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青春期的较为严重的精神障碍
可表现为幻觉、错觉、思维混乱、行为异常、焦虑、抑郁等
根据病情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其他物理治疗等
相对成人发病者,预后较差,但是规范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预后
定义
在青少年时期发病,以显著的思维、情感及行为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精神分裂症类型。
其症状与成人的精神分裂症相似,可能表现为情感变化突出、妄想、幻觉、不负责任且不可预测的行为等,情感肤浅而不恰当,思维紊乱、言语凌乱。
但相较于成人,症状通常更严重,且发病越早,预后越差。
青春期的定义并没有统一标准,WHO将其定义为10~19岁, 也有认为是女性10~18岁、男性12~20岁或其他标准者。
也因此,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年龄标准并不是十分清晰,一般认为其典型的发病年龄为13~18岁,但这并不是一个统一的诊断标准。
发病情况
相关临床研究数据显示,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全球患病率约为0.5%,且其中有33%的患者发病年龄在19岁以前。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发病年龄<15岁者占5%,发病高峰在青春期早期,即12~16岁。
致病原因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种,其致病原因同精神分裂症。
遗传因素
确切遗传模式不清,但是家系调查、双生子及寄养子研究均发现遗传因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与患者血缘关系越近、亲属中患病的人数越多,即遗传风险越大。
神经发育
由于遗传因素和某些神经发育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在胚胎期大脑发育过程就出现了某种神经病理改变,随着进入青春期,在外界环境因素的不良刺激下,导致了精神分裂症症状的出现。
相对于成人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青春期精神分裂症会更早初显脑结构的改变。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越重、发病年龄越早,前额叶皮质和颞叶皮质的体积越小,且会随着病程进展进行性缩小。
丘脑联络核(即枕核、背内侧核)的体积小于健康对照者,较小的丘脑联络核与青少年精神障碍神经发育异常有关。
神经生化
目前认为,神经元细胞分泌的信息传递物质的功能活动异常可能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
中枢多巴胺功能活动亢进、5-羟色胺功能过度、γ-氨基丁酸(GABA)分泌不足都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有关。
心理社会因素
目前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可以促发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但常难以左右其最终的病程和结局。
常见的社会心理因素包括文化、职业、社会阶层、移民、社会隔离与心理社会应激事件等。
诱发因素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可因创伤、应激事件等因素而诱发。
高危因素和易患因素
具有下列任何危险因素者,为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高危人群。
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的人群。
不良家庭环境及养育方式下的人群。
有其他精神障碍病史的人群。
存在物质滥用(如大麻)的人群。
发病机制
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虽然发现遗传、神经、心理因素可能与其发病有关,但是这些关联并不是青春期精神分裂症所独有,需要进一步研究导致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特异性因素和机制。
主要症状
前驱期症状
前驱期症状是指在明显的精神症状出现前,患者所表现的一些非特异性症状。这些症状在青少年中并不少见。
通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易冲动、懒惰、学习成绩下降、生活能力下降、社交异常以及进食异常等。
这些异常现象及行为一般情况下的持续时间长达2年之久,且严重程度与患病的年龄有密切关系,患病年龄越早,精神异常的现象也越容易发生。
显症期阳性症状
幻觉
幻听、幻视、幻嗅、
幻味均可出现,临床中青春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症状多为幻听。
幻听可以是非言语性的,如虫鸣鸟叫,机器的隆隆声或音乐声等;也可以是言语性的,如听到有人在喊自己的名字,或听到来自神灵或外星人的讲话。
一般来说,在意识清晰状态下出现持续的评论性、争论性或命令性幻听常指向精神分裂症。幻听还可以以思维鸣响的方式表现出来,即患者所进行的思考,都被幻听的声音读出来。
妄想
属于思维内容障碍。绝大多数时候,妄想的荒谬性显而易见,但患者却坚信不疑。
由于青春期正处于心理发育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足,表达能力差,所以青少年的妄想症状不如成人的表现典型。
瓦解症状群
包括思维形式障碍、思维过程障碍、怪异行为和紧张症行为以及不适当的情感。
显症期阴性症状
指身体各项正常功能的严重退化,涉及情感、社交及认知方面的缺陷。
包含有意志减退、快感缺乏、情感淡漠、社交退缩、言语贫乏。
其他症状
焦虑、抑郁症状
约8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其发病过程中会体验到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尤其以发病的早期和缓解后期多见。
激越症状
主要是表现出攻击暴力、自杀企图和动作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经常发生攻击暴力行为。
研究发现,大约25%的青春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违法问题或被报告有攻击行为,约15%的青春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其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自杀企图。
智力下降
在明确的精神异常发病前2年左右,智商测试所得的IQ值即可出现明显下降。
共病
青春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起病前可能会有孤独症表现,或在起病时合并未特定的
广泛性发育障碍。
相比成人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青少年在发病前常有更显著的注意力、学习及社交功能缺陷。
精神病性症状发作后,青春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常有其他精神障碍共病,如强迫症、重性抑郁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表达性和感受性语言障碍、听觉处理缺陷以及执行功能缺陷等。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当出现幻听、情感迟钝、社交退缩等表现时,建议及时就医。
儿科
如果儿童出现行为异常、思维混乱、无诱因下的学习成绩倒退等症状,也可以去儿科就医。
急诊科
如果发现自杀企图甚至行为,请立即拨打120或送至最近医院的急诊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及之前诊治的相关信息,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由于青春期本身就会有一定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家长需要多加关怀,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鼓励其积极就医,同时避免过激言语和行为。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出现幻觉,如幻听等?
