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中最严重的一种
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几乎没有正常工作社交或生活
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神经内分泌、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
住院进行药物治疗为主,辅以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
定义
重度抑郁症是抑郁症里最严重的分类,是比较常见的精神障碍。
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或愉快感丧失,兴趣减退,精力缺乏。
还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行为改变,比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应慢,活动少,行为迟缓等。
还可能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
部分患者存在自伤、自杀行为,甚至因此死亡。
分类
分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和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症。
是否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与预后有关。
发病情况
重度抑郁症平均发病年龄为 20~30 岁,几乎每个年龄段都有罹患的可能。
女性多于男性,约为1.5~2∶1。
致病原因
抑郁症确切的病因是不明确的,同样重度抑郁症的病因也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神经生化
比如多种神经递质水平或相关神经通路的功能异常。
比较公认的是单胺假说,即 5-羟色胺(5-HT)能、多巴胺(DA)能和去甲肾上腺素(NE)能系统在抑郁障碍的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5-HT、DA、NE 系统并不是独立运作,它们之间可通过多种配体-受体间的作用而相互影响。
遗传
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一级亲属患病概率约高出一般人群2~4倍,并且抑郁障碍家系遗传具有发病年龄逐代减小和疾病严重程度逐代增加的特征。
目前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个体的遗传素质密切相关,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
其他
抑郁症还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免疫功能异常、脑电生理异常、脑影像学异常及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目前研究结论尚不明确。
高危因素
自尊心低下,依赖性过强,心态悲观,对自己过度苛责。
遇到创伤或压力事件,如身体虐待或性虐待,亲人的死亡,困难的人际关系或财务问题。
滥用酒精或药物。
患严重或慢性疾病,如难以治愈的癌症、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疼痛等。
一般来说,低社会阶层者患重症抑郁症的风险比高社会阶层者高,城市比乡村高。
多数情况下,多个危险因素共同发挥作用。
抑郁症的表现可分为核心症状群、心理症状群与躯体症状群三方面。
重度抑郁症需要有3条核心症状,及至少4条的其他症状。
核心症状群
是抑郁症的主要表现。
包括自我感受到或他人可观察到的心境低落,高兴不起来,兴趣减退甚至丧失,无法体会到幸福感,甚至会莫名其妙出现悲伤。
低落的心境几乎每天都存在,一般不随环境变化而好转。
但一天内可能出现特征性的昼夜差异,如有些患者晨起心境低落最为严重,傍晚开始好转。
心理症状群
心理学伴随症状
如焦虑、自罪自责等。
还可出现负性记忆增强,如难忘既往让自己难过的事情等。
可能出现注意力障碍,如注意力下降、反应时间延长、注意事物很难持久,导致学习、生活和工作效率下降等。
精神运动性症状
行为和言语活动显著减少,常常行为迟缓,生活懒散、被动,不与人沟通,或整日卧床。严重者甚至达到亚木僵或木僵状态。
或可表现为相反的症状,即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的显著增加,患者脑中反复思考一些没有意义、缺乏条理的事情,但无法集中注意力来思考一个中心议题。外在表现为烦躁不安、紧张、来回踱步等。
精神病性症状
但是该症状通常不符合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特点,如妄想并不荒诞离奇,而是涉及自罪、贫穷或灾难迫在眉睫等观念。
躯体症状群
亦称为生物学症状,较为常见。
主要包括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疼痛(身体任何部位)、性欲减退等症状。
并发症/共病
重度抑郁症可能会和焦虑症、强迫症、分离转换障碍、贪食症、厌食症、暴食症、
人格障碍等精神
心理障碍共病。
就医科室
如果出现情绪低落或愉快感丧失,或无明显原因下出现兴趣减退、精力缺乏等症状,建议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诊时最好有家属陪伴,尤其是未成年患者,以便更好地了解病情和病史。
患者本人不一定意识到需要就医,或不愿意就医,亲人和朋友应及时发现异常,劝导就医,但不可采取过激的言语和行为。
就医准备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情绪低落,兴趣,精力减退,愉快感缺乏的情况?
是否有焦虑、自罪自责、幻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情况?
是否有自杀观念和行为?
是否认为自己生病?
是否有睡眠、饮食、体重和行为活动等异常?
是否存在疼痛、心动过速、口干、便秘等症状?
这些症状出现多久了?
