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身份或人格,每一种人格反复对个人的意识和心理进行控制
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个体童年经历中的身体虐待或性虐待等极端创伤因素相关
主要采取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治疗方式
合并有其他精神障碍的重症患者的治疗预后较差
定义
解离症别名
分离性身份障碍,既往也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指患者身上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身份或人格状态,且各种人格可以反复对个人的意识和心理进行控制的精神障碍。
目前临床上对于解离症没有官方权威的定义,广义概念下的解离症包含了所有能够导致解离症状(人的意识知觉的不连续症状)的疾病,如解离性身份障碍、解离性失忆症、人格解体等,本词条中仅围绕狭义定义下的解离症(分离性身份障碍)进行说明。
发病情况
人群中解离症的患病率大约为2%,女性群体患病率高于男性群体,大多数患者的疾病症状在35岁之前出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发展落后地区。
大部分患者发病与个体经历严重童年创伤密切相关,其中最为常见的创伤经历为身体虐待和性虐待,文化水平低的个体更易发病,生活在封闭环境中的个体比生活在开放环境中的个体更容易发病。
致病原因
解离症的主要病因是童年期间的重大压力事件或创伤经历事件。
正常人的人格是在成长过程中整合各类经历和经验逐渐发展形成的,一旦在此过程中遭受重大应激事件,则可能干扰到原本进行中的人格形成进程,可能培养出通过分离出另一个身份承担创伤事件中的苦恼感觉。
甚至可能在每个成长过程或是不同创伤事件中,均形成不同的身份和人格,来躲避主观能感受到的负面情绪影响。
易患因素
脑结构与功能异常
解离症涉及的脑区包括眶额叶皮质、
海马、海马旁回和杏仁核等,推测相关症状与海马及杏仁核体积缩小,前额叶功能下降等异常改变可能存在关联。
遗传因素
目前临床上对于遗传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较少,并未得出一致结论,有家系研究表明男性一级亲属的患病率为2.4%,女性一级亲属的患病率为6.4%,提示解离症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家族相关性。
人格特征因素
个体的基础人格对于解离症的发生同样相关,具有暗示性、情绪化、自我中心、表演性、幻想性特征的个体,是
分离障碍发生的重要人格基础。
发病机制
目前对于解离症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以下选择几种目前临床中发病机制的主流解释进行说明。
神经生理学解释
特定的压力事件或心理创伤事件使人体处于应激状态,此时大脑皮质对传入的刺激抑制增强,可能导致对身份、人格等感知整合功能的失调,从而出现解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精神分析理论
在面临严重压力事件或心理创伤事件时,个体会将意识中无法调和的冲突阻抑在潜意识层面,然后在潜意识中将冲突分离,并形成新的意识和人格来承受这些冲突和创伤,以逃避个体主观层面上的痛苦和烦恼。
行为主义
该理论认为患者的多重人格表现与环境因素高度相关,其身心会与来自于环境中的刺激或压力形成条件联系,在接受特定环境刺激时即自动形成新的身份和人格,即环境对于身份识别障碍起到诱发和强化的作用。
主要症状
多重人格
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格轮流控制患者的意识和行为,当发生人格切换时旁观者可以明显观察到截然不同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改变。
人格的切换可藉由某种刺激作用下出现,也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无规律出现,不同时间出现的不同人格彼此之间相互独立,没有联系。
记忆缺失
主要表现为具体某一时间段内的相关记忆缺失,如成长过程中重大刺激事件、一段时间前获取的知识或技能的丧失、和前一时间段中自己的行动等记忆的缺失。
解离症患者的记忆缺失不同于遗忘,是由于不同人格主导意识所形成的记忆空白,当患者切换到另一人格时可能会回忆起在其他人格中缺失的记忆片段,也可能会受到另一身份相关片段记忆的干扰而感到困惑。
伴随症状
抑郁症状
多数解离症患者常会出现典型抑郁症状,如频繁情绪波动等。但这些症状通常与创伤和解离症状相关,不符合抑郁症的特征。
强迫症状
解离症患者因造成解离性身份障碍的原因不同可能会出现强迫型人格特征或并发强迫症状,如多次重复某一行为以确保或避免某件事情的发生,强迫进行某种行为来消除被虐待时的焦虑、痛苦体验等。
精神分裂症状
患者可能会出现类似精神分裂症的幻听、幻视,或触觉、味觉、
嗅觉障碍等症状,患者经常会认为这些症状来源于自己的另一人格。
其他症状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下列症状。
自残或自我伤害行为。
自杀想法或自杀尝试行为。
药物滥用行为、酗酒、暴力表现行为。
性功能障碍。
生活不能自理,如
进食困难、睡眠困难、无法维持正常人际关系或完成工作等。
就医科室
精神科
出现记忆缺失,经常出现言语、行为模式变化的患者建议就诊科室首选精神科,建议选择当地的公立精神卫生中心或其他精神专业医院。
心理科
对于上述症状不明显的疑似患者,也可选择综合医院开设的心理科做初诊或相关咨询。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当身边有人出现解离症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多重人格、记忆缺失等,可以建议其向专业医师进行咨询,或到专业的精神卫生机构进行检查和治疗。
如果患者出现自杀、自残、伤害他人的想法或行为等严重的症状,请立即带其就诊当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患者是什么时间开始出现解离症的?发病期间都有什么异常表现?
