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

更多功能

拖延症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明知后果有害,仍然忍不住反复推迟计划完成
表现为要开始或者完成任务时感到焦虑,以拖延作为应对方式
主要通过自我调整及心理治疗改善拖延症状
需要长期坚持改善自己行为方式才能治好拖延症
定义
拖延症并不是一种疾病,它更像是一种心理现象。拖延症,也称为拖延症候群,指的是人们在面对任务时,总是惯性地推迟行动,将本该现在完成的任务拖到以后去做。
拖延症可能导致情绪、心理、生理上的负面影响,比如焦虑、沮丧、工作或学习效率低下等。
拖延症和拖延行为之间存在一定联系。
拖延行为是指个体在某个特定情境下推迟行动或决策的行为。拖延症通常是指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对个人的日常生活、工作等产生严重影响。
换句话说,拖延行为是拖延症的具体表现,而拖延症是一种持久化的拖延行为模式。
要解决拖延症,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提高自律、改善时间管理技巧和调整心理状态。例如,可以尝试设定明确的目标、分解任务、使用番茄工作法、培养自我激励等策略来改善拖延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寻求专业心理师的帮助也可能有用。
发病情况
拖延症普遍存在于人群中,不同研究对拖延症的发病情况有不同的描述,目前尚无统一的研究结果。
拖延症是什么心理
拖延症是将计划的事情一直无限的拖延下去的心理。
生活中,有些事情拖拉或者懒得去做,只能定义为拖延,但当"拖延"已经影响到情绪,如出现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伴生出焦虑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时,才能称之为"拖延症"。
克服拖延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分清主次:把要做的事情按重要性、缓急程度依次列好,逐一完成,完成一项划掉一项。
2.分解目标、分阶段完成,这样会使事情看起来更简单一些。
3.消除干扰:少沉迷于手机、电视等影响工作的事情。
4.互相监督。
5.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时,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如果被拖延症困扰着,那么按照上述方法尝试做出改善,对自己有严重影响的,建议尽快就医。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