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障碍

更多功能

品行障碍
概述 症状 病因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在18岁前发病,以反复、持续的反社会性、攻击性行为为特征的精神障碍
主要表现为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欺诈或盗窃及其他严重违反规则的行为
可能是生物因素、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心理治疗为主,如共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或情绪障碍,可辅之以药物治疗
定义
品行障碍是指儿童、青少年期出现的,以反复、持续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行为为特征的精神障碍。
这些行为违反了与患者年龄相符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侵犯了他人或公共的利益,影响了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学习和社会功能。
分类和分型
品行障碍是破坏性、冲动控制及品行障碍的一种亚型。
根据发病情况和症状表现特征,品行障碍又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
根据起病年龄分类
根据起病年龄,品行障碍可分为以下2种类型:
儿童期起病型
10岁前起病,早期可能表现为对立违抗障碍或有相关症状。
多表现出情感功能缺陷,有更高风险共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在成年期出现反社会行为、暴力和犯罪的可能性更高,预后不良。
青少年期起病型
10岁前个体未表现出品行障碍的特征症状。
反社会程度相对较小,人格缺陷相对较轻。
症状更可能在成年期逐渐消失,成年期后出现犯罪性的可能更小,预后相对良好。
根据严重程度分类
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品行障碍可分为轻、中、重三级:
轻度品行障碍
行为问题的数量较少(仅满足诊断标准的最低限度),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较轻。
可能表现为说谎,逃学,未经许可夜不归宿,以及其他违规行为。
中度品行障碍
行为问题的数量和对他人的影响处于中间值。
可能表现为背着受害者进行偷窃,或破坏公共财物。
重度品行障碍
存在较多的行为问题,或行为问题对他人造成了相当大的伤害。
可能表现为强迫的性行为,躯体虐待,对他人使用武器,直面受害者抢劫或夺取,闯入他人家中抢劫、盗窃等。
根据是否伴情感功能缺陷分类
品行障碍又可根据是否伴有限的亲社会情感分为以下2种:
冷酷无情型
指品行障碍伴有限的亲社会情感,具体表现为缺乏悔意、内疚感,冷酷、缺乏共情,不关心表现,情感表浅或缺乏。
患者多为儿童期起病的重度品行障碍。
情绪和行为管理失调型
无明显共情、内疚问题,但通常伴有高水平的情绪反应,如高焦虑性和高冲动性。
此类型提示预后相对良好。
发病情况
品行障碍在一般人群中的年患病率为2%~10%,平均约为4%。普遍认为,不同种族、不同国家间品行障碍的患病率并没有显著的不一致。
品行障碍可以早在学龄前起病,其特征症状多出现在从儿童中期到青少年中期的阶段,罕见于16岁以后起病。
品行障碍在不同年龄、性别中的分布不同,表现为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患病率逐渐增加、男性多于女性的分布特征,男女患病率之比约为2∶1。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