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罕见的心理现象
施害者对受害者产生了同情或好感
一般不需要治疗
该病一般不直接影响预后,预后主要与接受的法律制裁有关
定义
利马综合征是一种心理反应,在这种反应中,施害者或施虐者与受害者建立了积极的联系,当发生绑架或施虐的案件时,施害者或者施虐者可能会对受害者的情况或条件产生同情。
利马综合征在心理学上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1996年在提到秘鲁利马的日本大使馆人质危机时首次使用该术语。
在这场危机中,日本大使举办的派对上的数百名宾客被俘并扣为人质,其中许多人是高级外交官和政府官员。
绑架他们的是图帕克·阿马鲁革命运动 (MTRA) 的成员,其主要要求是将MTRA成员从监狱中释放出来。
在危机爆发的第一个月,大量人质获释。其中许多人质都非常重要,在这种情况下释放他们似乎违反常理。
人质并没有像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那样与施害者形成积极的联系,相反,许多施害者开始同情他们的人质,或者对他们的人质产生了依恋,甚至有人表示希望以后能去日本上学。
这种反应降低了人质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同时增加了他们获释或获准逃跑的机会,后来被称为利马综合征。
发病情况
利马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现象,并非所有劫持人质的情况都会导致施害者对人质产生同情或感情,因此报告的利马综合征病例相对较少,在新闻和流行文化中有一些潜在的例子。
1975年拍摄的电影《热天午后》中(阿尔·帕西诺主演),一伙银行劫匪在抢劫过程中绑架了人质,他们把人质照料得很好,随后出于对人质的同情,他们释放了一些人质。该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在利马综合征这个概念被提出后,重新受到大家的关注。
但总的来说,关于利马综合征的信息不多,特别是科学研究和案例研究,仍然很少,能提供的资料相当有限。
在1996年的那场危机中,事后发现参与人质危机的更多是青少年或年轻人,对行动背后的实际政治问题知之甚少,更多的是为了金钱利益,推测与年轻人更容易冲动、缺乏经验和坚定信念有关,但这不一定能代表利马综合征的整体特征。
致病原因
对利马综合征仍然知之甚少,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更少。
目前认为,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个因素会导致利马综合征的发生。
认同俘虏
绑匪或劫持者可能会开始认同他们的俘虏,并将他们视为独立个体,而不仅仅是用作讨价还价筹码的物品。
同理心
施害者本身可能有愧疚感和负罪感,可能会对他们的俘虏产生同理心,尤其是在看到他们给受害者造成恐惧和痛苦的时候。
分享经历
在某些情况下,施害者或劫持人质者可能会发现自己处于被迫与人质分享经历的境地,例如被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或一起经历创伤性事件。
在某些情况下,施害者或劫持人质者也可能因为共同的经历和情感纽带而对人质产生积极的感觉。
融洽关系
与施害者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有助于建立积极的联系,利马危机中的许多人质都是具有沟通和谈判经验的外交官。
受害者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指受害者对施害者产生好感、依赖性,此时,施害者可能会因为这种被依赖、被需要的感觉,对受害者产生认同,敌意逐渐弱化。
高危因素
以下的高危因素仅限于理论分析,并没有实际的数据支撑。
善解人意的人
更善解人意或更有同情心的施害者可能更容易患上利马综合征,因为他们更容易受到人质痛苦的影响。
过去的创伤或虐待
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历过创伤或虐待的施害者可能更容易对人质产生同理心,因为他们可能会感到无力或受害。
强烈的个人价值观或信念
拥有强烈的个人价值观或信念与他们在人质情况下的行为相冲突的施害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认知失调,导致他们产生内疚感或羞耻感。为了减轻这些负面情绪,他们可能会开始更人道地对待人质。
劫持人质的时间
劫持人质的时间越长,劫持者与人质互动的机会就越多,并有可能患上利马综合征。
发病机制
利马综合征的潜在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充分了解导致利马综合征发展的生物学和心理过程。
主要症状
利马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现象,并非所有劫持人质的情况都会导致施害者对人质产生同情或感情,也没有既定的症状列表或诊断标准。
根据案例研究和轶事证据,利马综合征可能会有以下表现。
对人质的同情或同情
患有利马综合征的施害者可能会开始关心人质的福祉,并可能采取行动保护人质免受伤害或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内疚或悔恨
患有利马综合征的施害者可能会对他们对待人质的行为感到内疚或悔恨,这可能会促使他们更好地对待人质。
认同人质
患有利马综合征的施害者可能会开始认同人质,将他们视为个体,而不仅仅是实现目标的物体或工具。
与当局合作
患有利马综合征的施害者可能更愿意与当局谈判,不太可能对人质或其他人诉诸暴力或攻击。
【特别提醒】
基于以上症状,大众很容易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利马综合征,因为它与施害者的正向积极形象有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多么正向和积极,它的发生背景仍然是不平等的创伤性事件。
潜在风险
对利马综合征的长期风险或结局的研究有限,而且还不清楚它发生的频率或程度。然而,利马综合征可能存在一些潜在风险或后果。
法律后果
无论是否发生利马综合征,从事非法或不道德行为的施害者都可能面临法律后果。
风险增加
患有利马综合征的施害者可能会被其团体的其他成员视为软弱或不忠诚,这可能会增加他们受到伤害或报复的风险。
伦理或道德冲突
患有利马综合征的施害者可能会经历个人价值观与他们在人质事件中的角色之间的伦理或道德冲突,这可能导致痛苦或心理不适,甚至产生其他的精神
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等。
无法解决局势
患有利马综合征的施害者可能会变得过于同情人质而无法继续劫持人质,但也可能导致事件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导致长期或危险的对峙。
重要的是,这些并发症是推测性的,没有确切数据支持。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如果卷入人质事件或其他创伤性事件的人,正在经历痛苦或出现精神健康危机,求助精神心理科可能会有积极的好处。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无论施害者的动机、现状和未来风险,出现精神心理问题时仍应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人质事件期间发生了什么?
