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精神障碍
主要表现为伪装症状、故意自伤以制造症状等
多与童年创伤、人格障碍、基础疾病等有关
可以通过综合治疗、家庭治疗等方法,但预后不佳
定义
孟乔森综合征指有意制造或伪造症状的一种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又称做作性障碍。
主要表现为反复不断地伪装生病的症状,可故意自伤以制造症状或体征。
此疾病得名于德国的一位男爵——明希豪森男爵,此人虚构了许多自己的冒险故事,如在月球上漫步、拽着自己的头发让自己升天等。
1951年,一篇发表在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文章,第一次将这种反复伪装疾病的行为命名为孟乔森综合征,由于音译误差,也曾经被称为明希豪森综合征。
分类
分为孟乔森综合征和代理孟乔森综合征。
孟乔森综合征
对自身的做作性障碍,即伪造自己有病。
代理孟乔森综合征
强加给他人的做作性障碍,声称所照顾的人(例如儿童、残疾人或老年人)患有身体或
精神疾病,而该人实际上并没有生病。有时为了让其生病,甚至会采取伤害、投毒的方式。
发病情况
由于孟乔森综合征具有隐匿性,就诊意愿也非常不强烈,识别难,研究少,目前难以确定其发病率。
国外有研究估计在2%~9%。
国内2021年研究发现,国内报道仅6例。
有研究称,孟乔森综合征44.1%的患者从事医疗相关行业,47.3%有医疗相关培训经历。
女性多于男性,多发于青少年及中青年。
致病原因
目前,孟乔森综合征的致病原因和发病机制都不明确,研究发现可能与童年创伤、
人格障碍、基础疾病有关。
童年创伤
可能是由于父母的忽视或其他童年创伤引起。
也有可能因为在童年时期接受过长期医疗护理,在年龄较大时易引起。
许多研究者注意到其普遍存在明显的儿童早期躯体或性虐待的病史,以及混乱的父母关系和情感的剥夺。
研究发现,患者通常来自较低的社会经济背景,有不良的童年史或
情绪障碍。
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以操纵和欺骗医生为乐,以获得一种权力和控制感。
边缘型人格障碍: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在对他人的积极和消极看法之间摇摆不定。
自恋型人格障碍:经常在认为自己很特别和害怕自己一文不值之间摇摆不定。
基础疾病
有研究认为本病与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史)、药物滥用等有关。
孟乔森综合征和代理孟乔森综合征的症状基本类似,区别是对象不同。
主要症状
线上(互联网)症状
孟乔森综合征患者可能会为加入线上团体/小组假装生病,可能会有以下表现:
比其他人或者一般情况严重得多的症状。
声称几乎死了,又奇迹般地康复了。
发言/帖子内容自相矛盾。
当小组中的其他人受到关注时,会反复尝试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在自己身上,甚至不惜编造各种谎言。
反复声称自己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些戏剧性的事情,导致疾病发生变化,如谎称自己是犯罪的受害者,或者所爱的人死亡等。
线下
线上表现更多的是故意夸大症状,线下的表现还包括用多种方式故意产生症状。
临床表现多样,常见如发热、各类出血症状、消化及代谢性疾病、晕厥、皮肤疾病等,伪装性强。
对症状撒谎
选择难以反驳的症状,如剧烈头痛或假装癫痫发作或昏倒。
篡改测试结果
加热温度计以提示发烧,或向尿液样本中添加血液等。
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
割伤或烧伤自己,用药物毒害自己,或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
如为代理性孟乔森综合征,会表现为割伤或烧伤照护对象,在照护对象的水、食物中下毒等。
加重病情
用容易引起感染的物质涂抹伤口以引起感染,或重新打开先前愈合的伤口。
其他症状
还可能会表现为检测结果阴性后出现新的或额外的症状,或者不愿意让医生与家人、朋友就病情进行交流等。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如果发现亲人或朋友经常假装有病,或者发现他们经常声称照顾的健康人有病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急诊科
如果出现自杀行为、自杀意念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本人可能难以认识到这是一种病,更不会就医,亲人和朋友应该多加关心,及时劝导就医,但不要产生过激的语言和行为。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觉得自己身体怎么样,有哪些不舒服?
症状持续多久了?有什么能加重或缓解的因素吗?
如果别人觉得你身体很好,你会怎么样?
你觉得你照顾的人身体怎么样?
是否有自杀、自残行为?
病史清单
是否有不良的童年史?
是否有药物滥用?
之前是否曾经去过别的医院,当时是什么诊断?
之前是否做过体检,身体怎么样?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会有以下病史,但是病史并不是诊断所必须。
患者有不良的童年史。
患者有药物滥用的情况。
临床表现
假装有心理或躯体上的体征或症状,或自我诱导损伤或疾病,或声称自己照顾的健康人是有病的,等等。
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
假装有心理或躯体上的体征或症状,或自我诱导损伤或疾病,与确定的欺骗有关。
个体在他人面前表现出自己是有病的,受损害的或受伤害的。
即使没有明显的外部犒赏,欺骗行为也是显而易见的。
该行为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解释,如妄想障碍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做作性障碍的诊断强调证明其症状和体征的伪装,不是推断患者的意图或可能的潜在动机。
鉴别诊断
孟乔森综合征与诈病、躯体性疾病和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进行鉴别。
诈病
相似点:二者均可以出现伪装制造身体躯体情况。
不同点:诈病产生症状的动机是为了一个明确的目的故意制造症状,以此得到继发的利益。而孟乔森综合征产生症状的动机是潜意识的、不明确的。
躯体性疾病和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相似点:二者均可以出现人格、行为障碍。
不同点:躯体性疾病和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产生症状的原因是在原发躯体疾病或者服用某种药物的基础上产生急性精神障碍。而孟乔森综合征产生症状的原因多是童年创伤、人格障碍等。
治疗目的:改善缓解患者症状,减少对医疗资源的滥用或过度使用。
治疗原则:及时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由专业团队以富有同情心的方式提供帮助是最佳方法。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
综合治疗
目前,国内外尚缺乏足够循证医学证据指导治疗方案。
多建议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如精神科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的联用,可有效控制症状。
多通过发现和解决无意识或不切实际的信念,主要侧重于改变患者思维和行为。
尽管面对歪曲的事实,临床医生应始终以同情的态度与患者讨论诊断和治疗计划,并尽量避免让患者感到不安或放弃治疗。
家庭治疗
教给患者家属更多关于孟乔森综合征的知识。
减少患者孤立感或没有人关心感觉。
治愈情况
孟乔森综合征治疗效果有限,由于患者经常会采取各种手段故意产生疾病,其预后相对差。
预后因素
医疗条件:包括诊断、治疗、护理水平。
家人支持:情绪上体谅、陪伴。
患者知情:如果患者同意推荐的护理计划,了解疾病,并参与自己的治疗,结果会更成功。
危害性
孟乔森综合征患者有自杀、自残倾向,可危及生命。
该病易反复,病程较长,不加重视,易影响社会功能。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以清淡、有营养为主。
应注意补充营养,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生活管理
多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保持睡眠充足,精力旺盛。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心理支持
患者症状明显且病程较长,很容易产生急躁、忧虑、恐惧的心理。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随诊复查
定期随诊有助于及时发现孟乔森综合征的治疗疗效。
随诊时间需专科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或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
预防
孟乔森综合征无法被预防,国内普遍认为关键是提高对本病症的早期识别、诊断,以防过度干预导致医源性损害,避免医疗资源浪费。
同时呼吁家长、老师关注儿童心理的健康。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