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身处高处或者高处的事物有异常、强烈、不合理的恐惧
可能出现眩晕、恶心、心悸、惊恐发作甚至晕厥、回避行为
部分不需要治疗,或接受以心理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儿童期的恐高症有可能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善
定义
恐高症是
特定恐怖症的一种,又称畏高症,是对自己身处一定高度的地方或者面对高处的事物产生一种无法控制的恐惧,严重者常有惊恐发生。
和一般人的怕高的心理不同,恐高症往往在确定安全的情况下,产生与实际危险不相符的恐惧。
恐高症患者的恐惧感受异常强烈到不合理,可能会出现眩晕、心悸、恶心、惊恐、晕厥症状。
恐高症人群通常会有明显的回避行为,因为害怕高楼,拒绝乘坐飞机、登山远足、乘坐电梯等而对生活造成较大的困难和障碍。
发病情况
恐高症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因为该类患者就医意愿不强烈,确诊相对较少,也很难有权威的统计资料。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发表的《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恐高症的终生患病率为6.4%。
恐高症一般在童年或成年早期发病,儿童期的恐高症有可能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善,女性患者往往多于男性。
致病原因
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特定恐怖症有高度的家族遗传性,一级亲属中患特定恐怖症的风险约为普通人的3倍,有研究发现14号染色体是单一恐怖症的危险因子。
恐高症可能在家族中遗传,当家庭成员患有恐高症或焦虑症时,家庭中的其他人可能会经历类似的恐惧和焦虑。
心理因素
个体的性格差异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比普通人更敏感、更消极或更被压抑,则患病风险会增加。
某些恐高症患者在视觉上可能认为某物比实际高度高,因而引发对有害跌落的强烈恐慌。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特定恐怖症源于联想学习和观察学习,如儿童在看到母亲恐高之后,往往也会产生恐怖心理。
社会环境因素
父母或看护者告诉儿童高的地方危险,或者反复强化恐吓儿童,有可能引起儿童发生恐高症。
经历创伤性事件,高处摔倒,滑雪摔伤等,也可能称为发生恐高症的诱因。
主要症状
情绪心理
对身处于一定高度或者看到高大的人和物立即感到强烈的恐惧、焦虑和惊慌。
当准备去登山、爬楼、坐飞机时,就会产生异常的、不合理的焦虑情绪,因为恐惧而回避类似场景和交通工具。
能了解到并没有实际的危险,也意识到自己的恐惧、焦虑是不合理或夸大的,但是无法控制。
躯体症状
当身处于一定高度,看到高大的人或物时,会感到紧张不安,眩晕、颤抖、心悸、胸闷、出汗、呼吸急促等,严重者会难以控制地出现晕厥、
惊恐发作。
行为动作
儿童可能表现为发脾气、哭泣、拒绝离开父母的身边等。
成人可能表现为拒绝接触与高低落差有关的视频、游戏等。
并发症
一般来说,恐高症对生活影响有限,但是严重者可能会并发以下精神心理问题。
睡眠障碍
因精神紧张、焦虑,出现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以及睡眠时间减少,导致睡眠障碍。
社交障碍
患者竭力逃避高楼、高山、电梯,有可能导致工作、学业和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儿童患者常有学业上的问题。
情绪障碍
长期的负面情绪可能导致同时患有抑郁症、焦虑症。
肠易激综合征
恐惧和焦虑对患者的消化系统影响较大,若长期处于这种情绪状态,可能会导致腹泻、排便困难等问题。
药物滥用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当身处于高处或一想到高的地方,会感受到强烈的焦虑或恐惧,应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如果无法区分是正常的恐惧情绪还是已经到达了
恐怖症的诊断标准,也应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进行诊断。
若由于恐高情绪而难以正常工作、生活和社交,需要向医生特别说明。
建议就医前充分休息,调节情绪,有助于保持精神状态稳定。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第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非常恐高?
在哪些情境下会出现这种恐惧情绪或不适情况?
最严重的表现是什么?
还有其他心理或身体上的问题吗?