现在有什么症状?
你的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病史清单
你以前寻求过帮助吗?
平时性格是什么样子的?
你尝试过哪些应对策略?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精神心理量表:如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事件影响量表等。
诊断依据
利马综合征目前在任何诊断标准中均未被视为正式的精神障碍,因此,利马综合征没有具体的诊断标准或指南,也无从谈起鉴别诊断。
但是,如果一个人曾卷入人质事件或其他创伤性事件,并且对人质产生同情或感情等症状,排除掉其他明确的精神障碍后,可以认为是正在经历某种形式的利马综合征或创伤性联结。
但是这并不是正式的诊断,而是用来描述对创伤事件的心理反应的词汇。
如果一个人出现类似利马综合征的症状,心理健康专家可以使用一系列评估工具和技术进行全面评估和临床访谈,以收集有关此人的症状、病史和现状的信息,以及使用标准化评估工具来衡量抑郁、焦虑或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的症状。
常用精神心理量表如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事件影响量表等。
由于利马综合征不是一种既定的心理健康诊断,因此没有针对它的具体治疗指南——大多数情况下,也不需要治疗。
但是,如果一个人对人质表现出同情或同情的症状,并由此导致出现焦虑、抑郁、过分自罪自责、自杀等不良情绪或行为,或者出现其他精神障碍,可能会根据个人的具体需要进行干预。
但是因为可提供参考的案例有限,以下治疗方案更多是理论参考。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CBT),有助于解决与创伤暴露、焦虑、抑郁和其他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的症状。 治疗师还可以与个人一起探索和解决可能导致其症状的任何潜在情绪或心理因素。
药物治疗
根据个人的症状和诊断,可能会推荐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等药物来帮助控制症状。
支持性护理
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某些时候,团体治疗、家庭治疗或同伴支持小组等支持性护理,可能对经历过创伤并在情绪或心理困扰中挣扎的个人有所帮助。
其他干预措施
根据个人的具体需求,可能会推荐其他干预措施,例如基于正念的减压、眼动脱敏和再加工 (EMDR) 或暴露疗法。
治愈情况
利马综合征不存在治愈情况,同时,由于利马综合征不是一种既定的心理健康诊断,关于长期预后的信息也极其有限。
目前认为,利马综合征本身一般不直接影响寿命,但是,对受害者的同情、关爱可能会影响绑架、劫持事件的走向,可能会接受不同程度的法律制裁。
另外,由于利马综合征本身发生在会对精神心理带来创伤的场景,因此,这些人也可能会出现其他的精神
心理障碍,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体因素,预后可能会有很大差异。
危害性
犯罪行为的强化
如果施害者开始认为他们的行为是正当的或值得同情的,他们将来可能更有可能从事类似的行为。这使更多人面临被劫持为人质的风险。
干扰谈判
如果施害者对人质产生同情心,他们就不太可能将人质用作谈判的筹码,这可能更难以和平方式解决局势。
增加受害者未来遭受创伤的风险
与施害者建立联系的人质可能会遭受长期的心理伤害,包括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和难以信任他人。
日常管理
利马综合征不会发生在日常场景中,因此没有特殊的日常管理需求,也无法被预防。
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都建议尽量做到健康生活方式,以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保持规律作息,均衡营养,适度锻炼。
保持轻松愉快、积极乐观的情绪。
维持和谐的家庭环境,获得安全感。
培养正确、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及时纾解压力,不要走上犯罪道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