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焦虑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精神心理障碍
表现为持续紧张、焦虑,或发作性惊恐,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可行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一般可取得良好效果
经积极有效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焦虑症是什么?
定义
焦虑症,又称焦虑障碍,可分为急性焦虑(
惊恐障碍)和慢性焦虑(
广泛性焦虑障碍),常出现头晕、胸闷、心慌、尿频、出汗、
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
分型
焦虑障碍可根据症状表现和发作特性,分为如下8种亚型。
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指对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行为表现为尽力回避社交。
惊恐障碍:指一种突然发作的惊恐体验,患者会产生失控感、濒死感等,每次发作只持续几分钟。
广泛性焦虑障碍:指超出正常水平的、持续的显著紧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场所恐惧症:指对特定场所或环境产生恐惧,发作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物质/药物所致焦虑障碍 :指由使用酒精、毒品或药物导致的焦虑障碍。
特定恐惧症:指对特定物体、场景或活动的恐惧,行为上回避这些事物、场景、活动。
分离性焦虑障碍:指当与生活中重要的依恋对象分离或预期分离时,出现过度的恐惧、害怕或焦虑。
选择性缄默症 :指在某些特殊场合拒绝说话或不愿意说话,而在其他场合正常,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交恐惧现象。
发病情况
焦虑障碍是精神障碍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每100人中,约有34个人曾在其一生中被焦虑障碍所困扰。
根据2013年《焦虑障碍防治指南》的数据,我国焦虑障碍的患病率约为5.63%,即我国每100个人中,约有6个人患有焦虑障碍。
除社交焦虑障碍的男女患病比例相等外,其他类型的焦虑障碍,女性患者均多于男性。
焦虑症严重时有哪些表现?
焦虑症严重的时候可能出现
惊恐发作,有呼吸困难、心悸、颤抖、濒死感等症状,此时患者会惊叫、呼救,一般持续5~20分钟,通常可以自行缓解。严重焦虑症会伴随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和社会功能受损。焦虑症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建议积极去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焦虑症吃什么药好?
焦虑症吃抗焦虑药物好。抗焦虑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和非苯二氮䓬类药物,以及具有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药,焦虑症也可以吃一些中成药。医生一般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吃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要自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焦虑症特别难受怎么办?
焦虑症特别难受,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焦虑症患者平时可以注意多放松心情,舒缓压力,学习一些身体放松训练、正念冥想等,不要讳疾忌医,及时进行心理治疗。及时治疗,坚持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临床康复。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反复就医,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为什么会得焦虑症?
焦虑症和多种因素有关,可能是社会、心理和生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些因素可能会增加患焦虑症的风险,比如发生了应激性生活事件,特别是威胁性事件,更易导致焦虑发作。生活压力过大和健康状况不佳,也可能会引发焦虑。
焦虑症的主要症状可以分为慢性焦虑和急性焦虑两种表现形式。
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
情绪症状
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和紧张害怕,这种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
自身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出现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
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
其他症状
出现运动性不安,即坐卧不宁,小动作增多,烦躁,无法集中注意力,很难静下心来。
急性焦虑(惊恐发作)
情绪症状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与健康人群无明显差别,一旦发作(有的有特定触发情境,如封闭空间等),则会突然出现极度恐惧的情绪,体验到濒死感或失控感。
一般持续5~20分钟,发作开始突然,发作时意识清楚。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如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出汗、全身发抖等。
其他症状
发作后仍极度恐惧,体现为“后怕”,且不断担心自身病情。
注:
惊恐发作时的症状与躯体疾病相似,极易导致误判,患者发作时往往由于胸闷、心慌等躯体症状,会由同行者拨打“120”急救电话,被送往心血管内科急诊就医。
并发症
除以上症状外,焦虑症还可能导致或加剧其他精神和躯体问题。
抑郁症(常见与焦虑症共病)或其他
心境障碍,因焦虑和对自身病情的担忧,患者在发作和发作间期可能长期处于负性心境。
物质滥用,如出现酗酒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问题。
睡眠障碍,可能表现为失眠或嗜睡等。