是否出现心理功能的缺失,如意志减退、快感缺乏?
是否觉得自己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易冲动?
是否出现成绩下降的情况?
是否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异常?
上述症状持续多久了?
上述症状有没有加重或缓解因素?
病史清单
家庭成长环境是怎样的?
家族中是否有精神分裂症病史?
患者既往有无其他精神障碍?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脑部CT、磁共振(MRI)。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会有以下病史,但并不是诊断所必须。
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
生活在不良的家庭环境及养育方式下。
有其他精神障碍病史。
有物质滥用史。
临床表现
症状
该病发病通常隐袭,因此会出现前驱症状,如发病前性格改变、社交减退、敏感多疑、可疑偏执思维内容等。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中幻觉、思维障碍和情感贫乏常见,而系统性妄想和紧张性症状较少见。
感知觉障碍以幻觉为主,幻觉特点以幻想性内容为主。
思维和
言语障碍表现为刻板、模仿言语,因青少年思维不够系统和完善,妄想少见,可有强迫症状。
情感淡漠或自发性情绪波动是青春期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的特征性症状。
认知功能障碍在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中较常见。
体征
通常没有明显的躯体不适。
影像学检查
脑部CT、磁共振(MRI)
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及某些发育异常。
有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灰质密度低于健康人群,且脑灰质呈进行性显著减少趋势。
诊断标准
青春期的诊断标准与成年人相同,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多是DSM-5标准,具体如下:
特征性症状
存在2项(或更多)下列症状,每一项症状均在1个月中相当显著的一段时间里存在(如成功治疗,则时间可以更短),至少其中1项必须是前三项之一:
妄想。
幻觉。
言语紊乱(例如频繁离题或不连贯)。
明显紊乱的或紧张症的行为。
阴性症状(即情绪表达减少或动力缺乏)。
社交或职业功能失调
自障碍发生以来的明显时间段内,1个或更多的重要方面的功能水平,如人际关系、 学业或职业功能等,未能达到预期的发展水平。
病期
这种障碍的体征至少持续6个月。
此6个月应包括至少1个月的特征性症状(即显症期症状),但如成功治疗,则时间可以更短。
可包括前驱期或残留期症状。
在前驱期或残留期中,该障碍的体征可表现为仅有阴性症状或有轻微的特征性症状中所列的2项或更多的症状。
排除其他情况
排除分裂情感性障碍或抑郁、双相障碍伴精神病性特征。
这种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如果有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或儿童期发生的交流障碍的病史,除了精神分裂症的其他症状外,还需有显著的妄想或幻觉,且存在至少1个月(如成功治疗,则时间可以更短),才能做出精神分裂症的额外诊断。
鉴别诊断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应与继发性精神病性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和分裂情感障碍相鉴别:
继发性精神病性障碍
相似点:二者均会出现幻觉。
不同点:
继发性精神病性障碍的精神症状多在
意识障碍的背景上出现,幻觉常以幻视为主,症状可有昼轻夜重,较少有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某些患者由于病变的部位不同,还会有相应的症状表现。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常以幻听最多见,且不以意识障碍为背景。
孤独症谱系障碍
相似点:二者均会出现社交减退。
不同点:
孤独症谱系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能力障碍,重复刻板的行为,对抗精神病药治疗效果不良。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主要表现为幻觉和思维障碍,对抗精神病药治疗效果良好。
分裂情感障碍
相似点:二者均会出现抑郁。
不同点:
分裂情感障碍病程不足1个月,在疾病发作过程中精神病性障碍和情感障碍(躁狂或抑郁)均很明显,且差不多同时出现或消失。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病程超过1个月,常伴有幻觉以及精神或人格衰退。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促进精神、体力、社会功能恢复,预防复发。
治疗原则:主要为药物治疗,结合心理社会干预和其他物理治疗,具体方法需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等综合评估。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与成人患者一样,在提供药物给青少年之前需要明确诊断,一旦确诊,就要及时给予抗精神病药治疗。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临床用药主要分为典型抗精神病药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典型抗精神病药
用药的注意事项:
