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缺乏或者完全没有想象力
无法在大脑中感受到视觉、声音或其他感官形象
部分不需要治疗,目前也没有专门针对心盲症的治疗方法
定义
心盲症是一种神经心理学上的情况,是指个体缺乏或几乎完全缺乏想象力,无法在大脑中感受到视觉、声音或其他感官形象。
一般情况下,人们可以将场景、人物、经历、想象、物体和计划的事件等形象化,能在脑海中想象出具象的形象,但是有部分人不具备这样的具象能力,但是他们可以描述这个物体或者解释这个概念,能够有清晰认知,只是不能将其在脑海中图像化。
1880年,弗朗西斯·高尔顿 (Francis Galton) 在一项关于心理意象的统计研究中首次描述了这种现象。
1897 年,Théodule-Armand Ribot报告了一种“印刷视觉类型”想象力,只以相应印刷文字的形式在脑海中看到想法,不能想象具体图像,但是当时并没有深入研究,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疾病。
随着研究的不断增加,2015年,这种症状才被正式命名为Aphantasia,即心盲症,又称为幻像可视缺失症、想像障碍等。
分类
根据形成原因可以分为疾病因素导致和不明原因所致。
疾病因素导致
部分神经系统疾病(如
脑卒中等)、
脑外伤和精神心理疾病可能会导致无法想象画面。
不明原因所致
没有明显的外在因素影响情况下,即可出现,推测与大脑结构和功能成像有关。
发病情况
关于心盲症全球发病情况,目前还缺乏大规模的、代表性的人口统计学研究.
有限的研究表明,心盲症并不是非常罕见的现象,患病率约2%~3.9%。
心盲症可能与性别无关,不同年龄和文化背景的人都可能受到影响。
致病原因
具体的发病原因和致病机制仍有待研究,目前发现以下因素可能与心盲症相关。
与大脑视觉区域连接的缺陷
一些研究表明心盲症可能与视觉处理区域连接的异常有关,例如
海马-视觉皮层通路的缺陷。
基因遗传因素
一些研究表明心盲症可能与基因遗传因素有关,比如研究发现,先天性心盲症患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患病风险增加。
心盲症很可能是由多个复杂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这些假设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主要症状
心盲症是指个体无法在脑海中产生视觉想象力,其主要症状是缺乏心理上的感知性图像,例如无法想象一只狗、朋友的面容或一条海滩的景色。
想象力缺失
心盲症最明显的症状是想象力缺失,患者无法在大脑中形象地再现图像、声音或感觉。
比如,闭眼想象亲人时是一片漆黑或者模糊画面,想象一个具体物品时可能是用来描述这个物品特征的文字、数字,或者没有任何画面。
感官体验和记忆力差异
研究表明,心盲症患者在其他感官上的体验也会减少,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经历的突发性回忆也不生动,更容易忘记个人经历中的细节信息。
梦境体验差异
患者可能无法像普通人一样在梦中看到图像或感觉到其他感官的体验。
学习和表达差异
心盲症可能对特定专业的学习和表达造成影响。
如在学习语言或音乐时,学习难度可能较大,因为他们无法使用视觉想象力来帮助自己形成和保留信息。
情感处理差异
心盲症患者可能表现出与情感处理相关的差异。
如,无法在大脑中想象特定情景下的情感体验,无法通过想象来创造情感上的连接和体验,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情感和亲密关系。
此外,心盲症的表现严重程度不一,即某些人可能仅受到轻微的影响,而其他人则可能完全缺乏感知性图像。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当发现自己在脑海中无法想象具体的图像,可以到精神心理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若由于想象力缺失难以正常工作、生活和疾病治疗,需要向医生特别说明。
建议就医前充分休息,调节情绪,有助于保持精神状态稳定。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第一次注意到自己的想象力缺失?
想象力缺失情况一直存在还是偶尔出现?
最严重的表现是什么?
还有其他心理或身体上的问题吗?
病史清单
是否伴有其他疾病?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最近有没有特别的经历、变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脑CT、磁共振(MRI)。
专科检查:认知量表检测,如可视化想象问卷(VVIQ)等。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会有以下病史或性格特征,但病史并不是诊断必须。
家族中有人有类似病史。
曾经受过脑部外伤。
曾经中风。
症状
无法在脑海中产生视觉想象力,主要是缺乏心理上的感知性图像。
检查
常规检查
如血常规、血生化等,但并不是必须进行,主要是为了了解机体状态。
专科影像学检查
如脑部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EEG)、头颅CT等。
主要目的是检查脑部是否有器质性、占位性病变。
可视化想象问卷
可以通过使用可视化想象问卷(VVIQ)或其他相关问卷来评估个体的想象力水平。
诊断标准
目前,心盲症没有特定的诊断标准或测试来确诊,但可以通过使用可视化想象问卷(VVIQ)或其他相关问卷来评估个体的想象力水平。
如果总分低于20分,可以被认为是受到心盲症影响,但是最终的诊断需要由医生综合评估。
鉴别诊断
心盲症是一种特殊的感知现象,无法在脑海中形成视觉表象。
很多
精神疾病也可能会导致类似症状,但与心盲症不同的是,这些精神疾病患者的视觉表象能力客观存在,只是由于精神心理状态的影响,描述和分辨上受到抑制。
治疗目的:增强认知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大多数患者不需要治疗,可以通过训练增强认知能力。
认知行为治疗
心盲症是一种
认知障碍,虽然可能会影响个人的思考方式和某些活动,但并不一定会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同时目前没有特定的治疗方法可以治愈。
有研究表明通过特定的认知行为或训练可以增强某些认知能力,例如注意力、思维能力和记忆。
一项研究发现,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和神经反馈训练,可以提高心盲症患者的视觉想象能力和认知功能。
治愈情况
对于大多数心盲症患者,没有生活障碍,无需治疗。
目前临床尚无完整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数据。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和其他一些干预措施,可能有助于改善心盲症患者的认知和情感功能。
危害性
心盲症本身并不会直接影响寿命,可能会有限度的降低生活质量,如对个人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创造力、决策能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产生影响。
但是大多数患者认为可以通过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和逻辑能力来弥补。
日常管理
以下一些建议可以帮助提高心盲症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其他感官来替代想象力
如果无法在脑海中呈现图像,可以尝试使用其他感官来帮助理解和记忆事物,如听觉或触觉。
利用记忆辅助工具
使用笔记、日历、提醒或其他记忆辅助工具,来帮助您记录信息和组织生活。
积极与他人交流
如果遇到了无法通过内在想象力解决的问题,与他人积极交流,并获取其他视角和建议,可能会有所帮助。
接受自己的认知障碍
接受自己的
认知障碍,并尽可能发挥自己别的优势来达到自己的目标,通过适应和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来过上充实和满意的生活。
预防
心盲症目前无法被预防,生活中尽量调整心态,保持轻松愉快、积极乐观的情绪,同时维持和谐的家庭环境,获得安全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