症状出现少于6个月。
持续性转换障碍:症状出现超过6个月或更长。
按发病年龄分类
转换障碍可根据发病年龄分为儿童期转换障碍和成人期转换障碍,但二者的典型症状基本相同。
按病因分类
病前无明确的心理应激源。
发病情况
转换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低于千分之一,其中急性发作的转换障碍相对持续性转换障碍较为常见,但尚且缺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转换障碍在神经科门诊患者中较为常见,其中约有3%能达到转换障碍的诊断标准。
儿童期转换障碍在12岁左右达到发病高峰,8岁前发病者很少见。成人期转换障碍中,非癫痫性发作的起病在30多岁达到高峰,而运动症状的起病在40多岁达到高峰。
儿童期转换障碍,男女发病率相当;但青春期后女性发病率更高,为男性的2~3倍。
农村患病率较城市高。
主要症状
转换障碍表现为感觉或运动方面的神经系统症状,但这些症状没有器质性疾病基础,无法用神经系统疾病解释。常见的症状有:
感觉症状
视觉症状,如失明。
听觉症状,如失聪。
眩晕。
其他感觉减退或缺失,如痛觉不敏感、触觉丧失。
运动症状
躯体无力或麻痹。
心因性或非癫痫性惊厥言语生成症状,如言语含糊不清、声音减小或无声等。
吞咽症状,如吞咽困难、喉咙有异物感或球状物堵塞感。
共病情况
情感障碍,常见共病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
物质使用障碍,常表现为酒精依赖、镇静药物依赖等。
心理因素
人格特质
神经质人格特征:性格敏感、偏执,有持久的心理紧张,习惯于压抑负性情绪。
回避型或边缘型人格特质:习惯于尽可能回避或排斥困难的处境,对于人际交往中的变化存在过度恐惧或其他情绪化的反应,表现为难以维系友谊、亲密关系等。
认知行为模式
转换症状往往是由于个体逃避应激事件造成的心理影响而产生的。
转换障碍症状中的“冻结”反应(如不眨眼的僵硬表情、运动静止、吃惊反应、四肢抽搐和动作僵硬等)与患者强度过高的自我保护机制有关。
生物因素
转换障碍患者不存在脑部的器质性损伤,但可能有大脑功能性失调。
右下前额皮质调节能力损害可能会导致转换障碍患者面对情绪压力时做出不正常的反应,引发颞顶交界处和辅助运动皮质活动异常,从而产生躯体症状。
环境因素
应激源
异常生活经历和应激事件是诱发转换障碍的重要潜在因素。
常见应激源如校园欺凌、人际压力、性暴力、亲友去世等。
儿童期生活环境
混乱无序的家庭环境、养育方式不当也会导致儿童更容易罹患转换障碍。
儿童(尤其是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儿童)中有时会发生转换障碍的集体发作,即在较为集中的环境中儿童因目睹他人发病而发病。这种集体发作可能源于儿童的行为模仿特性及负性情绪的易传播性。
社会文化
在较为重视心理痛苦、更加接纳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地区,转换障碍的发病率更低。
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封闭的地区,转换障碍的发病率更高。
高危因素
性格敏感、情绪化、习惯于压抑负面情绪。
遭受负性生活事件或应激事件。
家庭中有人遭受疾病困扰、教养方式不当、照料者不固定、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的儿童有较高的转换障碍风险。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如果出现失明、失聪、发音困难、躯体局部麻痹或痉挛等感觉,运动相关的神经症状,且经医学检查后未发现器质性疾病,应考虑患有转换障碍的可能,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异常生活经历和应激事件是诱发转换障碍的重要潜在因素,详述病史能帮助医生诊断。
特别提醒:转换障碍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疾病、癫痫等,医生可能需要进行多项检查确诊。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身体有哪里不舒服?
症状出现多长时间了?
最近情绪状态如何?
