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伴随显著焦虑症状的抑郁症
核心症状为心境低落、兴趣缺乏、意志减退、情绪焦虑
是社会、心理和生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可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一般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定义
焦虑抑郁症属于抑郁障碍(又称抑郁症)的一个亚型,指患者在抑郁症的同时伴随明显的焦虑症状,但并未达到焦虑障碍(又称焦虑症)的诊断标准。
焦虑抑郁症患者病情具有发作性及慢性化的特点,抑郁和焦虑的症状均比较严重,持续时间长,治疗所需要的时间长,临床治愈率较低。
发病情况
焦虑抑郁症患者约占全部抑郁症患者的40%~60%,即每10个抑郁症患者中就有4~6人是焦虑抑郁症。
焦虑抑郁症的患者以女性居多,通常年龄更大、抑郁程度更高、起病年龄更早。
目前焦虑抑郁症的病因尚未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焦虑抑郁症并非由单方面因素造成,可能是社会、心理和生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结合病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致病原因
生物因素
基因研究表明,抑郁症有一定的遗传性,同卵双生子同病率显著高于异卵双生子。
神经生物学研究表明,神经递质可能在抑郁症发病中起作用。
抑郁发作与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受体较低的敏感性有关。
神经系统局部功能异常可能与抑郁症有关,主要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异常。
心理因素
病前性格特质
抑郁质人格特征:行为孤僻、不合群、情绪敏感、羞怯、行动迟缓、优柔寡断,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神经质人格特质:倾向于对事件产生过分消极的情绪反应,对拒绝和批评过于敏感,追求完美,常有不安全感,思虑过多。
认知模式
不合理的认知模式也会影响情绪,可能导致抑郁。如极端思维、过度关注自己的缺点、以偏概全、乱贴标签、罪责归己等。
社会环境因素
应激性的创伤事件(如亲人或伴侣离世)可能是抑郁发作的重要触发条件。
成年期遭遇负性的生活事件、缺乏社会支持以及家庭内部的压抑矛盾氛围,均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症。
典型症状
焦虑症状
在焦虑抑郁症患者中,焦虑症状出现于抑郁症状之前者约占57%,这类患者的焦虑症状出现于疾病早期,焦虑症状显著后继而出现抑郁症状。其焦虑症状贯穿于焦虑抑郁症患者的整个病程。
患者具有明显的焦虑症状,如情绪焦躁不安,自身一直处于一种紧张、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出现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
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
抑郁症状
情绪低落
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严重者会出现自罪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还可能出现幻觉。
兴趣缺乏
表现为以前感兴趣的事情现在不再感兴趣,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没有乐趣可言。
意志减退
行动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整日卧床,回避社交。伴有焦虑的患者会有坐立不安等症状。
伴随症状
睡眠障碍
焦虑性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比较严重,焦虑会导致患者坐立不安和入睡困难,通常会出现多梦、早醒或彻夜不眠等表现。
自杀行为
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行为甚至自杀的观念或行为,这是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精神病性症状
焦虑抑郁症的精神病性症状常表现为幻听,多为嘲讽、贬低性言语,或出现无用感、无价值感、自责、自罪,严重时达到妄想程度。通常无精神分裂症的被控制感、被动体验等。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通常治疗难度增加,认知功能损害和社会功能损害加重。
社会功能下降
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接受外界信息及加工处理信息能力下降,记忆力、执行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减弱,日常工作能力下降,解决问题困难,社会活动能力下降等。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若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疲劳感、生活兴趣显著减退,且已持续2周以上且无缓解迹象,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发现别人实施自伤或自杀行为时,请立即拨打120或当地的紧急求助电话,送到急诊科就诊。
有自杀倾向时也可拨打自杀干预热线电话或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全国各地均有24小时自杀干预热线或心理援助热线电话,请搜索当地城市的电话,进行免费的心理咨询。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精神心理疾病很常见,问诊时详细描述、不隐瞒能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第一次注意到自己的情绪症状?
最严重的表现是什么?
情绪低落时,是否有过自杀念头?
还有其他心理或身体的问题吗?
病史清单
患过任何精神心理方面疾病吗?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曾经服用过什么药物?疗效如何?
