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磷酸酶是在碱性条件能水解磷酸酯产生磷酸的酶,属于肝功能检查的指标
用于辅助诊断肝外胆道梗阻、肝内占位性病变和骨病
指标升高常见于胆道结石症等胆道梗阻疾病;指标降低通常无临床意义
发现结果异常可就诊消化内科、骨科,必要时进一步行X线平片、CT等检查
定义
碱性磷酸酶(ALP)是一组底物特异性较低,在碱性条件下(最适pH为10左右)能水解磷酸单酯化合物,即去(脱)磷酸化的酶。
碱性磷酸酶测定是肝功能检查里的一项指标,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间接碱性磷酸酶值。
碱性磷酸酶测定是肝外
胆道梗阻、肝内占位性病变的重要指标。亦是原发性骨病和继发性骨病的早期诊断灵敏指标。
碱性磷酸酶广泛分布于人体的骨骼、肠、肾、肝、胎盘等组织,以肝最多。碱性磷酸酶参与成骨作用、胆小管、肠黏膜、肾小管等处物质的吸收和运转过程。
≤10岁:140~420 IU/L
11~16岁:105~560 IU/L
17~69岁:47~138 IU/L
≥70岁:51~160 IU/L。
温馨提示
检查报告单中,数据在【参考范围】内,通常说明结果正常。
碱性磷酸酶高于各自年龄段的参考值时,均应当前往医院就诊,明确是生理原因还是病理原因导致。
对于碱性磷酸酶升高且伴有骨痛、胆红素变化或腹部疼痛的患者,均应引起重视,及时就诊。
不同仪器不同地区参考范围可能不同,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指标升高
碱性磷酸酶高于参考值上限称为碱性磷酸酶升高,肝功能报告单常用“↑”标识。
一般来讲,小于10岁儿童高于420 IU/L,11~16岁高于560 IU/L,17~69岁高于138 IU/L,大于70岁高于160 IU/L(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原因
碱性磷酸酶升高的原因可以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生理性原因
妊娠期妇女因代谢原因可出现碱性磷酸酶的升高,分娩后可恢复正常。
新生儿、发育儿童因生长发育原因,可出现碱性磷酸酶升高。
进食高脂餐食或高糖饮食后可出碱性磷酸酶的升高。
病理性原因
危害
升高的碱性磷酸酶本身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危害,主要是引起碱性磷酸酶升高的原发病的危害。
引起碱性磷酸酶升高的疾病较多(如胆汁淤积症、肝炎、
胆管癌、肝癌、肝硬化、骨骼系统疾病等),还可能会带来其他危害。
诊疗建议
生理性波动
新生儿、发育儿童因生长发育原因导致的碱性磷酸酶升高,无需过多关注,积极补充营养即可。
妊娠期妇女出现碱性磷酸酶的升高,分娩后可恢复正常。
检查前尽量平稳情绪,避免剧烈运动,避免饮酒、熬夜,减少对碱性磷酸酶测定的影响。
病理状态
青少年出现碱性磷酸酶升高,且合并有骨关节疼痛时,建议就诊于骨科,完善相关检查。
当体检发现碱性磷酸酶升高时,可就诊消化内科,行肝功能检查、
腹部超声、肝胆CT等检查,明确病因。
若行相关检查后,考虑为胆汁淤积症、肝炎、胆管癌、肝癌、肝硬化等肝胆系统疾病者,应转入肝胆外科进行治疗。
如果患有佝偻病、
骨肿瘤、骨折、
肢端肥大症等骨骼系统疾病时,应就诊于骨科,采取手术治疗、放疗等治疗方案。
规范治疗有效时,碱性磷酸酶会逐渐下降,恢复至正常;如果已经明确诊断,治疗后碱性磷酸酶没有下降,提示治疗无效,需要更改治疗方案。
饮食不具有降低碱性磷酸酶的作用。饮食避免油腻、高糖食物,多吃蔬菜,严禁摄入霉变食物。
指标降低
碱性磷酸酶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碱性磷酸酶降低,肝功能报告单常用“↓”标识。
一般来讲,小于10岁儿童少于140 IU/L,11~16岁少于105 IU/L,17~69岁少于47 IU/L,大于70岁少于 51 IU/L(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临床上,碱性磷酸酶降低较为少见,不具临床意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