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一种
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等
根据病情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其他治疗等
经治疗后,预后良好;病情加重,预后较差
定义
躁狂症是双相障碍的一种类型,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
发作至少持续一周,并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可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
躁狂症可一生仅发作一次,也可反复发作。
在双相障碍的长期自然病程中,始终仅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者很少见,且这些患者的家族史、病前性格、生物学特征、治疗原则及预后等与兼有
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相似。
故临床上目前使用最多的两大诊断标准(DSM-5、ICD-11)均未将单相躁狂单独分类,而是把所有的躁狂和轻躁狂,即使无抑郁发作都视为双相障碍。
分类
根据发作的严重程度可将其分为轻躁狂和躁狂。
轻躁狂
临床表现较轻。
患者可存在持续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
有时表现为易激惹,行为较鲁莽,但不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躁狂
若躁狂发作较重,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多与心境协调,但也可不协调),明显影响社会功能者称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
发病情况
两项大型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纯躁狂症和躁狂症伴有混合发作在青少年和成年人中的患病率为1.7%~1.8%。
躁狂症在西方国家比非西方国家发生率低。
致病原因
目前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躁狂症是双相障碍的一种,其致病原因可同双相障碍。
遗传因素
家系和双生子研究表明,躁狂症比抑郁症更容易遗传。
通过对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孪生子的同病率以及单卵孪生子的同病率的研究,推测躁狂症可能是通过X染色体遗传给下一代,也可能通过其他途径遗传。
神经生化因素
一些研究初步证实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及相关受体功能改变,可能与躁狂症的发生有关,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功能活动增高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
心理社会因素
研究提示,应激、负性生活事件及社会经济状况缺乏等因素与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关系。
诱发因素
躁狂症可能因精神刺激如失恋、失业、家庭关系紧张、压力大等因素而诱发。
高危因素
具有下列任何危险因素者,为躁狂症的高危人群。
高压力期,如亲人死亡或其他创伤事件。
毒品、药物或酒精滥用。
发病机制
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虽然发现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可能与其发病有关,但是这些关联并不是躁狂症所独有,需要进一步研究导致躁狂症的特异性因素和机制。
主要症状
情绪高涨
情感高涨是躁狂发作的主要原发症状。
典型表现为患者自我感觉良好,主观体验特别愉快,生活快乐、幸福;整日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
症状轻时可能不被视为异常,但了解他(她)的人可以看出这种表现的异常性。
有的患者尽管心境高涨,但情绪不稳,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易怒。
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易激惹、愤怒、敌意为特征,尤其当有人指责其不切实际的想法时,动辄暴跳如雷、怒不可遏,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持续时间较短,易转怒为喜或赔礼道歉。
思维奔逸
患者联想速度明显加快,思维内容丰富多变,自觉脑子聪明,反应敏捷。
出现“意念飘忽”,由于注意力随着环境转移,思维活动常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致使话题突然改变,讲话的内容常从一个主题很快转到另一个主题,严重时可出现“音联”和“意联”。
患者讲话时眉飞色舞或手舞足蹈,常因说话过多口干舌燥,甚至声音嘶哑。
活动增多
患者自觉精力旺盛,能力强,兴趣范围广,想多做事、做大事,想有所作为,因而活动明显增多,整日忙碌不停,但多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患者无疲倦感,声称“全身有使不完的劲”。病情严重时,自我控制能力下降,举止粗鲁,可出现攻击和破坏行为。
夸大观念及夸大妄想
患者的思维内容多与心境高涨一致。在心境高涨的背景上,常出现夸大观念,自我评价过高,言语内容夸大,说话漫无边际,认为自己才华出众,出身名门、腰缠万贯、神通广大等,自命不凡,盛气凌人。
严重时可达到妄想的程度。有时也可出现关系妄想、被害安想等,但内容多与现实接近,持续时间也较短。
睡眠需求减少
睡眠明显减少,患者会经常说“我的睡眠质量非常高,不愿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睡眠上”,终日奔波但无困倦感,是躁狂发作特征之一。
其他症状
一些患者可出现食欲增加、性欲亢进,有时可在不适当的场合出现与人过分亲热而不顾别人的感受。多数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即丧失自知力。
体格检查可发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
儿童、老年患者的症状常不典型:
儿童患者思维活动较简单,情绪和行为症状较单调,多表现为活动和要求增多。
老年患者多表现为夸大、狂傲、倚老卖老和易激惹,有夸大观念及妄想,言语多但较啰嗦。而情感高涨、意念飘忽及活动增多不明显,病程较为迁延。
共病
躁狂症通常会与抑郁症状、焦虑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酗酒等情况共存。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当出现幻觉妄想、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等相关信息,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患者本人不一定会意识到这是一种疾病,或者即使意识到也不一定愿意就医,家人和朋友应该多予以开导、鼓励其积极就医,并避免过激言语和行为。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出现情绪高涨,自我感觉良好?
