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性精神病是指一组以系统妄想为主要症状,而病因未明的精神障碍,妄想较为系统,但结构不严密,一般不泛化,若有幻觉则历时短暂且不突出。在不涉及妄想的情况下,无明显的其他心理方面异常。起病潜隐,发展缓慢,30岁以后起病者较多,女性多见,且多系未婚。
偏执性精神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性格特点、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
1.遗传:偏执型精神障碍的发生与遗传有一定的联系,目前尚需进一步研究。
2.性格特点:患者病前个性多表现为固执、易偏见、好争执、不易接受相反的意见、多疑、嫉妒、好嫉恨、吹毛求疵、怨天尤人、苛求别人、常抱委屈和不满、有不安全感等。
3.心理社会因素:个体幼年的生活环境是重要的发病因素,如家庭破裂、父母性格及家庭教育等皆与本病发生有一定联系。
以妄想为主,多为对现时生活中的某一事物的曲解发展而起病,经病态的推理逐渐发展形成妄想,妄想较为系统,但结构不严密,一般不泛化,妄想内容往往接近现实,妄想的对象多涉及家庭成员、邻居或同事。妄想内容多为被害、夸大、嫉妒、诉讼和钟情等,除妄想外,并无其他思维障碍,可不伴有幻觉。如不设计妄想内容,患者的情感反应是适切的,人格保持可相对完整,工作、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保持良好,无治理缺损,随着时间的推移,妄想的结构可趋向片段,但很少发生精神衰退。
1.一般体检及神经系统检查
一般检查包括观察意识、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等,了解有无严重感染、重度、及严重躯体疾病及颅脑外伤等器质性疾病体征。重点应做神经系统的相关检查,留意有无脑部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2.精神检查
全面的精神检查,包括外表与行为、言谈和思维、情绪状态、感知、认知功能、自知力,动作行为等。
3.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
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化验排除躯体疾病的影响,脑电图、脑CT、脑MRI等辅助检查,了解有无脑部器质性病变。
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症状标准】以系统妄想为主要症状,内容较固定,并有一定的现实性,不经了解,难辨真伪。主要表现为被害、嫉妒、夸大、疑病,或钟情等内容。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和自知力障碍。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3个月。
【排除标准】排除
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分裂症,或情感性精神障碍。
治疗采用抗精神病药物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心理治疗在治疗中尤为重要。心理治疗相当困难,关键问题在于患者是否信任及合作,能否按要求定期与治疗者见面,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这是进行治疗的前提。即便能接受治疗,至于治疗效果也难以随访。无论如何,总是值得尝试的方法之一。
1.心理治疗
不厌其烦地向患者解释、分析、推理。改变患者所处的环境,因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助于妄想的改善。
(1)认知疗法 由于患者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会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患者要明白自身
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
(2)行为训练法 患者需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全感。交友训练的原则和要领是:①真诚相见,以诚交心。本人必须采取诚心诚意。肝胆相照的态度积极地交友。要相信大多数人是友好的和比较好的,可以信赖的,不应该对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存在偏见和不信任态度。必须明确,交友的目的在于克服偏执心理,寻求友谊和帮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
心理障碍。②交往中尽量主动给予知心朋友各种帮助。这有助于以心换心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巩固友谊。尤其当别人有困难时,更应该鼎力相助,患难中知真情,这样才能取得朋友的信赖和增强友谊。③注意交友的“心理相容原理”。性格、脾气的相似和一致,有助于心理相容,搞好朋友关系。
2.药物治疗
(1)抗精神病性药物可以减轻或消除妄想,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焦虑、易激惹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
奥氮平,喹硫平等;症状难以控制者可予小剂量
氟哌啶醇肌内注射。
(2)合并抑郁症状时可选择SSRIs类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等;合并焦虑病时可予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如:奥沙西泮、劳拉西泮等。
偏执性精神病怎么办
偏执性精神病,学名为妄想性障碍,可以通过药物来治疗,并以心理治疗为辅助。
1.药物治疗:妄想性障碍患者通常会出现被害妄想,尤其是在认知上极端顽固,有时甚至会出现冲动、伤人、逃跑等一系列行为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奥氮平、阿立哌唑以及镇静、抗癫痫的药物,如丙戊酸钠缓释片等。
2.心理治疗:妄想性障碍患者个性不成熟,在早期受过创伤,与家人没有建立良好的关系,可通过心理医生的治疗,与医生和家人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和支持,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共同缓解妄想性障碍的问题。
妄想性障碍持续时间较长,有些可能终生无法治愈,但老年后,由于体力和精力的下降,症状可以缓解。
如何治疗偏执性精神病
偏执性精神障碍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为主。
1.药物治疗:①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可以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如氟哌啶醇。②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药物副作用较小,如奥氮平、利培酮等。③针对症状的药物:合并抑郁症状,可使用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阿米替林等,合并焦虑状态,可使用抗焦虑药物如劳拉西泮、苯巴比妥等。
2.心理治疗:如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疾病健康教育等,主要进行说服、启发教育,需反复进行,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疾病,提高患者适应社会的能力。
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出现不良反应时需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药物的使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