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马综合征

更多功能

利马综合征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一种罕见的心理现象
施害者对受害者产生了同情或好感
一般不需要治疗
该病一般不直接影响预后,预后主要与接受的法律制裁有关
定义
利马综合征是一种心理反应,在这种反应中,施害者或施虐者与受害者建立了积极的联系,当发生绑架或施虐的案件时,施害者或者施虐者可能会对受害者的情况或条件产生同情。
利马综合征在心理学上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1996年在提到秘鲁利马的日本大使馆人质危机时首次使用该术语。
在这场危机中,日本大使举办的派对上的数百名宾客被俘并扣为人质,其中许多人是高级外交官和政府官员。
绑架他们的是图帕克·阿马鲁革命运动 (MTRA) 的成员,其主要要求是将MTRA成员从监狱中释放出来。
在危机爆发的第一个月,大量人质获释。其中许多人质都非常重要,在这种情况下释放他们似乎违反常理。
人质并没有像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那样与施害者形成积极的联系,相反,许多施害者开始同情他们的人质,或者对他们的人质产生了依恋,甚至有人表示希望以后能去日本上学。
这种反应降低了人质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同时增加了他们获释或获准逃跑的机会,后来被称为利马综合征。
发病情况
利马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现象,并非所有劫持人质的情况都会导致施害者对人质产生同情或感情,因此报告的利马综合征病例相对较少,在新闻和流行文化中有一些潜在的例子。
1975年拍摄的电影《热天午后》中(阿尔·帕西诺主演),一伙银行劫匪在抢劫过程中绑架了人质,他们把人质照料得很好,随后出于对人质的同情,他们释放了一些人质。该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在利马综合征这个概念被提出后,重新受到大家的关注。
但总的来说,关于利马综合征的信息不多,特别是科学研究和案例研究,仍然很少,能提供的资料相当有限。
在1996年的那场危机中,事后发现参与人质危机的更多是青少年或年轻人,对行动背后的实际政治问题知之甚少,更多的是为了金钱利益,推测与年轻人更容易冲动、缺乏经验和坚定信念有关,但这不一定能代表利马综合征的整体特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