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拥挤的公共场所摩擦异性身体以获得性刺激的一种性欲倒错障碍
在拥挤的公共场合摩擦和触摸(常用性器官)异性身体来达到性满足
与患者年幼时不当的性教育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有关
主要依靠心理治疗,可通过药物缓解焦虑
定义
摩擦癖指个体在拥挤的场合或乘对方不备,伺机以身体的某一部分(常为阴茎)摩擦和触摸异性身体的某一部分以达到性兴奋目的,是一种
性欲倒错障碍。
根据《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摩擦癖属于性欲倒错障碍的一种,性欲倒错障碍还包括:窥阴障碍、露阴障碍、性受虐障碍、性施虐障碍、恋童障碍、恋物障碍、异装障碍。
发病情况
摩擦癖的发病率男性多见,性别差异明显。以摩擦癖为诊断入院者,寥寥无几,多为受害者报案被公安机关移送精神病医院,故此,本症的确切发病率不详。
主要症状
在拥挤的环境中,反复出现摩擦或触摸陌生人身体某部位的强烈欲望和行为,通常男性患者乘人不备,紧贴陌生人(通常是异性),在其身上摩擦生殖器,以获得性兴奋和性高潮,可伴有射精。
当被摩擦的对象有明显反应时,患者通常会终止行为,并且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如果对方默然避开,常常又会继续有关行为。
一般来讲,患者没有暴露自己生殖器的愿望和行为,也没有与受害人发生性活动的要求。
其他症状
临床上,摩擦癖患者在发生这种行为时会出现主观上的痛苦,感到难以克制自己,伴随焦虑情绪。
摩擦癖患者无法在正常的性活动中获得满足和快感。
生物因素
摩擦癖这类心理疾病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机制,多数学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是后天经验获得的。
心理因素
与个体性格特性有关:内向、孤僻、懦弱的个体较容易出现性心理疾病。
与患者年幼时不当的性教育有关:尤其是儿童早期的不良性刺激或经验,对摩擦癖异常行为的形成和强化起到重要作用。
与成长经历有关:童年及少年时代生活在性封闭的家庭环境里,有着性压抑的经历、受母亲的严格管教、从小就很少和同龄异性接触、经常看异性成人洗澡或上厕所等,都会对个体的性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导致摩擦癖等
性欲倒错障碍形成。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也常是诱发因素。大众往往由于误解,把早年出现的摩擦行为与道德挂钩,让患者容易遭受到周围人的谴责和鄙视,内心十分痛苦,可能进一步引发摩擦癖或导致病情加重。
其他因素
摩擦癖也可能有偶然的原因形成。如儿童或青少年时期性心理发育受阻,将性快感体验与异性身体接触偶然地结合,以条件反射机制固定下来,从而形成摩擦癖。成年后仍用儿童式的性行为来获得性快感、性满足。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如果出现以下任意症状并持续至少6个月,需要及时就医。
在拥挤的公共场合摩擦和触摸(常用性器官)异性身体来达到性满足。
对摩擦表现出性幻想、性冲动,可伴有射精或手淫来达到性满足。
无法在正常的性活动中获得满足和快感。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摩擦癖会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给被害人的正常生活造成困扰,是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应及时予以纠正。
特别提醒:早期、规范治疗,有利于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不要因顾虑而延误治疗。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间开始有这种性偏好的?
最严重的表现是什么?
对于自己的这种偏好觉得无能为力吗?
还有其他心理或身体上的问题吗?
病史清单
患过任何精神心理方面疾病吗?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最近有没有经历什么变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脑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B超检查
其他检查:心理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焦虑类药:地西泮、劳拉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
诊断流程
如果医生怀疑摩擦癖,可能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具体来说,医生会关注的方面有:
精神、情绪相关情况
包括意识、定向力、注意力、思维能力、记忆力、感觉、知觉、智力及自知力。
情感活动、意志及日常行为表现
评估是否有精神病性症状。是否有自杀和暴力风险。是否有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共病的情况。
影像学检查
可能会做CT、MRI和脑电图检查。
心理测量
可通过一些心理测评反映症状,但具体需由医生诊断。
医学诊断标准
根据DSM-5,对摩擦癖诊断标准为:
A.至少6个月,通过碰触或摩擦未征得同意的人从而激起个体反复的强烈的性唤起,表现为性幻想、性冲动或性行为。
B.个体将其性冲动实施在未征得同意的对象身上,或其性冲动或性幻想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注:
在受控制的环境下:此标注主要适用于那些生活在机构或其他场所的个体,在那里碰触或摩擦未征得同意的人的机会受限。
完全缓解:在不受控制的环境下持续至少5年,个体没有将其性冲动实施在未征得同意的对象身上,也没有痛苦和社交、职业或其他功能的损害。
鉴别诊断
早泄
早泄虽然也有在非性交性接触时出现性高潮现象,但这通常都是与性交相联系的,多发生在夫妻性生活中,并非真正的摩擦癖行为。
反社会人格
摩擦癖患者通常在工作、学习及其他行为方面表现良好,其他方面的精神活动也无明显障碍。只在摩擦的过程中获得性满足甚至出现性高潮,并不会出现暴力攻击行为。
流氓犯罪行为
有时需将摩擦癖区别于一般流氓、侮辱妇女犯。后者多有其他方面的劣迹,且在实施接触女性行为时,多试图向对方进行进一步的性攻击,在对象选择上多倾向于相识者或认识的人,且通常回避在公众场合行动。流氓、侮辱妇女犯一般不在仅与妇女有某些一般接触情况下就出现性高潮,故在公众场合被抓时通常无精液被检出。