胃肠道问题。
头痛和慢性疼痛。
自杀企图或行为。
焦虑症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认知过程、社会心理相关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等均有关系。
遗传因素
焦虑症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有家庭成员患病,则其他家庭成员患病率相对普通人群更高),遗传度为30%~40%。
焦虑症可能与多巴胺D2受体、多巴胺转运体受体、5-羟色胺(5-HT)转运体受体等基因多态性相关。
神经生物学因素
研究发现,焦虑症青少年患者的部分脑区存在结构异常或功能异常:杏仁核、前额叶背内侧体积增大,杏仁核、前扣带回和前额叶背内侧活动增加,且与焦虑的严重程度正相关。
γ-氨基丁酸(GABA)系统、5-HT系统、去甲肾上腺素(NE)系统功能异常,都可能与焦虑症的发作相关。
特定药物或物质也可能引发焦虑症状:
广泛使用激素类药物可能引起焦虑症状。
可卡因、大麻、海洛因的使用或戒断,都可引起焦虑状态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甚至出现典型的类
惊恐发作。
抗精神病药可能引起焦虑。
心理因素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不同的理论流派对焦虑症的病因解释不同。
行为主义认为,焦虑是由于对某些环境刺激的恐惧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
心理动力学认为,焦虑源于内在的心理冲突,以往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冲突被激活,形成焦虑。
依恋理论认为,童年时期不安全的依恋关系、照料者的矛盾情感,都会增加个体患焦虑症的风险。
人格理论认为,具有某些人格特质(如内向、神经质等)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现焦虑症。
社会环境因素
应激性生活事件,特别是威胁性事件易导致焦虑发作。
儿童期父母的过度保护、被虐待、与养育者过多分离均可能是焦虑产生的原因。
高危因素
以下因素可能会增加患焦虑症的风险:
应激因素:遭受虐待、经历创伤或目击创伤事件的儿童,在生活中的某个阶段患焦虑症的风险较高。经历创伤或应激事件(如重要亲友死亡)的成年人,也可能发展出焦虑症。
躯体疾病:健康状况不佳或患严重疾病可能会让人产生严重困扰,对治疗和自身未来的极度担忧可能会引发焦虑症。
压力累积:生活压力过大可能会引发过度焦虑,如过大的工作压力,或对财务状况的持续担忧。
其他
精神疾病:患有其他精神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的人,也经常共患焦虑症。
家族病史:有近亲患此病,则焦虑症更可能在该家庭成员中发生。
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药物和酒精或未按医嘱停药,可能会引起或加重焦虑。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若在过去6个月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感到焦虑和担心,建议尽快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焦虑情绪通常会导致紧张、易怒,问诊时详细描述能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
特别提醒:这种焦虑、担心可能导致睡眠问题,建议就医前充分休息,有助于保持精神状态稳定。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第一次注意到自己的情绪症状?
最严重的表现是什么?
还有其他心理或身体上的问题吗?
病史清单
是否伴有其他疾病?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最近有没有经历什么变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检查结果、脑CT检查结果、心理检查结果、脑电图检查结果、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激素检查结果、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B超检查结果、
心电图检查结果、眼动检查结果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焦虑类药:地西泮、劳拉西泮、丁螺环酮、坦度螺酮、氯硝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
诊断流程
病史:患者本人和家族的
精神疾病病史(特别是既往焦虑症病史和服药史、抑郁症病史等),及慢性躯体疾病病史。
精神检查:检查一般表现、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行为、自知力、社会功能等有无异常表现。
量表测评:可借助与焦虑相关的测评量表判定患者的症状及病情严重程度。
体格检查:查看有无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全身发抖等躯体方面的症状。
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激素检查等实验室检查,以及脑电图、颅脑CT、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排除躯体疾病特别是脑部器质性病变。
医学诊断标准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第5版)》(DSM-5),焦虑症的诊断标准针对不同亚型有不同标准。
分离焦虑障碍
A.个体与其依恋对象离别时,会产生与其发育阶段不相称的、过度的害怕或焦虑,至少符合以下表现中的3种:
当预期或经历与家庭或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时,产生反复的、过度的痛苦。
持续性地、过度地担心会失去主要依恋对象,或担心他们可能受到诸如疾病、受伤、灾难或死亡的伤害。
持续地、过度地担心会经历导致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的不幸事件,例如走失、被绑架、事故、生病等。
因害怕离别,持续表现出不愿或拒绝出门、离开家、去上学、去工作或去其他地方。
持续地、过度地害怕或不愿独处,或不愿待在无法与主要依恋对象在一起的其他场所或家中。
持续性地不愿或拒绝在家以外的地方睡觉,或不愿在家或其主要依恋对象不在身边时睡觉。
反复做内容与离别有关的噩梦。
当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或预期离别时,反复地抱怨躯体性症状,如头疼、胃疼、恶心、呕吐等。
