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网络依赖症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可因过度使用互联网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治疗主要是调整作息和生活习惯,心理医生专业指导,认知行为疗法,转移对网络的欲望和注意,逐渐戒除。
是否医保
是
就诊科室
精神科、心理科。
临床症状
上网时表现得神思敏捷、口若悬河、并感到格外开心、一旦离开网络便语言迟钝、情绪低落、怅然若失, 烦躁不安,无法控制去上网的冲动,只要长时间不上网操作就手痒难耐,有时刚刚离网就有又想上网的冲动。
危害
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健康,如不及时治疗,严重者可引发各种精神异常,甚至出现体力透支及猝死,也可能导致患者误入歧途。
并发症
抑郁症状、强迫症状、焦虑症状。
检查
精神科常规检查。
诊断
患者一般都有学习压力大、单亲家庭或者性格胆小、自卑、压抑等明显缺陷,结合精神科常规检查及问诊信息可以诊断。
治疗原则
心理、认知行为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改变生活环境,转移注意力。
治愈性
通过系统治疗,生活及心理状态调节,可以逐渐改善病情。
饮食建议
营养均衡,保证营养充分,多补充一些高蛋白类食物。
病因
一般与人际关系、抗压能力、家庭关系、自制力、性格特点等有关系。
典型症状
1.不能上网时便感到烦躁不安或情绪低落,看到一个新网址就会心跳加快或心率不齐。
2.平常有不由自主地敲击键盘的动作、或身体有颤抖的现象,只有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感到满足、从而使得上网时间失控、经常比预定时间长。
3.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头昏眼花、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或神不守舍、而一旦上网便精神抖擞、百病全消。
4.上网时表现得神思敏捷、口若悬河、并感到格外开心、一旦离开网络便语言迟钝、情绪低落、怅然若失。
5.无法控制去上网的冲动,只要长时间不上网操作就手痒难耐,有时刚刚离网就有又想上网的冲动。有时早晨一起床就有想上网这种欲望,甚至夜间趁小便的空也想打开电脑。
诊断依据
在过去12个月中,持续、反复地使用网络,沉迷网络,导致临床显著的损害或困扰,达到以下项目中的5项:
1.全神贯注于网络,将上网视为日常的主要活动;
2.当不能接触网络时出现戒断症状(通常表现为易激惹,焦虑和悲伤,但没有药物戒断的躯体症状);
3.耐受性-需要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
4.试图控制自己上网但不成功;
5.除上网外,失去以前的兴趣爱好或人际互动;
6.尽管知道自己的心理社会问题仍然过多沉迷网络;
7.对家人,或有着关系其他有关的人撒谎上网的时间和费用;
8.用上网来避免或缓解不良情绪(如无聊,内疚,焦虑);
9.因为上网损害或丧失了重要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或失去教育与就业的机会。
治疗方针
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注意转移注意力,改善生活环境,病情可以逐渐缓解。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通常不需药物治疗,合并焦虑症状时可给予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如:劳拉西泮、奥沙西泮等;合并抑郁症状时可给予5-羟色胺类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等。
其他治疗
心理治疗主要有厌恶疗法、行为认知疗法、中医心理疗法(TIP技术)等。认知行为疗法中行之有效控制网络过度使用的优选方法有:
1.认知疗法
首先明确网络过度使用的不良影响,如荒废学业和工作、损伤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社交往来等,使网瘾患者真正对自身行为有为本质认识,自觉自愿戒除。
2.系统脱敏疗法
家庭成员与网络过度使用者协商制定计划,在一定时期内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达到偶尔上网或不上网。
3.代替疗法
网络过度使用者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娱乐,可以一起寻找激发其他爱好替代网络,比如唱歌、健身操或者游泳、打球、登山、旅游等户外运动。
预后情况
通过心理疏导治疗,引导患者建立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配合生活环境调整,可以逐渐改善病情。
日常护理
1.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和心理压力。
2.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
3.避免过度紧张与劳累,选择合的锻炼方式,
4.遵医嘱定期复诊。
饮食调理
保证休息和睡眠,多饮水,摄入高能量、高蛋白、含丰富维生素的饮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