无论何时给予抗精神病药物,都应以较低剂量开始,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紧急副作用。剂量应逐渐增加至最小有效治疗剂量。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药物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利培酮作为新一代抗精神病药,对阳性及阴性症状均有较好疗效。
奥氮平为多受体拮抗剂,虽然儿童青少年患者在接受奥氮平治疗时可以很好地控制症状,但奥氮平比其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更易出现过度镇静、体重增加等反应。
阿立哌唑是目前唯一用于临床的多巴胺部分受体激动剂,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阳性、情感症状及认知功能。
心理社会干预
行为治疗
基于学习理论,运用各种方式(如看录像示范或角色扮演等)训练和提升患者的各种实用技能,如何做决策解决问题、处理人际关系、应对应激和不良情绪以及一些生活基本技能等。
大多数研究认为,本方法能使患者获得某些有目的的技能,能改进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
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应进行3~12个月,包括至少10次有计划的会谈。
在治疗的过程中专业人员应考虑患者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应用沟通技巧解决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并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
家庭治疗不仅能促进儿童青少年患者的康复,还能促进整个家庭的康复。
其他物理治疗
电抽搐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效,对急性发作的患者其疗效与抗精神病药物疗效相当,而优于心理治疗。
治愈情况
多数儿童及青少年有中、重度社会功能缺陷,80%~90%患者有两次或两次以上病情复发。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总体预后差于分裂情感性障碍和
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的长期结局难以预测。
预后因素
如果能早期识别、及时诊断,会极大改善预后,但是在精神分裂症患病初期确定预后比较困难。
有利于预后的一些非治疗性因素包括:
起病年龄较晚。
急性起病,发作短暂,阳性症状为主或伴明显的情感症状。
病前人格正常,病前社交与适应能力良好。
家族中没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关系和睦等。
通常女性的预后要好于男性。
危害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和明显。
最终,患者思维越来越混乱,频繁出现“脱离现实”(精神病)的情况,无法维持正常生活和社交,严重者出现自残、自杀想法和行为,为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上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生活管理
定期体育锻炼,提高自身抵抗力。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和避免使用其他非法药物。
心理支持
认真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加强沟通,增强配合。
引导患者积极主动地面对自身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教会患者分析问题出现的根源,能采取正确的措施解决各种问题。
病情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情绪,是否出现幻觉等,并每日进行记录、比较。
随诊复查
患者应定期随诊复查,以便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变化,有助于及时发现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疗效,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物剂量等治疗方案。
具体随诊时间需专科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
预防
疾病预防
精神分裂症无法被预防,但是可以通过积极开展精神
心理障碍的宣传,引起更多人对精神心理障碍的关注,同时,做到以下几点可能有助于降低发生风险。
呼吁家长、老师关注青少年心理的健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正确合理的养育方式。
有家族遗传史的青少年,建议密切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预防复发
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因为停用抗精神病药物后症状复发的风险很高。
事实上,与成人相比,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儿童和青少年中有更高比例的慢性损伤,即使在接受持续治疗时也是如此。必须监测对治疗有反应的患者,以评估症状病程、副作用、社会心理功能和药物依从性。
病情稳定阶段,继续使用急性期使用的相同剂量巩固治疗。维持期应使用最小有效剂量以尽量减少副作用的风险。但是,剂量的任何变化都必须在密切监测症状的情况下缓慢进行。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