是否有观察到患者的性格、意识、行为模式等发生明显的变化?
患者发病前是否有可能引起异常的诱因?
患者是否有明显出现对于某些事情的记忆缺失?
患者是否有自残、自我伤害、自杀或伤害他人等严重的表现?
病史清单
患者近期生活中是否有重大创伤事件经历?
患者的童年时期是否经历过躯体虐待、性虐待或是其他重大应激事件?
患者家族中是否有精神障碍的家族史?
患者是否有在其他精神卫生机构做过检查或治疗的经历?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体格基础检查结果
精神科检查结果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焦虑药物: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
其他药物:包括患者近期服用的任何其他类别的药物使用情况,如治疗其他疾病需服用的西药、中药、维生素、其他补剂等。
诊断依据
病史
童年时期曾有重大应激事件,特别应注意躯体虐待或性虐待等创伤事件。
应排除因物质的直接生理作用而引起类似症状的情况(如
酒精中毒、吸毒等导致的意识丧失或混乱),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类似症状(如癫痫复杂部分发作)。
临床表现
能够明显感知到患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身份或人格状态,且每一种人格均有自己相对独立和持久地感知、思维及自身的行为方式。
患者出现至少两种以上人格反复控制患者主观意识的行为。
患者发病期间常不能回忆起某些重要的个人信息,其程度通常无法通过健忘或遗忘来解释。
上述症状通常会给患者的生活、工作、社交等方面带来痛苦经历,并引起其某些生活功能的退化或受损。
常规检查
主要包含基础体格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
心电图等。
常规检查的目的是排除躯体疾病原因导致的不适症状。
精神状况检查
主要通过医师询问、结构式访谈问卷等方式进行,必要时可以借助催眠或药物诱导催眠来获取相关信息。
医师除询问患者发病时的想法、感受、行为问题,也会针对其家人或监护人进行询问,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相关信息。
鉴别诊断
诈病
诈病是指为了现实利益(如个人获益或逃避义务)而不是心理需求,有意伪装成具有精神障碍的情况。
诈病者常常会通过夸大、撒谎,利用多重人格症状来为反社会行为进行狡辩;而
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通常会对现状感到困惑、矛盾、羞愧,试图隐藏自己的症状,并常因为自己的症状和创伤史而感到痛苦和烦恼。
儿童幻想
儿童具有比较丰富的幻想行为,常会在心中幻想一个生动的或自主想象与虚构的同伴陪伴,虚构的同伴可通过听幻觉控制孩子的某些行为,这种情况需要与病理性因素导致的解离症进行鉴别诊断。
其他精神疾病
由于解离症患者同时也可有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表现,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创伤应激反应等,因此需要与多种临床上常见的精神障碍进行鉴别区分。
根据患者症状的不同,常见需鉴别诊断的精神障碍有情感障碍、焦虑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人格障碍、神经认知障碍、躯体忧虑障碍、做作性障碍等。
经常醒来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是解离症吗
经常醒来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可能是解离症,通常患者会出现失自我感、自我认同改变、失现实感、记忆力混乱等。
1.失自我感:患者经常觉得自己像另一个人、醒来不知道自己在哪里、经常感觉与自身情感脱离等情况。
2.自我认同改变:其主要症状为,多重人格和独立人格的特点。
3.失现实感:患者觉得事情不是真实的,不像现实中的,而是更像梦中的。
4.记忆力混乱:患者经常表现出健忘症,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或者感觉时间过得太快。并受到暗示倾向较高,具有易被催眠的特点。
如果出现解离症的患者,应及时去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明确病因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治疗。
治疗目的:整合患者出现的各个人格和身份,恢复患者统一的自我意识,帮助其重新建立正常的生活、社交关系。
治疗原则:以稳定患者、保证安全为基础,引导患者积极配合心理治疗,以药物对症治疗的方式减轻患者的发病程度。