病史清单
发病前有没有发生一些什么事情?
家里面人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有没有恶性肿瘤、
甲状腺疾病、慢性疼痛等疾病或症状?
有没有酗酒或者长期大量服用某些药物?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等。
脑部检查:如头颅CT、磁共振(MRI)、脑电图等。
专科检查:如抑郁症自评量表、钟氏抑郁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以及蒙哥马利抑郁量表等。
诊断依据
病史
病史非诊断所必须,但可能会有抑郁症家族史、精神障碍病史等,或近期遭遇重大负性事件。
症状
可能表现出心境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
可能有思维迟缓、认知功能损害、负性认知模式、自责自罪、自杀观念和行为、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
还可以出现睡眠障碍、进食紊乱、性功能障碍等。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如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等。
明确身体情况,排除或确诊躯体疾病。
脑部检查
如头颅CT、磁共振(MRI)、脑电图等。
同样是为了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癫痫等疾病。
专科测评
主要是进行心理量表评测,常用如抑郁症自评量表、钟氏抑郁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以及蒙哥马利抑郁量表等。
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疾病与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症的症状学标准里包括3条核心症状及7条其他症状。
诊断重度抑郁症需存在3 条核心症状,至少4 条其他症状,病程持续两周,社会功能几乎不可能继续进行。
核心症状
心境低落。
兴趣和愉快感丧失。
疲劳感,活力减退或丧失。
其他症状
集中注意和注意力降低。
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
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
认为前途暗淡悲观。
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睡眠障碍。
食欲下降。
鉴别诊断
精神分裂症
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症需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
精神分裂症的原发症状多为思维障碍或感知觉障碍,病程多迁延,精神活动缺乏协调性。
而抑郁症患者以心境低落为原发症状,多为间歇性病程,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之间尚存在一定的协调性。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症的疾病特征是个体的情感、认知、意志行为的全面抑制。
双相障碍的疾病特征是情感的不稳定性和转换性。
焦虑障碍
抑郁症以"情感低落"为核心表现,而焦虑障碍的主要特点是"害怕、恐惧,担心"。
焦虑障碍患者的情感表现以焦虑、脆弱为主,存在明显的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及运动性不安,自知力一般良好,求治心切,病前往往存在引起高级神经系统活动过度紧张的精神因素。
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自我感觉不佳,觉得痛苦、厌倦、疲劳,躯体化症状较重的患者也可伴有疑病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常伴有抑郁症状,但在起病前有严重的灾难性的对生命有威胁的创伤性事件,如强奸、地震、被虐待后起病,并以创伤事件的闯入性记忆反复出现在意识或者梦境中为特征性症状。
治疗目的: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减少复发风险,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
治疗原则:全程、个体化、合理用药,辅以心理治疗等其他方式,进行综合治疗。
重度抑郁症患者一般需住院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是重度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式。
一定要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改变用药方案或自行停药。
治疗时常遵循以下原则:
全病程治疗原则
为改善抑郁症患者的预后,降低复燃和复发,现提倡全病程治疗,分为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
治疗时间一般较长,一般需要进行1~3个月的急性期治疗、4~6个月的巩固期治疗,通常还需要至少1~3年的维持期治疗,具体方案需要专业医生根据病情制订。
个体化合理用药原则
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共病情况、既往治疗史等因素,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当性、耐受性等角度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抗抑郁药物及剂量。
量化评估原则
在治疗前、治疗中要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不同时期,评估的侧重点不同。
抗抑郁药单一使用原则
抗抑郁治疗一般不主张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常用于难治性患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等情况。
药物剂量调整原则
选择适宜起始剂量,通常在1~2 周内加量至有效剂量。
服药2~4 周后,根据疗效和耐受性决定是否进行剂量调整。
联盟治疗原则
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最大程度调动患者的人脉支持系统,形成广泛的治疗联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治疗共病原则
