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和童年异食癖指发生于婴幼儿和童年期的一种
进食障碍,特点为进食不可作为食物的东西(如泥土、肥皂等)。此症可以独立存在,也可是更广泛的精神障碍(如精神发育迟滞、孤独症等)的组成部分。多见于男性,学龄前儿童。农村儿童多于城市儿童。一项针对3~33个月儿童进行的调查发现异食癖的患病率为22%。
1.铁、锌缺乏。
2.发育迟滞。
3.因个体强烈癖好,以取得满足某种特殊的心理快感。
4.与家庭缺乏教育和良性刺激有关。
5.现有学者提出
异食癖和强迫障碍及冲动控制障碍之间可能有一定关系。
1.主要临床表现:病儿可能同时食用多种不可食用的非营养性物质,也可能仅食用1或2种。所食用物质的种类,不同的年龄有所不同,幼儿咬吃玩具上的油漆、灰泥、袋子、头发及衣服等。较大一点的儿童吞食黏土、污物、动物的粪便、石头、纸张等。
2.躯体并发症:吞食不同的异物可能产生不同的并发症。吞食灰泥可产生
铅中毒;吞食大量污物、动物粪便等可造成
肠道寄生虫病;吞食黏土可造成贫血与缺锌;吞食大量淀粉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吞食头发、石头等可造成
肠梗阻;吞食黏土的患儿可产生严重的
高钾血症和
慢性肾衰竭。
3.其他伴随情况:部分患儿可能存在发育障碍,还有部分患儿可能存在一些行为间题,如咬指甲和吸吮手指等。这些行为可能与患儿的情绪或不安全感有关。
1.全面体格检查:注意营养、生长发育情况。
2.精神检查:主要判断有无异常行为及认知功能水平。
3.有无智力障碍和精神病性症状。
4.完成血、尿、粪常规化验:必要时进行腹部B超检查,消化道检查,微量元素测定。
5.可进行婴幼儿发育评定。
6.脑电图、头颅CT或MRI。
1.进食不可作为食物的东西(如泥土、肥皂等)。
2.症状每周至少2次,至少已1个月。
3.实际年龄及智龄在2岁以上。
4.并非其他精神病或智力障碍所致,且此种进食行为并不符合当地习惯或传统。在诊断的同时,若患儿同时存在其他精神障碍(如精神发育迟滞、广泛发育障碍等),也应做出相应的诊断。此外,还应确定是否存在与
异食癖相关的躯体疾病(如缺铁)或躯体并发症(如
铅中毒等),如存在,也应做出相应的诊断。
1.重度精神发育迟滞:该病除有异食之外,患儿有明显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能力缺陷。
2.儿童精神分裂症及
广泛性发育障碍:这些疾病均有相应精神症状或行为特征,可资鉴别。
3.
钩虫病:除异食症状外,患儿有贫血、腹痛等其他钩虫病的征象,粪便中可找到钩虫卵。驱虫治疗后,体质改善,异食症状消失。
1.寻找发病的可能诱因
积极检查和治疗躯体疾病及相关的
精神疾病,培养良好的进食行为。对有明显心因者,应给予解除,对无法消除的心因,或已经过去了的心因刺激,应帮助患儿正确认识,消除这些因素对患儿的影响。
2.心理行为治疗
包括改善环境,对父母的指导及对患儿行为治疗。有几种行为治疗对改善异食症状有效。可采用操作性行为疗法。为患儿能正确进食,给予阳性强化,而对于不良进食行为给予消退性抑制;厌恶疗法可采用中度电刺激、催吐药物;阳性强化法与厌恶疗法相比,作用慢。心理治疗首选专业特长是心理治疗的精神科执业医师。
3.对并发的躯体疾病必须同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一般随年龄长大而逐渐消失。很少持续至成人期。对于并发严重躯体疾病者,如不及时治疗,可因躯体疾病导致死亡。
4.药物治疗
有学者提出
异食癖可能是强迫谱系障碍的一部分,有个案报道
氟西汀可有效治疗异食癖,对年龄较大或治疗较困难的病儿,可试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予以治疗。若合并存在其他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情绪紊乱、精神发育迟滞等,也应予以相应的治疗。
异食癖通常被认为是一个自限性疾病,但少数病儿症状可能持续到青春期,偶尔也会持续到成年。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