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小儿夜惊症,是指由于受到冷、热或惊吓刺激后,小儿出现夜间定时啼哭的症状。小儿夜惊症,常表现为小儿在入睡后突然惊醒坐起,大声哭喊,伴极度恐惧和惊恐状态,常导致小儿睡眠状态紊乱,影响睡眠质量和精神状态。
危害
症状较轻,持续较短的小儿夜惊症,随着小儿年龄增长可逐渐好转,多数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长期存在的,症状较重的小儿夜惊症,除了影响小儿精神及心理状态,还会影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
检查
1.一般检查:检查小儿体温、呼吸、脉搏,精神状态等。
2.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以辅助诊断。
3.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压力及外观、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等,以辅助诊断。
4.细菌抗原测定:脐周、耳内等分泌物可做该检查,以明确病原菌,以辅助诊断。
5.X线检查:检查是否有颅脑、鼻窦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病变及感染灶,以辅助诊断。
6.CT、MRI检查:检查是否有颅内神经及组织结构的异常变化,以辅助诊断。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可明确病因及诊断。
病因
1.病理因素:①缺乏维生素D或钙、锌等微量元素,可导致小儿出现夜惊的症状。②可能与某些颅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或
精神疾病有关。
2.生理因素:①小儿精神系统发育及调节功能不完善。②饮食不当,过饱过饥,或饮用咖啡、浓茶、可乐等刺激性饮品。③睡姿不佳或身体不适等。
3.心理因素:①精神压力过大。②白天精神紧张、兴奋,或受到惊吓。③小儿因出现恐怖梦境而惧怕睡眠,影响睡眠状态。
4.环境因素:睡眠环境不佳,如灯光过亮,声音嘈杂,温、湿度不适宜,床铺不舒适等。
典型症状
小儿熟睡后,突然出现哭喊、惊叫、手足乱动,有时可突然坐起或站起,并伴有心率增快、呼吸急促、面部潮红、大汗等惊恐状态。
其他症状
部分小儿可自述片段惊恐梦境。
诊断依据
出现典型表现,如熟睡时突然呼喊、啼哭,或定时哭闹,发作时表现为心率增快、大汗、面部潮红、呼吸急促,并伴有神情极度惊恐、恐惧等,即可诊断。
治疗方针
明确病因,以针对病因予以支持疗法或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1.对于缺乏维生素D及钙、锌、磷等微量元素引起的小儿夜惊症,可进行相应物质的补充,以缓解并治疗病症。
2.对于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小儿夜惊症,需在医生指导下按时定量服用药物。
3.对于高热惊厥引起的小儿夜惊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原发病的治疗,以缓解病症。
其他治疗
心理支持:家长应陪伴并支持小儿,避免责备、打骂小儿,以免影响小儿睡眠及心理状态。
预后情况
1.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而引起的小儿夜惊症,多数可随着小儿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善、消失。
2.由于神经、精神系统及颅内组织器质性病变,而引起的小儿夜惊症,可通过服药缓解并控制病症,效果不佳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小儿夜惊症有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小儿夜惊症可可遵医嘱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心理疗法等方法进行治疗,是否有效需根据具体的病情程度及个体差异进行确定,不同个体间疗效存在差异。
1.一般治疗:以心理支持为主,避免不良诱因,夜惊可逐渐消失。
2.药物治疗:药物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发作频繁、强烈的惊恐,短期内可考虑使用抗焦虑药物,比如氯硝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等。个别表现特别严重的患者,可使用丙米嗪。
3.心理疗法:比如心理疏导、音乐疗法、暗示、背部按摩等。帮助建立规律的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
小儿若患有夜惊症,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及时遵医嘱进行治疗,以免贻误治疗时机。上述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使用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日常护理
1.合理安排生活,避免白天过度兴奋、劳累。
2.作息规律,按时睡眠。
3.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避免开灯或调暗灯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睡姿正确。
4.睡前鼓励小儿泡脚,或少量饮用温热水,以促进睡眠。
5.睡前陪伴小儿,共同听音乐、读故事,放松心情。
6.心理支持,陪伴并支持小儿,避免责备、打骂。
7.鼓励小儿日常多运动,多晒太阳。
8.如需服用药物以控制病症,则应监督小儿按时定量服药。
饮食调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补充维生素、蛋白质及矿物质。
2.鼓励小儿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
3.鼓励小儿适当多饮水,可选择果汁、蔬菜汁、牛奶、酸奶等。
4.避免食用高糖、高油、高脂的食物,避免饮用咖啡、浓茶、可乐等刺激性饮品。
5.保证小儿饮食卫生,避免过饱过饥。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