是否表现为意念飘忽,思维、联想丰富?
是否总感觉精力旺盛但做事总是有始无终?
是否出现自控力差、易激惹,攻击、破坏行为?
是否出现夸大观念或妄想?
是否觉得自己睡眠需求减少而性欲亢进?
上述症状持续多久了?
病史清单
是否处于高压力期、负性事件爆发期?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脑电图。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镇静催眠药:苯二氮䓬类。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有以下病史,但不是诊断所必须。
患者有抑郁等精神心理疾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患者出现情绪高涨,这是躁狂症的主要症状。患者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评价过高、夸大,甚至达到妄想的程度。有的以易激惹、发怒为主要症状。
患者表现为联想迅速,意念飘忽,注意力不集中;终日忙碌,爱管闲事,行为轻率不顾后果。
一些患者表现为睡眠需求减少,性欲亢进。
体征
体格检查时可发现瞳孔轻度扩大,心率加快,且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心悸、血压升高、憋气等。
身体检查
头部磁共振(MRI)
检测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改变,排除其他
颅内肿瘤、占位等引起的情绪症状。
高α频率或出现高幅慢波
甲状腺功能检查
如果结果正常可以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的情绪症状。
诊断标准
目前的诊断标准分类比较多,以下是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诊断标准,是临床最常用的诊断标准之一。
症状标准
至少具有以下3条,导致个体日常功能的严重影响。如果情感仅表现为易激惹,则需符合至少4条。
活动增多或坐立不安。
语量增多。
意念飘忽或思想奔逸的主观体验。
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
随境转移或不断改变计划和活动。
愚蠢鲁莽的行为(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的行为等)。
睡眠需求减少。
正常的社会约束力丧失,以致行为与环境不协调和行为出格。
明显的性功能亢进或性行为失检。
病程标准
情感明显高涨,兴高采烈,易激惹,对于个体来讲已经达到肯定异常的程度,此种情感变化必须突出且至少持续1周(若严重到需要住院则不受此限制)。
排除标准
发作不是由于酒或药物滥用、内分泌障碍、药物治疗或任何
器质性精神障碍所致。
在通过排除标准后,仍符合症状标准及病程标准要求,即可诊断为躁狂发作。
鉴别诊断
躁狂症应与精神分裂症、继发性心境障碍相鉴别。
精神分裂症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情绪不稳、易激惹等表现。
不同点:
精神分裂症以思维障碍为原发症状,情感症状是继发的;患者的精神活动是不协调的。
躁狂症以心境高涨为原发症状,精神病性症状是继发的;患者的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多是协调的。
继发性心境障碍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躁狂发作。
不同点:
继发性心境障碍有明确的器质性疾病、某些药物或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史且时间上与精神症状关系密切,体格检查有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有相应指标改变。可出现
意识障碍遗忘综合征及智能障碍。
治疗目的:减少发作频率和次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治疗原则:躁狂症的治疗遵循个体化治疗、综合治疗、长期治疗原则。具体方法需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等综合评估,可选择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其他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相对而言,躁狂发作患者对药物耐受性良好,药物治疗是躁狂发作的主要治疗方法。
以心境稳定剂为主,但也常采用药物联合治疗以增加疗效和提高临床治愈率,即在急性期选择抗精神病药物联合锂盐或丙戊酸盐治疗,较使用单一药物的疗效更好。
锂盐
考虑将锂盐作为患者的一线治疗,如果单用锂剂无效,则考虑联合治疗,联合使用丙戊酸盐或部分激动剂加锂。
用药的注意事项:锂盐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要密切观察治疗反应和病情变化。
抗精神病药
对严重兴奋、激惹、攻击或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急性躁狂患者,治疗早期可短期联用抗精神病药物。
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急性躁狂患者需要较长时间连用抗精神病药物。
抗癫痫药