B.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是持续性的,儿童和青少年至少持续4周,成人则至少持续6个月。
C.这种障碍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D.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选择性缄默症
A.在被期待讲话的特定的社交情境(如在学校)中持续地不能讲话,但在其他情境中能够正常讲话。
B.这种障碍妨碍了学业或职业成就的达成或社交沟通。
C.这种障碍的持续时间至少1个月(如为入学的第1个月,则需要继续观察)。
D.这种不能讲话不能归因于缺少社交情况下所需的口语知识,或对所需口语有不适感。
E.这种障碍不能用某种交流障碍来更好地解释(如儿童期发生的流畅性障碍),且不能仅仅出现在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病程中。
特定恐怖症
A.对于特定的事物或情况(如飞行、高处、动物、接受注射、看见血液)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
注:儿童的害怕或焦虑也可能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惊呆或依恋他人。
B.恐惧的事物或情况几乎总是能够促发立即的害怕或焦虑。
C.对恐惧的事物或情况主动地回避,或是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D.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特定事物或情况所引起的实际危险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相称。
E.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
F.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G.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地解释。
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怖症)
A.个体在面对可能被他人审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况时,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例如,社交互动,被观看(吃、喝的时候),以及在他人面前表演或演讲时。
注:儿童的这种焦虑必须出现在与同伴交往时,而不仅仅是与成人互动时。
B.个体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现的焦虑症状会导致负性的评价(即被羞辱或尴尬,导致被拒绝,或冒犯他人)。
C.社交情况几乎总是能够促发害怕或焦虑。
注:儿童的害怕或焦虑也可能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惊呆、依恋他人、畏缩或不敢在社交情况中讲话。
D.主动回避社交情况,或是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E.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社交情况和社会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威胁不相称。
F.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
G.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H.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I.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地解释,例如
惊恐障碍、
躯体变形障碍或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
J.如果其他躯体疾病(如
帕金森病、肥胖症、烧伤或外伤造成的畸形)存在,则需明确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与这些疾病不相关或是过度的。
惊恐障碍
A.反复出现不可预期的
惊恐发作。一次惊恐发作指突然发生的强烈的害怕或强烈的不适感;发作在几分钟内达到高峰,发作期间出现下列4项及以上症状:
心悸、心慌或心率加速。
出汗。
气短或窒息感。
胸痛或胸部不适。
恶心或腹部不适。
感到头昏、脚步不稳、头重脚轻或昏厥。
发冷或发热感。
感觉异常(麻木或针刺感)。
现实解体(感觉周围环境或他人不真实)或人格解体(感觉脱离了自己的身体、精神活动或躯体活动)。
害怕失去控制或“发疯”。
濒死感。
B.至少在1次发作之后,出现下列症状中的1~2种,且持续1个月(或更长)时间:
持续地担忧或担心再次惊恐发作或其结果(如失去控制、心肌梗死、“发疯”)。
在与惊恐发作相关的行为方面出现显著的不良变化(例如,设计某些行为以回避惊恐发作,如回避锻炼或回避不熟悉的情况)。
C.这种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肺疾病)。
D.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广场恐怖症
A.对下列5种情况中的2种及以上感到显著的恐惧或焦虑: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汽车、公共汽车、火车、轮船、飞机)。
处于开放的空间(如停车场、集市、桥梁)。
处于封闭的空间(如商店、剧院、电影院)。
排队或处于人群之中。
独自离家。
B.个体恐惧或回避这些情况,是因为想到一旦出现惊恐样症状,或出现其他失去功能或窘迫的状况(如老年人害怕摔倒,害怕大小便失禁),害怕难以逃离或得不到帮助。
C.广场恐惧情况几乎总是促发害怕或焦虑。
D.个体总是主动回避广场恐惧情况,需要人陪伴或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E.这种害怕或焦虑与广场恐惧情况和社会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危险不相称。
F.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
G.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H.即使有其他躯体疾病(如炎性肠病、帕金森病)存在,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也是明显过度的。