最近有没有经历什么变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脑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B超检查
其他检查:心理检查,包括焦虑抑郁量表评估、自杀量表评估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焦虑类药:地西泮、劳拉西泮、艾司唑仑等
诊断依据
病史
有抑郁症家族史。
病前性格特质。
负面生活因素。
临床表现
患者具有明显的焦虑症状,情绪焦躁,坐立不安,有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
震颤等躯体症状。
情绪低落,抑郁悲观,无愉快感,感觉生活丧失希望,严重者有自杀风险。
实验室检查
需进行
血常规检查、激素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等,判断患者是否有躯体疾病,为诊断提供依据。
影像学检查
需进行脑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MRI)等,了解有无脑部器质性病变。
医学诊断标准
根据DSM-5美国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对抑郁症伴焦虑痛苦的诊断标准为:
A. 在2周的时间内,出现5个或以上的下列症状,表现出较既往有显著的功能变化,其中至少有一项是:心境抑郁,或者丧失兴趣或愉快感。
注:不包括能够明确归因于其他躯体疾病的症状。
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心境抑郁,既可以是主观的报告,如感到悲伤、空虚、无望,也可以是他人的观察(儿童和青少年可能表现为心境易激惹)。
几乎每天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对于所有或几乎所有活动的兴趣或乐趣都明显减少。
在未节食的情况下体重明显减轻,或体重增加(如一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原体重的5%),或几乎每天进食都减退或增加(儿童可表现为未达到应增体重)。
几乎每天都失眠或睡眠过多。
几乎每天都有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
几乎每天都疲劳或精力不足。
几乎每天感到自己毫无价值,或过分、不恰当地感到内疚,并不仅仅是因为患病而自责或内疚。
几乎每天都存在思考能力或注意力集中能力的减退,或过度的犹豫不决。
反复出现死亡的想法(而不仅仅是恐惧死亡),反复出现没有特定计划的自杀观念,或有某种自杀企图,或有某种实施自杀的特定计划。
B. 这些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C. 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伴焦虑痛苦:在重性
抑郁发作或持续性抑郁障碍(
心境恶劣)的大部分日子里,存在下列症状中的至少2个,则被定义为焦虑痛苦。
感到激动或紧张。
感到异常的坐立不安。
因担心而难以集中注意力。
害怕可能发生可怕的事情。
感觉可能失去自我控制。
鉴别诊断
焦虑症
焦虑抑郁症需要和单纯的焦虑症相鉴别,二者都有明显的焦虑症状,但焦虑症的核心症状是焦虑、担心,情绪低落、悲观、兴趣减退等典型的抑郁症特征不明显。
物质/药物或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焦虑障碍
物质/药物或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焦虑障碍也有明显的焦虑症状。物质/药物所致的焦虑障碍的症状通常在物质中毒过程中或中毒不久后出现,或物质戒断,或接触某种药物后出现。躯体疾病所致的焦虑障碍是其他躯体疾病的直接的病理生理结果。
焦虑抑郁症没有物质/药物或其他躯体疾病的原因,通过病史、躯体检查或实验室检验可鉴别。
自评量表
专业量表的结果需要专业医师解读,自行评估可能无法给出正确判断。
Beck抑郁量表(BDI)
由美国阿隆·贝克(Aaron T. Beck)等于1961年编制,是最早的抑郁自评量表之一,有21个项目的完整版和13个项目的简版两种版本。
贝克抑郁量表主要用于评价受测者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适用于13岁以上人群,主要评估项目涉及心情、悲观倾向、失败感、自责自罪感、自杀意向、易激惹状态、社会退缩性、睡眠障碍、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
Beck焦虑量表(BAI)
由美国阿隆·贝克(Aaron T. Beck)等于1985年编制,是一个含有21个项目的自评量表,主要评定受试者被多种焦虑症状烦扰的程度。
贝克焦虑量表主要适用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主观感受到的焦虑程度。在心理门诊、精神科门诊或住院病人中均可应用。
治疗目的: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自杀率,消除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
治疗原则:个体化治疗,可联合使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视情况使用物理治疗,以增加疗效。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焦虑抑郁症药物治疗的原则是以新型抗抑郁剂为主,单一用药,低起始剂量,缓慢加量,足量足疗程治疗。
新型抗抑郁剂
5-羟色胺(5-HT) 再摄取抑制剂(SSRIs) 与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NRIs) 既有抗抑郁作用,也有抗焦虑作用。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
氟西汀、帕罗西汀、
舍曲林、
西酞普兰、氟伏沙明、艾司西酞普兰等。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
苯二氮䓬类药物
对伴焦虑性痛苦体验强烈的患者,可使用抗抑郁剂联合苯二氮䓬类药物抗焦虑和镇静助眠治疗。
常用的苯二氮䓬类药物有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