病史清单
是否伴有其他疾病?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最近有没有特别的经历、变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脑CT、磁共振(MRI)。
专科检查:心理量表评估。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会有以下病史或性格特征,但病史并不是诊断必须。
家族中有人有类似病史。
个性较常人更敏感。
曾经因为登高有关的行为受过伤害,如高处摔倒、滑雪摔伤等。
症状
身处高处时,出现异常的恐惧、颤抖、焦虑、出汗、心率加快、胸闷、呼吸不畅、恶心和口干等。
检查
常规检查
如血常规、血生化等,但并不是必须进行,主要是为了了解机体状态。
专科影像学检查
如脑部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EEG)、头颅CT等。
主要目的是检查脑部是否有器质性、占位性病变。
心理量表评估
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抑郁、焦虑情况。
常用量表有强迫症状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等。
诊断标准
目前关于
特定恐怖症的诊断标准较多,临床上一般采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的标准进行诊断。
对于身处高处或者高的事物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儿童的害怕或焦虑也可能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惊呆或依恋他人。
一旦在高处总能促发立即的害怕或焦虑。
主动地回避需要登高的情况,或是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相比可能的危险,这种害怕或焦虑往往是过于夸张。
这种情况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引起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方面的损害。
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地解释。
鉴别诊断
正常恐惧
正常人也会有恐高心理,关键看这种恐惧的合理性、发生的频率、恐惧的程度、是否伴有自主神经症状、是否明显影响社会功能、是否有回避行为等。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也经常由于害怕而回避某些事物或场景,但这些与创伤性事件紧密相连,回避的目的是避免触景生情。
焦虑症
都会出现难以控制的担忧,紧张的焦虑情绪。但焦虑症不一定与恐高有关,二者可以通过病史鉴别。
治疗目的:减轻恐怖、焦虑情绪,恢复日常功能。
治疗原则:以心理治疗为首选,特别是认知行为治疗、暴露疗法对
特定恐怖症有相当好的治疗效果。
心理治疗
暴露疗法
是特定恐怖症患者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可针对性地消除恐怖症状。
在给定的时间段内逐渐将患者暴露在恐惧中,比如会先让患者看高山、高楼的视频影像和虚拟实况。
由于暴露过程中会诱发比较强烈的恐惧或焦虑体验,应在治疗初期对患者进行降低焦虑水平的放松训练,且暴露应逐级进行,从诱发焦虑最轻的场景开始。
脱敏疗法
患者在安全的环境下,一次次想象自己在高处的情景,坚持心理的放松状态,建立对恐高的认识,消除恐惧心理,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认知行为疗法
纠正患者歪曲的认知模式是治疗中非常关键的内容。
在这种疗法中,教导患者学会改变自己的想法,以改变由此产生的感受,引导不要因高处摔倒等恐惧。通过这种方式,逐渐减轻恐惧感和焦虑感。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通常不是首选,也不是必选。
对于有强烈恐惧又必须要接受相关治疗的人群,可以酌情使用药物治疗,目的是减轻紧张、焦虑的情绪。
如帕罗西汀、β受体阻滞剂对特殊
恐怖症有效。短期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BZDs)对缓解患者的焦虑有帮助。
使用药物时要结合心理治疗。
治愈情况
恐高症患者不发生严重的功能损害,如不影响正常生活,也往往不选择接受治疗。
对于症状严重并明显影响正常生活的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预后良好。特别是儿童患者,早干预早治疗往往效果更好。
危害性
社交障碍
因恐高症人群的回避行为往往造成不愿意去办公高楼、飞机出行、乘坐电梯、登山,造成工作上、与人交往的困难和障碍。
影响学业
恐高症常见于儿童患者,其不适当的焦虑、恐惧情绪会导致患者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降低,从而影响患者的学习、生活状态,甚至产生自卑情绪。
加重神经功能紊乱
患者极力回避所恐惧的处境或事物,恐惧反应和引起恐惧的事物极不相称,往往会加重自主神经紊乱的症状。
日常管理
合理膳食,营养均衡,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腌制食物。
注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作息规律,不熬夜、不酗酒、不吸烟等。
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学会自我调节,转移注意。
练习在心理疗法中学到的技术。
随诊复查
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患者都需要定期复诊,这样有利于及时监测疾病恢复情况。心理治疗的患者需根据医生具体要求进行复诊。
预防
调整心态,尽量保持轻松愉快、积极乐观的情绪。
维持和谐的家庭环境,获得安全感。
注重孩子的教育,不向孩子传达负性信息及不合理的恐惧。
减少不良心理刺激,有负性经历的个体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预防形成
恐怖症。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