I.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地解释。
广泛性焦虑障碍
A.在至少6个月的多数日子里,对于诸多事件或活动,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和担心。
B.个体难以控制这种担心。
C.这种焦虑和担心与下列6种症状中至少3种有关(在过去6个月中,至少一些症状在多数日子里存在)。
注:儿童只需1项。
坐立不安或感到激动或紧张。
容易疲倦。
注意力难以集中或头脑一片空白。
易怒。
肌肉紧张。
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或保持睡眠状态,或常有休息不充分、质量不佳的睡眠)。
D.这种焦虑、担心或躯体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E.这种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如滥用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
F.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物质/药物所致的焦虑障碍
A.以惊恐发作或焦虑为主要的临床表现。
B.来自病史、躯体检查或实验室检查显示存在下列2项证据:
诊断标准A的症状在物质中毒过程中或中毒不久后出现,或物质戒断后出现,或接触某种药物后出现。
所涉及的物质/药物能够引发个体表现出诊断标准A的症状。
C.这种障碍不能更好地用一种非物质/药物所致的焦虑障碍来解释。
E.这种障碍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焦虑障碍
A.惊恐发作或焦虑为主要的临床表现。
B.来自病史、躯体检查或实验室检查的证据显示,该障碍是其他躯体疾病的直接的病理生理结果。
C.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D.这种障碍并非仅仅出现于谵妄时。
E.这种障碍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其他特定的焦虑障碍
此类型的焦虑障碍具备焦虑障碍的典型症状,且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但未能符合现有焦虑障碍类别中任何一种疾病的诊断标准。
未特定的焦虑障碍
此类型的焦虑障碍具备焦虑障碍的典型症状,且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但未能符合现有焦虑障碍类别中任何特定的疾病的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抑郁症
抑郁症常常伴有一定的焦虑症状,尤其老年抑郁症患者,其过度焦虑、激动不安等表现非常多见;焦虑症患者由于长期的紧张不安也可能出现不愉快、自责自罪感等抑郁症状。
焦虑症患者通常先有焦虑症状,随着病程的迁延才出现抑郁症状。临床表现中以焦虑的症状群为主导性症状,且无昼重夜轻的规律;失眠以入睡困难多见,早醒较少,且食欲通常不受影响,也较少出现兴趣缺乏等症状。可据上述特征症状与抑郁症相鉴别。
焦虑障碍的各种压型
焦虑障碍有很多类型,比如
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及其他焦虑障碍,具体亚型均需进行鉴别诊断,可依据相应亚型的核心症状,从持续时间、发作特点等进行区分。
附:正常的紧张焦虑
与病理性焦虑不同,正常的紧张焦虑是对现实客观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与现实威胁相匹配,并且持续时间不长,对生活、工作等的影响并不严重,可自行缓解。
自评量表
早期筛查或自我判断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焦虑自评量表测评,如果分数较高(如中度及以上),建议到精神心理科进行进一步检查。
常用的自评量表
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
{"description":"国际专业量表","guide_page":true,"id":100070,"title":"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
GAD-7是筛查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工具,常用于初级保健机构和门诊患者。
量表共7个项目,受测者以最近2周内的感受对问题进行评分,筛查阳性者应进一步临床确诊。
焦虑自评量表(SAS)
{"description":"国际专业量表","guide_page":true,"id":100105,"title":"焦虑自评量表(SAS)"}
SAS用于评估有焦虑症状的个体的主观感受,作为衡量焦虑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的依据。
SAS测量的是最近一周内的症状水平,评分不受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但如果应试者文化程度较低或智力水平较差,则不能进行自评。
状态焦虑-特质焦虑问卷(STAI)
状态焦虑描述的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如紧张、恐惧、忧虑和神经质,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亢进,一般为短暂性的。
特质焦虑用来描述相对稳定的、作为一种人格特质且具有个体差异的焦虑倾向。
STAI由指导语和两个分量表共40项描述题组成,可以用来区别评定短暂的焦虑情绪状态和人格特质性焦虑倾向,为不同的研究目的和临床实践服务。
贝克焦虑量表(BAI)
BAI含有21个项目,选项设计为4级评分,主要用于评定受试者被多种焦虑症状烦扰的程度。
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个体主观感受到的焦虑程度。在心理门诊、精神科门诊或住院患者中均可应用。
常用的他评量表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用于评定1周内的焦虑严重程度,包括躯体性焦虑和精神性焦虑。
焦虑症是神经症中相对治疗效果较好、预后较好的一种疾病。通常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治疗目的和原则
治疗目的
提高临床治愈率,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社会功能恢复。
加强长期随访,减少焦虑障碍复发率。
改善预后,减少社会功能缺损。
治疗原则
个体化治疗。
相应药物剂量逐步递增,尽可能采用最小有效量,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少,以提高服药依从性。
足量足疗程治疗。