病史清单
患过任何精神心理方面疾病吗?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最近有没有经历什么变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脑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B超检查
其他检查:心理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焦虑类药:地西泮、劳拉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
诊断流程
医生在进行诊断前通常会收集患者的病史信息,包括患者个人和家族的躯体疾病史、精神病史、用药史。
除此之外,还可能涉及精神检查、躯体检查(用于评估身体状况、排除躯体疾病)、影像学检查(用于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脑功能受损的情况)等。
转换障碍误诊率较高,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疾病、癫痫等;同时,也有器质性疾病患者被误诊为转换障碍,躯体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对于降低误诊率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医学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关于转换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A. 一个或多个自主运动或感觉功能改变的症状。
B. 临床检查结果提供了其症状与公认的神经疾病或躯体疾病之间不一致的证据。
C. 其症状或缺陷不能用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D. 其症状或缺陷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或需要医学评估。
鉴别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
转换障碍主要需要与神经系统疾病进行鉴别。
患者通常需要接受完整的神经系统检查,排除可能导致相应躯体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然后再考虑转换障碍。
躯体症状障碍
躯体症状障碍的躯体不适往往多种多样,包括疼痛、头晕等,且超出检查结果能够解释的范畴。其特点是患者由于这些症状感到持续的担心、焦虑。
转换障碍的神经症状不能被器质性疾病解释,典型的转换障碍患者对症状通常采取漠然处之的态度。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时也可能出现转换障碍的症状,但患者通常具有特征性的思维障碍和行为紊乱,如妄想、幻觉等,可据此与转换障碍相鉴别。
做作性的障碍和诈病
转换障碍的躯体症状较为明确,局限于感觉、运动领域,与常见的躯体不适类主诉有区别,通常不需要判断该症状是否为患者伪装的。
当存在蓄意伪装症状的明确证据时,如果个体的目的是“扮演患者的角色”,则是做作性障碍,或如果其目标是获得利益(如获取保险赔付或赔偿),则是诈病。
治疗目的和原则
转换障碍以心理治疗为主,治疗前必须详细了解患者的背景,包括人格特征、家庭环境、成长史、经历的重大事件等。
对于部分伴有严重焦虑情绪的患者,可适当辅之以对症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转换障碍患者常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疗,否认自己的心理痛苦,这给转换障碍的治疗带来了一定困难。良好的沟通、建立信任关系是有效治疗的重要前提。
转换障碍的心理治疗有以下几种主要方法:
心理动力学治疗
对于功能较完整的转换障碍患者,可以引导其用言语化的方式表达内心想法和情感,加强其对心理冲突的感知,以解决患者对负面情绪的压抑。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能很好地针对转换障碍中出现的情绪失调和躯体症状。
主要目标是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症状的成因和转换障碍的本质,通过行为训练来减弱患者长期以来为了避免不愉快场景而习得的症状表现。
催眠
催眠治疗尤其适用于急性发作且对心理暗示敏感的转换障碍患者,且在青少年群体中容易实施,与其他治疗方式联合使用时有明显效果。
环境改变疗法
对于受特定环境影响的患者,解决诱发转换障碍的客观因素十分关键。
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转换障碍在儿童中集体发作的病例,这种情况下应将患者与诱使其发病的环境隔离开,减少社会刺激,稳定其情绪。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转换障碍的药物治疗旨在降低患者的焦虑水平,帮助其接受心理治疗。
根据患者的焦虑水平和用药史,可酌情使用镇静类药物(如地西泮、劳拉西泮等苯二氮䓬类药物)作为辅助治疗方法。
治愈情况
急性发作(症状出现少于6个月)的转换障碍的发作和症状消失通常都比较快,预后良好。
急性发作后产生的焦虑、抑郁等
情绪障碍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如未得到有效治疗,则神经症状往往会以原来的形式或其他新形式复发。
持续性转换障碍患者的症状存在时间较长,通常不会继续发展,但治疗的配合程度常常不高,导致预后不佳。
危害性
社会功能受损
转换障碍的感觉和运动神经症状往往会导致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影响患者正常生活,造成内心痛苦。
医疗依赖
转换障碍常使得患者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神经科等科室就医检查,不仅为患者带来经济负担,也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负性心境及自杀风险
转换障碍的患者长期处于负面情绪,危害患者的精神健康。
国外研究表明,转换障碍患者中存在自杀意念的比例在19.6%~34.2%,伴有
分离障碍或物质滥用的转换障碍患者有更高的自杀风险。
躯体残疾
有转换症状的患者可能发展出严重的躯体残疾,残疾的严重程度与有类似躯体疾病的患者所经历的相似。
个人护理
积极配合治疗,与医生多沟通交流,正确认识自己的症状成因和解决方式。
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关注自身心理状态,不要压抑负面情绪。
审视自身的生活环境,正面思考是否存在特定的环境因素和事件造成自己的负面情绪,在治疗时与医生讨论应对办法。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以酗酒等不良方式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
患者家属
心理治疗需要家属配合,患者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对患者康复很有帮助。
家属应积极与医生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状况,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
有许多家属在患者发病时反应过度、惊慌失色,这反而会加重患者症状。在陪伴患者时注意不要过于焦虑,应以平稳的心态应对患者的症状。
有时,转换障碍患者的躯体症状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的类似症状而习得的。家属在照料患者的同时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如出现类似的神经症状,应及时就诊。
预防
在平时多了解转换障碍等
精神疾病,认识到一些躯体症状可能与心理状态有关。
多与周围人沟通,增加社交活动,习惯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而不是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重大负性事件,或者感到自己的心理状况恶劣、内心痛苦,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的心理科或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不要排斥心理治疗。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需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过度溺爱或者粗暴对待,要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