自评量表
对于摩擦癖患者可使用一些心理测评用以反映其情绪状态和人格特点,帮助医生判断。由患者自己填写心理量表,具体结果需由医生诊断:
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MPI)。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治疗目的和原则
作为精神心理类疾病,到目前为止摩擦癖还无法被完全治愈,其治疗目的和原则为:
心理治疗矫正:主要依靠心理治疗,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矫正患者性偏好。
药物手段辅助:使用药物降低性冲动;辅助心理治疗,针对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药物治疗通常针对
性欲倒错障碍患者所出现的抑郁、焦虑情绪,小剂量、短时间使用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相关症状,但对于异常性心理和行为没有任何帮助。可通过心理治疗改善异常性心理和行为。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
抗抑郁药物有降低性冲动的作用,可以改善症状。
苯二氮䓬类药物
使用抗焦虑药可以降低患者的焦虑情绪。
常用劳拉西泮、阿普唑仑。属于短中效的安定类药物,抗焦虑效果好。不适合长期大量使用,有可能产生耐受和依赖。
用药提醒:抗抑郁药物可有增加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风险,因此用药期间应密切监护患者。用药期间不要从事驾驶、操作危险机械或精密仪器,以免造成身体伤害。
心理治疗
支持疗法
患者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时,专业人员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在精神上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使其建立治愈的信心,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参与讨论摩擦癖的本质和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更好的理解疾病,以帮助自己更快地恢复。
认知领悟疗法
引导患者回忆成长过程,尤其是幼年时的性经历,从中找出导致摩擦癖行为产生的根源,进行现实的反省,从而纠正异常性心理。
通过正面教育和行为指导,帮助患者矫正其错误的性偏好,让患者对自己的病症有一个清楚而正确的认识,从而努力克服。
厌恶疗法
使用厌恶疗法,进行矫正治疗。用能引起患者兴奋的刺激物如图片等,引起患者的性兴奋,然后给予厌恶性质的条件刺激,如电击、橡皮筋弹击手腕、注射催吐剂等方法。
内隐致敏法
以不愉快的想象作为厌恶刺激,经多次结合重复后,适应不良性行为同这种想象,便建立了条件化联系,这种条件化联系就有助于该行为的消退。即可使患者反复想象被抓时的难堪局面,形成厌恶条件反射。
治愈情况
目前摩擦癖暂无治愈方法,积极治疗可控制病情,如果不及时引导,危害性较大。
摩擦癖的患者预后存在差别,坚持治疗,部分可治愈。
早期、规范治疗,有利于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危害性
侵犯他人
摩擦癖本身并不是犯罪行为,如果摩擦癖者在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摩擦行为,可能属于一般性行为的组成部分或者性行为异常,但是未经对方同意而对陌生异性进行的性摩擦和性触摸行为,会使被害人感到恶心、痛苦,给被害人的正常生活造成困扰,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是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属于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
危害社会
摩擦癖者在公共场所被发现后,可能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在过去,一些摩擦癖者受到劳动教养的处理。摩擦癖患者的行为违反了社会文明公德和法律,不符合所在文化氛围的风俗习惯,还会使患者的就业、升学等各方面面临严重问题,可能导致自卑等心理问题。
个人护理
合理饮食,均衡营养,避免烈酒、咖啡、浓茶等兴奋性饮品。
避免带有性意味的不良环境刺激,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调和家庭关系,改善社交环境,构建轻松和谐的人际氛围,逐渐矫正异常社交方式,恢复正常异性接触方式。
增加业余爱好,加强心理训练,学习掌握和运用一些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和技术,寻找合适的方式自我调控,积极调整不良情绪,控制不良行为。
配合心理治疗,做好心理护理,并注意保护隐私。
患者家属
摩擦癖患者家属应该督促患者,通过正规的精神心理医疗机构进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进行自我人格的完善。
鼓励、劝导患者,不要歧视患者。
帮助患者提高意志力和自控力,鼓励患者进行健康的人际交往,提高社交技能。
注意患者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必要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预防
对儿童
关注幼年早期心理发育,注重儿童期的性教育,及时排解不良心理问题,注重家庭支持,帮助幼儿期起的人格发育健全。
普及科学的性知识和进行性教育,鼓励儿童、青少年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解脱可造成其性压抑的因素,创造较合理的异性接触环境。
对成人
学会自我调适,改善不良个性,加强社交沟通,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问题,保持心理平衡,做好对不良情绪的主动排解。
积极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创造健康良好的生活环境。
对社会
对于高危人群,加强跟踪随访,做好预警工作,必要时积极进行心理干预。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