尽可能单一用药,如疗效不佳可考虑转换治疗、增效治疗或联合治疗,但需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
药物治疗可联合心理治疗增加疗效。
积极治疗与焦虑共病的其他躯体疾病、物质依赖、抑郁障碍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医生一般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情况、经济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建议服药1~2年。
停药及加量请咨询医生,不可自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苯二氮䓬类药物
属于短中效的镇静催眠药,抗焦虑效果好。不良反应包括可能产生药物依赖性、“宿醉”感、肌肉松弛等。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
常用药物:丁螺环酮、坦度螺酮等。
作用相对较弱,但不良反应较少。
具有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药
焦虑会导致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神经递质失衡,而抗抑郁药可使失衡的神经递质趋向正常,从而使焦虑症状消失,情绪恢复正常。
可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包括帕罗西汀、
西酞普兰、
舍曲林、氟伏沙明、
氟西汀、艾司西酞普兰。
也可应用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和三环类药物。三环类药物对心脏具有毒副作用,需由医生根据情况选用。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指临床医师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应用心理学和医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和帮助患者改变行为习惯、认知应对方式等。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提高疗效、预防复发的目标。
适合焦虑症患者的心理治疗有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放松训练等也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支持性心理治疗
通过倾听、安慰、解释、指导和鼓励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疾病,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治疗。通常由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实施。治疗重点为:
积极倾听。
引导释放情绪。
疾病健康教育。
鼓励,增强信心。
认知行为治疗(CBT)
认知行为治疗主要通过帮助抑郁症患者认识并矫正自身的错误信念、缓解情感压力,达到减轻症状、改善患者应对能力,最终降低疾病复发率的目的。
其他治疗
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包括呼吸放松训练和肌肉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的直接目的是使肌肉放松。在所有生理系统中,只有肌肉系统是我们可以直接控制的。
放松训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放松身体达到心理上放松,舒缓焦虑情绪。
辅助治疗
按摩、瑜伽等放松锻炼作为辅助治疗,也可能对焦虑症的治疗有益。
治愈情况
焦虑症经积极有效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绝大多数患者会得到临床康复。越早诊断、越早治疗,焦虑症的预后就越好。
如病情较重或治疗不及时,患者未能被治愈,则需要接受长期治疗控制症状。
危害性
影响生活:焦虑症患者如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会反复就医,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或工作,家庭氛围和人际关系紧张。
危害健康: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会增加患
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青春期焦虑症会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此外,严重焦虑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自伤、自杀的行为。
加重经济负担:焦虑症患者常四处求医,导致经济压力。
个人护理
心理护理
放松自己,舒缓压力,多培养爱好、兴趣。
日常要注意情绪的变化,采取措施控制压力,增强心理弹性。
遇到压力事件时向家人朋友寻求支持,也可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生活方式
日常可以进行一些放松训练,比如瑜伽或冥想等。
尽量避免对焦虑的事情穷思竭虑,适当转移注意力。
学习处理具体生活问题的技巧,减少引起焦虑的现实因素。
按医嘱服药,注意监测病情发展,如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及时前往医院复诊。
睡眠及饮食护理
注意饮食卫生,注重营养均衡。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尽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及生鱼片、冷饮等生冷食物,以免肠胃不适。
多食用一些钾含量丰富的食物,如香蕉、瘦肉、坚果、绿色蔬菜等,可以有效稳定血压、舒缓心情。
患者家属
对焦虑症有正确认识,不要加重患者的精神负担。
家属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及包容。
使患者保持正常的社交活动,鼓励患者多参加集体活动等。
预防
焦虑症无确切、直接的预防方法,做到以下几点对焦虑症的预防有积极意义:
平时丰富业余生活,比如适当外出旅游,和朋友聊天、散步,参加一些体育锻炼等。
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避免让自己长期处于压力过大或情绪紧张的状态。
尽量远离高压环境或不良的人际关系,学习应对压力的方式。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