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童癖

更多功能

恋童癖
概述 症状 病因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对青春期前或青春初期的儿童存在强烈的性偏好的性行为障碍
对青春期前的儿童持久反复表现出性兴趣,存在性意图,有性唤醒
主要与心理因素有关,多由认知扭曲、神经生物学及其他因素导致
使用认知行为疗法、药物疗法等进行治疗
恋童癖是什么?
定义
恋童癖是性欲倒错障碍的一种。指患者对青春期前或青春初期的儿童存在强烈的性偏好,有反复的、强烈的性唤起,表现为性幻想、性冲动或性行为。
恋童癖本身属于精神心理疾病,但如果行为人对儿童实施了性侵害行为,则属于性犯罪,法律会给予惩处。
分型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恋童癖分为:
专一型(仅仅被儿童吸引)。
非专一型。
仅仅被男性吸引。
仅仅被女性吸引。
被两性吸引。
限于乱伦。
发病情况
由于恋童癖患者行为具有隐蔽性,且往往不会主动就医,故目前难以统计该类障碍的准确患病率。同时,由于文化背景、被调查人群和诊断标准的不同,有关研究结果的差异也比较大。
目前普遍认为恋童癖以男性居多,最高患病率可能为3%~5%,女性患者罕见。
恋童癖有什么特征?
恋童癖患者只以儿童为满足性欲的对象,恋童癖患者至少16岁,比受害儿童至少年长5岁。恋童癖患者多伴随勃起功能障碍,对成年对象或躯体成熟的个体缺乏性兴趣,不能进行正常的性活动。恋童癖患者的人际功能通常受损,社会功能较差,与人交际受到其心理因素的影响,常为单身。
恋童癖怎么治疗?
恋童癖的治疗目前主要通过药物手段降低性欲,和通过心理治疗降低性攻击发生率。
药物治疗主要对有强烈的难以压抑的性冲动和出现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恋童癖最有帮助。包括降低雄激素的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使用心理治疗帮助患者建立正确认知,用条件反射的原理矫正患者的性偏好。
恋童癖是怎么形成的?
目前恋童癖的病因未明,可能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有关。
先天发育不良如大脑受过伤害,先天畸形等,可能导致恋童癖患者在生物学上与常人不同。不良的成长经历如缺少父母关爱,家庭环境暴力,受过精神打击等,也可能导致患者产生病态心理、形成异常人格,产生偏离正常的性欲望。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