用药的注意事项:服用卡马西平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和电解质。
镇静催眠药
常用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
药物适应证:躁狂发作治疗早期常联合使用苯二氮䓬类,以控制兴奋、激惹、攻击、失眠等症状。
用药的注意事项:长期使用可出现药物依赖。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有助于识别和改善患者不良的认知模式、情绪和行为模式,提供危机干预,提高社会适应性及改善社会功能,提高依从性、减少复发。
认知行为疗法
可以帮助患者改变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不准确看法。
家庭治疗
家人支持和沟通可以帮助患者坚持自己的治疗计划,并帮助患者和家属识别和管理情绪波动的警告信号。
人际与社会节律疗法
侧重于稳定日常节奏,比如睡觉、起床和就餐时间。作息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管理情绪。
其他治疗
电休克或改良电休克治疗
对急性重症躁狂发作、极度兴奋躁动、对锂盐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使用电休克或改良
电休克治疗。
起效迅速,可单独应用或合并药物治疗,一般隔日一次,4~10次为一疗程。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目前关于rTMS对躁狂症的应用尚无疗效,需要更多、更严格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索。
治愈情况
现代治疗最终能使50%的患者完全恢复,但仍有少数患者残留轻度情感症状,社会功能也未完全恢复至病前水平。
在最初的3次发作,每次发作间歇期会越来越短,以后发作的间歇期持续时间不再改变。对于每次发作而言,显著和完全缓解率约为70%。
本病预后一般较好,间歇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近年发现15%~20%的患者处于慢性、轻性精神病状态,社会功能似未能恢复到病前水平。
预后因素
预后可能与遗传、人格特点、躯体疾病、社会支持、治疗充分与否等因素有关。
对于双相障碍患者,首发认知功能低下的患者后期复发率高,接受维持期治疗者后期复发率低。
双相障碍Ⅰ型首发躁狂患者之后复发时的主要临床相可作为复发风险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危害性
躁狂症属于精神障碍性疾病,严重患者会出现言语性倾听和被害妄想,不仅给个人生活带来不便,还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上应按时进餐、定量进餐,保证营养物质的摄入。注意补充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有条件的患者最好单独进餐。
生活管理
提供安全、安静的休息环境,患者的病房应远离活动厅,避免患者听到高亢的音乐或节奏感强烈的电视乐曲而兴奋躁动不安,乱喊乱叫或发生冲动及攻击行为。
要注意保持患者房间的空气流通、环境整洁,保持温度适宜。
由于躁狂症患者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应督促患者摄入足够的水分。
亢奋患者皮脂腺分泌旺盛、汗多、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要帮助患者搞好洗脸、刷牙、洗澡、洗头及更换衣物被单等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心理支持
培养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完成康复治疗任务。
鼓励患者以积极的态度接纳自我,帮助患者学会控制情绪及合理宣泄情绪,培养健全的人格,减少无故发脾气行为。
随诊复查
在充分考虑疗效和副反应的基础上,如果患者对急性期治疗药物反应良好,应当继续进行维持治疗。
独立的1次躁狂症发作,其治疗期应持续>6个月。
对于不依从治疗且难于驾驭的患者,可应用长效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应持续多久尚无定论。
既往多次发作者,可考虑在病情稳定达到既往发作2~3个循环的间歇期或2~3年后,再边观察边减少药物剂量,逐渐停药。在停药期间,如有任何复发迹象应及时恢复原治疗方案,缓解后应进行更长时间的维持治疗。
患者应定期随诊复查,以便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变化,有助于及时发现躁狂症的治疗疗效,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物剂量等治疗方案。
随诊时间需专科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一般病情初期约2~4周一次,随着病情稳定,就诊时间间隔可以逐渐延长。
预防
躁狂症无法完全被预防,但是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心理疾病的宣传,引起更多人对心理疾病的关注,同时,做到以下几点可能有助于降低发生风险。
戒酒,拒绝任何形式的毒品。
遵照医嘱使用药物。
保持情绪稳定,学会放松,释放压力。
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