积极治疗躯体与精神共病。
常用药物
新型抗抑郁药
目前,新型抗抑郁药凭借在安全性和耐受性方面的优势已经成为一线推荐药物,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验证了这些药物治疗抑郁障碍的有效性。常用药物如下。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IRs):如
氟西汀、
舍曲林、帕罗西汀、氟伏沙明、
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等。
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如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等。
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s):如
米氮平等。
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NDRIs):如安非他酮等。
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再摄取抑制剂(SARIs):如曲唑酮等。
褪黑色MT1/MT2受体激动剂和5-HT2c受体拮抗剂:如阿戈美拉汀等。
传统抗抑郁药物
包括三环类、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基于三环类药物开发的四环类药物,由于其耐受性和安全性问题,一般是作为二线推荐药物。
治疗策略
伴有明显激越
可选用镇静作用相对较强的抗抑郁药,如米氮平、帕罗西汀、氟伏沙明、曲唑酮以及阿米替林、氯米帕明等。
也可选用抗焦虑效果较好的艾司西酞普兰、文拉法辛及度洛西汀等抗抑郁药物。
在治疗早期,由于抗抑郁药物起效较慢,可考虑合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劳拉西泮或氯硝西泮。
当激越焦虑症状缓解后可逐渐停用苯二氮䓬类药物,继续使用抗抑郁药治疗,以避免出现药物耐受、依赖。
伴有强迫症状
可使用SSRIs中的氟伏沙明、氟西汀和舍曲林,以及三环类药物氯米帕明治疗。
伴有精神病性症状
当精神病性症状消失后,继续治疗1~2个月,若症状未再出现,可考虑减少抗精神病药的剂量,直至停药。
减药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出现撤药综合征。
伴有躯体疾病
可选用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的SSRIs或SNRIs药物。
如有肝肾功能障碍者,抗抑郁药的剂量不宜过大。
若是躯体疾病伴发的抑郁障碍,经治疗抑郁症状得到缓解,可考虑逐渐停用抗抑郁药。
若是躯体疾病诱发的抑郁障碍,患者的躯体不适主诉较多,躯体性焦虑较严重,应选用对抑郁和躯体性焦虑症状均有效的度洛西汀、文拉法辛等抗抑郁药物。
若同时伴有躯体性疼痛症状应选用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状缓解后,仍需巩固及维持治疗。
心理治疗
对有社会
心理应激因素的抑郁症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常需联合心理治疗。
多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婚姻及家庭治疗等心理治疗。
能够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认知曲解、矫正不良行为,提高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适应功能,改善患者对家庭和婚姻生活的满意度,从而减轻或缓解抑郁症状,调动患者积极性,提高患者解决问题和应对应激的能力。
其他治疗方法
还可以选择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迷走神经刺激、深部脑刺激等。
还可以尝试光照治疗、完全或部分睡眠剥夺(觉醒疗法)。
以上均需经专业人员判断风险和获益后谨慎选择。
治愈情况
经过抗抑郁治疗,大部分患者的抑郁症状会缓解或显著减轻,但仍有约15%未达临床治愈,复发率约为35%。
首次
抑郁发作缓解后复发率大大降低,但3次发作、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今后的复发风险可高达90%以上。
抑郁症状缓解后,患者一般可恢复到病前的功能水平,但有20%~35%的患者会有残留症状以及社会功能或职业能力受到影响。
预后因素
预后除与是否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密切相关,主要是与复发相关,复发次数越多,预后越差。
影响复发的因素主要有:
维持治疗的抗抑郁药剂量及使用时间不足。
生活应激事件。
社会适应不良。
慢性躯体疾病。
家庭社会支持缺乏。
日常管理
督促患者严格遵医嘱服用药物,药品由家人保管。
适当的休息,在正式恢复工作或学习之前,可采取上半班或上部分课程的形式来适应。
鼓励患者培养旅行、跑步、读书等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多与患者沟通,设身处地,正确引导,帮助患者认识自身行为的问题。
病情监测
识别、关注危险信号或求救信号,当患者明示或暗示自杀意图、计划,甚至做出准备行动,或有向亲属、朋友做最终告别的行动,赠送大量珍贵物品等时,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随诊复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以便医生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具体时间需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
急性发作的治疗期建议1~2周复查1次。
稳定期、巩固期,建议1个月复查1次。
维持期建议1~2个月复查1次。
复诊检查项目一般为心理量表测试,必要时可能还需要进行肝肾功能检查、血药浓度检测等,以评估药物的不良反应。
预防
目前包括重度抑郁症在内的抑郁症均无法完全预防,除了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外,做到以下几点可能有助于降低发生风险。
维持足够长时间的药物治疗。
识别复发的预警症状。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社会角色。
保持和睦的家庭关系。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