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的人格障碍,也是一种难治
性心理障碍。主要是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并伴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此病以男性多见,包括冲动型和
边缘型人格障碍。
1.遗传因素: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
2.脑病理学和脑成熟因素:有研究显示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脑结构功能不良。
3.神经递质:神经生化因素:边缘系统的
谷氨酸能、γ-氨基丁酸能、胆碱能环路的过度反应可能与情绪不稳型人格障碍有关,另有研究显示5-HT与攻击和冲动性呈负相关。
4.激素异常。
5.心理社会因素:如环境和教育不良、精神创伤,尤其是童年的不良境遇可以作为本病的因素或诱因。
1.冲动型人格障碍
(1)情绪不稳,易激惹,易与他人发生争执和冲突。常因点滴小事爆发愤怒情绪和攻击行为,不计后果。事后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但不能防止再犯,间歇期正常。
(2)情感爆发时,轻者争吵、谩骂,重者对他人可有暴力攻击,或可有自杀、自伤行为。
(3)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同样表现冲动、缺乏目的性与计划性,做事虎头蛇尾,缺乏坚韧性,难以长时间坚持工作。
2.边缘型人格障碍
(1)人际关系强烈而时好时坏,要么与人关系极好,要么极坏,似乎没有持久朋友。极度害怕被抛弃,害怕孤独。
(2)常在极端理想化与极端的贬低之间变来变去,常有持续的空虚感。
(3)情绪反应过强而引起情感不稳,如严重的发作性烦躁不安、焦虑或易激惹。
(4)反复有冲动及自伤行为,会做出自杀姿态,以自杀相威胁或者有自残、自杀行为。
(5)有时会伴有短暂的应激性的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一般比较轻微,持续时间短暂。
1.一般体检及神经系统检查
一般检查包括观察意识、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等,了解有无严重感染、重度及严重躯体疾病和颅脑外伤等器质性疾病体征。重点应做神经系统的相关检查,留意有无脑部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2.精神检查
全面的精神检查,包括外表与行为、言谈和思维、情绪状态、感知、认知功能,动作行为等。观察患者意识是否清楚,注意力是否集中;服装、仪表是否整齐,有无自知力。
3.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
甲状腺激素等常规化验,脑电图、脑CT、脑MRI等辅助检查,了解有无躯体疾病及脑部器质性病变。
4.心理测评
人格测试如汪卫东教授研发的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等,症状自评量表等。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
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诊断标准如下:
1.冲动性人格障碍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情感爆发和明显的冲动行为作为主要表现,并至少符合以下3项:
易于同他人发生争吵和冲突,特别在冲动行为受阻或受到批评时。
有突发的愤怒和暴力倾向,对导致的冲动行为不能自控。
对事物的计划和预见能力明显受损。
不能坚持任何没有立即奖励的行为。
不稳定和反复无常的心境。
自我形象、目的及内在偏好(包括性欲望)的紊乱和不确定。
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和不稳定,时常导致情感危机。
经常出现自杀、自伤行为或威胁。
2.边缘性人格障碍
患者有不稳定的人际关系、自我印象和情绪,显著的冲动性,且至少具备以下症状和体征的5条。
(1)强烈的害怕被抛弃。
(2)不稳定的关系情况。
(3)自我印象的不稳定。
(4)冲动行为和自我毁灭行为。
(5)自杀行为或者自我伤害。
(6)情绪起伏大。
(7)长时间的感情空虚。
(8)强烈的愤怒。
(9)时段性的偏执,与现实失去联络。
1.神经症:大多数神经症是在成年后,人格已形成后才逐渐起病,而
人格障碍大多是在少年即开始的,持续一生,二者病程有显著差异。
2.躁狂发作:轻躁狂或不典型的躁狂可能有类似人格障碍的表现,但躁狂多有情感高涨、行为轻率、言语增多等症状。
3.人格改变: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人格改变多有脑功能障碍或神经系统体征,结合脑CT、脑电图检查可与之鉴别。
4.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多伴有幻觉、妄想、情感反应不协调、意志力明显减退等方面障碍,人格障碍不是主要的症状。
1.心理治疗
这是对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的核心治疗。可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家庭疗法等,中医心理疗法(TIP技术)等,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防御及行为模式、纠正不良习惯。注意选择心理治疗师首先考虑擅长心理治疗的精神科执业医师。
2.药物治疗
一般而言药物治疗难以改变人格结构,但在出现异常应激或情绪反应时可少量、短暂使用,一般不推荐长期用药,情绪不稳定可给予少量抗精神病药物如
奥氮平、喹硫平;焦虑情绪明显时可服用少量苯二氮?类镇静药,如:劳拉西泮、奥沙西泮等,具有攻击行为时可给予情感稳定剂:
丙戊酸钠、
碳酸锂,亦可给予奥氮平、喹硫平等控制兴奋疗效较好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短期小剂量使用;有研究报道
氟西汀对于分裂性
人格障碍有一定的治疗效果。1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