也可使用抗抑郁剂联合丁螺环酮或坦度螺酮治疗。
丁螺环酮或坦度螺酮是5-HT1A 受体部分激动剂,是治疗焦虑症的首选药物,具有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抗焦虑药物是抗抑郁剂的增效剂,两者联合治疗可发挥协同作用。
抗精神病药物
对于单一抗抑郁疗效不理想的患者,可联用一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如
阿立哌唑、
阿塞那平、依匹哌唑等)治疗,可显著改善焦虑抑郁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但要注意患者体重增加、代谢紊乱及过镇静等不良反应。
对伴有精神病症状的焦虑抑郁症患者,联合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改善其精神病性症状、缓解病情。
氯丙嗪、
奋乃静等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静坐不能、
震颤等不良反应比较大,有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应慎用。
心理治疗
适合焦虑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治疗有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等,放松训练等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认知行为治疗(CBT)
认知行为治疗是通过帮助焦虑抑郁症患者认识并矫正自身的错误信念,缓解情感压力,达到减轻症状、改善患者应对能力,最终达到降低疾病复发率的目的。
对于重性抑郁患者,CBT可有效缓解其急性期症状。
人际心理治疗(IPT)
人际心理治疗的内容是识别抑郁的促发因素,处理抑郁症患者当前面临的人际问题,使其学会把情绪与人际交往联系起来,通过人际关系调整和改善来减轻抑郁。
婚姻和家庭治疗
焦虑抑郁症患者常有婚姻和家庭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增加疾病易感性的因素,还可能延误康复。
对于此类患者,采用婚姻和家庭治疗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夫妻或家庭关系缓解其焦虑抑郁症状。
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包括呼吸放松训练和肌肉放松训练。放松训练的直接目的是使肌肉放松,在所有生理系统中,只有肌肉系统是我们可以直接控制的。
最终目的是通过放松身体达到心理上放松,舒缓焦虑情绪。
物理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高频rTMS主要具有兴奋焦虑抑郁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缓解抑郁焦虑症状,提高认知功能。低频 rTMS 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有研究发现,rTMS 联合氟西汀治疗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其最大不良反应是癫痫发作,另外还有头痛、刺激部位皮损伤和诱发躁狂等。经rTMS治疗后,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但持续时间较短,多可自行缓解。
rTMS会产生电磁辐射,因此安置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不适用rTMS治疗。
治愈情况
研究发现,经过2年足量足疗程抗抑郁药治疗后,焦虑抑郁症患者的缓解率为56.8%,而不伴有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缓解率为79.8%。
焦虑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缓解后仍然残留部分焦虑症状,残留的焦虑症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容易导致疾病复发。
危害性
最常见的危害就是持续性的痛苦、恶劣的心境,焦虑抑郁症患者经常处于无明显原因的悲观、焦虑情绪中,心理上饱受折磨。通常焦虑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严重,自杀风险高,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差。
研究表明,焦虑抑郁症患者罹患心肌梗死、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常人的2倍,其吸烟、吸毒、饮酒等不良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个人护理
心理护理
放松心情,舒缓压力,多培养爱好、兴趣。日常要注意情绪的变化,增强心理弹性,不要因患抑郁症而责备自己或他人。
遇到压力事件,或感到情绪不稳定,无法自控时,向家人或朋友寻求支持,也可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生活护理
注意饮食卫生,注重营养均衡。少吃辛辣刺激及生冷食物,以免肠胃不适。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患者家属
家属应注意对患者的陪伴,多倾听,避免苛求责备,充分表达支持。可以进行适当的开导,帮助患者客观看待自身疾病,辩证地看待问题。
识别、关注危险信号或求救信号,当患者明示或暗示自杀意图、计划,甚至做出准备行动,或有向亲属、朋友做最终告别的行动,赠送大量珍贵物品等时,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预防
由于目前焦虑抑郁症病因尚不明确,因此无确切、直接的方法可预防。做到以下几点对焦虑抑郁症的预防有积极意义。
注意压力调控,疏导情绪。
保持一定的社交活动,维护人际关系,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关注心理卫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咨询专业人员。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