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焦虑或恐惧占据的梦境体验,事后患者能够详细回忆
一般不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也不需要特殊治疗;若反复发作可行药物治疗
有恐惧不安的梦境体验,伴有紧张、心悸等,常导致觉醒,醒后能详细回忆
与生物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
什么是梦魇障碍?
定义
梦魇障碍属于睡眠障碍的一种,以反复出现恐怖不安或焦虑的梦境体验为基本特征,常常导致觉醒,并能详细回忆梦境。
梦魇可发生于睡眠中的任何时间,通常在夜间睡眠的后期,也就是快速眼动睡眠(REM)期间发生。
分类
根据病程分类
急性:梦魇病程为1个月或更短。
亚急性:梦魇病程大于1个月少于6个月。
持续性:梦魇病程为6个月或更长。
根据严重程度分类(梦魇发生的频率)
轻度:平均每周发作少于1次。
中度:每周发作1次或更多,但并非每晚发作。
重度:每晚发作。
发病情况
梦魇障碍常发生于5~6岁,儿童期男女两性比率相等。
有研究发现,有10%~50%的儿童3~5岁时常发生梦魇。在10%的成年人中有频发梦魇(指一周内发生1次或多次)。
在患者人群中和在自愿参加研究人群中,成年患者女性比男性多,男女比为1:2或1:4。
梦魇障碍怎么治疗?
梦魇障碍一般不需特殊治疗。
发作频繁者,应全面了解其心理因素,予以心理治疗,同时进一步检查有无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道等疾病。必要时遵医嘱采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以丙咪嗪为首选,三环类抗抑郁剂
阿米替林等可缩短REM睡眠,有助于减少发作。也可选用
氯丙嗪等药物。
梦魇障碍属于异常睡眠吗?
梦魇障碍属于异常睡眠。
梦魇障碍通常在快速眼动睡眠(REM)期间发生,属于睡眠障碍的一种,和
夜惊症、
睡行症同属于睡眠障碍中的异常睡眠。发生梦魇之后,患者可以清晰回忆梦境内容,并且心有余悸。和单纯做噩梦的情况不同,单纯做噩梦频率较低,虽然也有惊恐体验,但不伴有压迫感,所以梦魇障碍并不是单纯做噩梦。
梦魇障碍有什么表现?
梦魇障碍表现为在睡眠中被噩梦突然惊醒,感到恐惧不安、心有余悸。
通常为威胁生存安全的恐怖梦境,伴有强烈的焦虑,患者记忆清晰。患者会感到恐惧、紧张,惊叫或动弹不得直至惊醒,醒来之后难以再次入睡。梦魇发作频繁会影响睡眠质量,日久后可引起焦虑、抑郁及各种躯体不适症状,导致患者明显痛苦及社会功能损害。
主要症状
梦魇体验十分生动,通常涉及对生存、安全造成威胁的主题,梦境内容与白天的活动、恐惧或所担心的事情有一定联系。随着梦的展开,常常会变得更加令人不安。
通常患者会被噩梦唤醒,感到害怕、焦虑、愤怒、悲伤或恶心。
患者出现流汗或心跳剧烈,醒来时可以清楚地思考并回忆出梦的细节,可与他人交流。
导致患者产生困扰,无法轻松入睡。
频繁发生,白天有严重困扰或不适,例如焦虑或持续恐惧,或就寝后可能因噩梦而焦虑。
出现注意力或记忆力问题,或者不能停止去想梦中的景象。
其他症状
白天嗜睡,感到疲倦或精力不足。
影响正常生活,在工作、学校或社交场合中出现问题。
出现行为问题(避免卧床时间、害怕黑夜)。
并发症
睡眠障碍
梦魇障碍患者因为梦魇可能导致睡眠缺失或睡眠不足,产生失眠等睡眠障碍。白天疲倦、精力不足可能引起日间嗜睡,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抑郁症
梦魇障碍患者因长期梦魇导致情绪压力大,处于焦虑、恐惧状态。且睡眠缺失容易导致缺乏5-羟色胺,从而提高了患抑郁症的风险。
自杀
经历睡眠剥夺及情绪压抑、焦虑的梦魇障碍患者,可能有自杀的风险。
生物因素
反复高频率的终身性梦魇障碍,具有家族遗传性。
患有躯体疾病会导致梦魇发生。
心理社会因素
儿童期的梦魇与其情绪发展的特殊阶段有关。
频繁的梦魇发作与某些特点的人格障碍有关,20%~40%的梦魇症患者拥有
分裂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等人格特征的某些特征。有报道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二次复发与梦魇症有密切关系。
一些非同寻常的境遇或遭遇重大生活事件致使精神刺激,会经常发生噩梦和梦魇,有时可伴随终身。
其他因素
药物性因素如
左旋多巴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如
硫利达嗪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及REM睡眠抑制剂的戒断等,可能导致或加剧梦魇。
睡眠姿势不当或躯体不适,各种应激反应,睡眠觉醒昼夜节律紊乱,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强烈焦虑,都可能导致梦魇发生。
高危因素
学习、工作压力大。
过度疲劳。
呼吸道不通畅。
长期焦虑。
不正确的睡姿。
睡前听紧张恐怖兴奋的故事,看惊险的电影等。
教育不当,用恐吓的方式哄睡。
空气浑浊、过热。
睡前进食过度、阵发性低血糖。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偶尔的噩梦通常不需要就医。如果有以下情况,请及时就诊。
经常在睡眠中被噩梦突然惊醒,感到恐惧不安、心有余悸。惊醒后可以详细回忆。
影响了睡眠质量,有焦虑、抑郁及各种躯体不适症状。
睡眠专科
出现上述症状也可以到睡眠专科、睡眠中心或睡眠门诊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梦魇障碍不及时诊治会损害健康,出现症状建议尽早就医进行正规治疗,不要自行用药。
特别提醒:出现梦魇障碍的原因可能是精神心理因素,建议就医前充分休息,有助于保持精神状态稳定。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睡眠异常有多长时间了?