一般治疗
心理治疗是对解离症的主要治疗方法,通常由专业的心理医师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干预方法引导患者整合解离的人格身份、恢复正常的统一意识。
常见的解离症心理治疗方式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家庭治疗等。
认知治疗
解离症患者通常具有一定程度的
认知障碍,可通过认知干预帮助其认识到已经发生解离的部分,并引导其完成人格的整合,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消除患者的症状表现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此过程是一个长期治疗过程,要防止过快改变引起患者的抵触和烦躁情绪。
催眠治疗
通过物理催眠或药物催眠的方式来营造轻松的精神状态,可以使患者在相对平静轻松的状态下讨论消极的生活事件,减轻创伤经历闪回、分离性幻觉和附体体验等症状,去除隔离患者情感和记忆的心理屏障。
家庭治疗
对于存在性功能障碍的患者,家庭治疗还包括夫妻之间的性治疗,在解离症患者出现的对亲密接触产生强烈的恐惧问题时可帮助缓解恐惧、恢复正常关系。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药物治疗在解离症患者的治疗方案中通常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常使用的药物为抗抑郁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和其他药物。
抗抑郁药物
可以起到减轻抑郁和稳定情绪的作用,常用药物有
氟西汀、
西酞普兰、
舍曲林等。
抗精神病药物
可帮助减轻解离症患者的过度焦虑和侵入性症状,常用药物有
利培酮、喹硫平、
齐拉西酮、
奥氮平等。
其他药物
临床治疗中常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对症药物进行治疗,如使用盐酸哌唑嗪减少噩梦等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使用
卡马西平减少脑电图异常患者的攻击行为,使用
纳曲酮改善创伤患者的反复自伤行为等。
其他治疗
改良电休克治疗
简称MECT,又称“无抽搐
电休克治疗”。当其用于解离症患者时可以改善其难治性
心境障碍,并且不会加重分离性
记忆障碍。
治愈情况
解离症患者的症状一般不会自行缓解,其治愈情况与患者的症状表现和严重程度相关。
单纯的解离症患者在接受系统治疗后一般可以达到恢复正常人格的康复效果;
解离症合并有其他精神障碍时治疗改善较慢,需要较长的疗程以达到预期治疗目的;
解离症合并有其他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通常治疗效果较差,对他们的治疗通常以控制症状为主,很难通过治疗帮助其整合人格和恢复正常社交功能。
预后因素
患者接受治疗所处的环境对于患者恢复具有较大影响,应尽量保持患者的家庭、社交、治疗等环境处于一个轻松平静的氛围,避免对其产生刺激而加重疾病表现。
主治医师对心理治疗和引导方式的选择、使用治疗药物的不同也会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解离症患者通常没有饮食禁忌,保持营养均衡即可。
如果患者合并出现
进食障碍或暴饮暴食行为,则应遵医嘱控制其食量。
在治疗期间应戒烟戒酒,尽量不要喝浓茶、咖啡等,避免可能使其亢奋或精神状态变化的因素影响。
生活管理
鼓励患者自理个人生活,可多使用表扬和肯定的方式建立患者对培养生活能力的正反馈,帮助其恢复正常人格。
保持规律作息和保障患者充足的睡眠时间,一天的睡眠时间应保持在8小时左右,必要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安眠类药物。
心理支持
治疗时应令患者处于平稳安静的环境中,平日与患者交流时应放缓语速、注意语气和蔼可亲,避免对患者产生刺激,影响预期效果。
对于患者的胡言乱语或异常表现,不要对其进行嘲笑或与他争辩,以免患者的情绪不稳而加重病情。
给予患者良好的家庭治疗氛围,引导家属做到对待患者不急躁、不指责、不抱怨,令家属知晓负面情绪只能加重患者的病情,从而为患者康复营造氛围支持。
其他
治疗期间严格遵照医嘱服药,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精神检查,发现异常反应时及时与医师联系确定应对方案。
解离症患者未确认完全康复前建议不要让其担任具有风险的工作岗位,如驾驶、有安全风险的工作等。
预防
目前为止,所有的精神障碍都不存在明确的预防方法。但是家长和社会都应尽量保护儿童的成长发育,避免创伤事件的发生,如发生创伤事件后,需做好对儿童的心理疏导。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