在什么情况下出现梦魇?
夜间醒来有什么表现?
睡眠环境怎么样?
病史清单
患过任何精神心理方面疾病吗?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睡眠检查:多导睡眠监测、睡眠脑电图检查
影像学检查:脑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B超检查
其他检查:心理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苯二氮䓬类药:地西泮、劳拉西泮、氯硝西泮、艾司唑仑
非苯二氮䓬类药:右
佐匹克隆、佐匹克隆、唑吡坦、扎来普隆
镇静类抗抑郁药物:曲唑酮、
米氮平、氟伏沙明、
多塞平、阿米替林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褪黑素缓释片、雷美替胺
诊断依据
精神心理类疾病的确诊主要依靠医生相关精神检查如访谈式询问,以明确患者病情特征;并通过器械检查排除
器质性精神障碍。如果医生怀疑是梦魇障碍,一般详询患者表现即可诊断。但需要做脑电图检查等排除器质性病变。
多导睡眠图 (PGS) 监测:该病多见于夜眠的前1/3阶段,也可发生于任何NREM睡眠期。显示患者从慢波睡眠中突然醒来,可见心动过速,也可发现OSA、PIMD及其他睡眠障碍等睡惊症的诱发因素,PSG正常时不能排除本病的诊断。
检查:血常规、血生化、
甲状腺激素等常规化验,脑电图、脑CT、脑MRI等辅助检查,了解有无躯体疾病及脑部器质性病变。
医学诊断标准
DSM-5
根据《美国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对梦魇障碍的诊断标准为:
A.反复出现延长的极端烦躁和能够详细记忆的梦,通常涉及努力避免对生存、安全或躯体完整性的威胁,且一般发生在主要睡眠期的后半程。
B.从烦躁的梦中觉醒,个体能够迅速恢复定向和警觉。
C.该睡眠障碍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D.梦魇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
E.共存的精神和躯体障碍不能充分地解释烦躁梦境的主诉。
ICD-10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对梦魇障碍的诊断标准为:
从夜间睡眠或午睡中醒来,能清晰、详尽地回忆强烈恐怖性的梦境,通常涉及对生存、安全、或自尊的威胁。惊醒可发生于睡眠期的任一时刻,但典型情况是发生在后半段。
从恐怖性梦境中惊醒时,个体很快恢复定向及警觉。
梦境体验本身,以及随之造成的睡眠紊乱,都会使个体十分苦恼。
ICSD-3
根据《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3版(ICSD-3)对梦魇症的诊断标准为:
本病的诊断必须同时符合前两项标准。
反复出现广泛的、强烈的焦虑和记忆清晰的威胁生存安全和躯体完整性的梦境。
一旦患者从焦虑的梦中醒来,患者的定向力和警觉性完好。
梦境体验或从梦中醒来造成的睡眠紊乱,两者导致患者明显的痛苦,或导致以下至少一项社会职业,或其他方面功能受损:
抗拒睡觉(卧床时焦虑、害怕睡觉/随后的梦魇)。
认知损害(闯入性梦魇景象,注意力和记忆力受损)。
对陪护和家庭功能的负性影响(夜间的破坏)。
行为问题(避免卧床时间、害怕黑夜)。
日间困倦。
疲劳或者精力低下。
工作或受教育功能受损。
人际或者社会关系受损。
注:患儿多因暴露于严重的心理社会压力下而发生的梦魇可以自发缓解,只有梦魇造成了患儿持续的痛苦或功能受损才考虑诊断梦魇症。
鉴别诊断
夜惊症
将梦魇与
夜惊症相鉴别十分重要。夜惊症在睡眠期的前三分之一出现,以强烈的焦虑、惊叫、过多的躯体运动及自主神经高度兴奋为显著特征,本人对此一无所知。梦魇障碍通常出现在睡眠期的后半段,患者有紧张、恐惧感受。
在夜惊症中,无论是刚发作后还是早晨醒后,患者都不能详尽地回忆梦境内容。但梦魇障碍可以清晰回忆,并且心有余悸。
睡眠麻痹
睡眠麻痹表现为将醒未醒之时,感到既不能发出声音,也不能动弹,患者会感到恐慌和焦虑。
梦魇障碍能够自主从梦中觉醒,故可以和其鉴别。
单纯噩梦
正常人至少有一次单纯噩梦情况,单纯噩梦也会有惊恐体验,会感到心跳加速、呼吸加深、心率加快。但单纯噩梦不伴有压迫感,故可以鉴别。
自评量表
频繁的梦魇发作与某些特点的人格障碍有关,20%~40%的梦魇症患者拥有
分裂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等人格特征的某些特征。有报道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二次复发与梦魇障碍有密切关系。因此,可通过一些心理测评反映症状,但具体需由医生诊断。
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MPI)。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治疗原则:梦魇障碍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发作频繁者,应全面了解其心理因素,予以心理治疗,同时进一步检查有无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道等疾病。必要时采用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药物治疗以丙咪嗪为首选,三环类抗抑郁剂
阿米替林等可缩短REM睡眠,有助于减少发作。也可选用
氯丙嗪等药物。
可在医生指导下用镇静剂,如苯二氮䓬类药物。睡前服用
氯米帕明也有效。
用药提醒:精神类药品均为处方药,需要凭医生处方购买,并应严格按医嘱使用。用药期间不要从事驾驶、操作危险机械或精密仪器,以免造成身体及意外伤害。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研究表明,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睡眠,通过纠正错误的睡眠习惯来改善症状。方法如下:
睡眠卫生教育。通过对睡眠习惯和睡眠卫生知识的指导,减少或排除干扰睡眠的各种情况,以改善睡眠质量。
针对诱发梦魇的因素,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减少患者对疾病的焦虑和恐惧,使患者增加自信心。
缓解情绪压力,对有创伤性生活事件的患者进行心理辅导。
想象预演疗法(imagery rehearsal therapy)
想象预演疗法是行为疗法的一种,它被认为是治疗梦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梦魇障碍的患者中有5%~8%的人都经历过创伤性事件。
对于儿童患者来说,使他们感到安全是一个较好的方法。尽管生活中的应激源不可能完全去除,但家长还是可以让孩子感到至少在睡眠时间是安全而舒适的。
支持性心理治疗(supportive psychotherapy)
通过倾听、安慰、解释、指导和鼓励等帮助患者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通常由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实施。治疗重点为:
积极倾听。
引导释放情绪。
疾病健康教育。
鼓励,增强信心。
放松训练
调节自主神经,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
其他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学认为,梦魇症多由痰火内扰、思虑伤脾、心肾不交、气血虚弱所致。治疗多采用针灸治疗。
穴位多选用厉兑、隐白、神门,左右交替穴,平补平泻,留针10~15分钟,脾胃虚弱者加灸足三里,心神不宁者加刺神门,气血不足者加灸气海,痰火内扰者加泻丰隆,肝气郁结者加泻太冲。
辅助治疗
一些辅助疗法可帮助改善病情。如:
正念冥想。
太极。
瑜伽。
按摩。
治愈情况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当诱因解除或随年龄增长,梦魇发作次数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儿童梦魇障碍预后良好,长大后多能自愈,多数患者不需要特殊治疗。
危害性
梦魇可能会给小儿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阴影。
白天过度困倦,影响正常生活。
产生情绪问题,持续地感到沮丧、焦虑或抑郁。
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睡眠障碍。
严重者可能产生自杀念头或自杀企图。
个人护理
制定个体化的作息时间表,注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持治疗和休息的平衡。
避免看恐怖的影视、书籍。
避免过度饮酒、饮用浓茶和咖啡,遵医嘱使用可卡因、皮质激素等药物。
积极从事有益的文体活动,减轻工作压力。
定时睡觉、定时起床、定时运动,使身心放松而增进睡眠。
养成恰当的劳逸结合习惯。
定期复诊看医生。
不吃或少吃油炸、重油盐、糖等刺激身体的食物。
家庭护理
家长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和生活环境。
避免白天过度兴奋、劳累,消除导致睡眠不安的各种因素。
遵医嘱定期复诊,复诊时需要携带患儿病历和检查报告单等。
如果症状没有减轻,甚至有所加重,需要及时就诊。
养成按时睡眠的好习惯。孩子上床后,家人可以亲切地陪孩子说话或共同听一段轻松的音乐。
当孩子梦魇发作时,给予孩子安慰,让其感受到安全感。
预防
避免小儿白天过度兴奋、劳累等。
注意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注意睡眠环境,在安全、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中入睡。
提高自身心理和身体的健康水平,不要过于劳累,适时释放压力。
睡前不要听紧张恐怖兴奋的故事或看惊险的电影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