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酮为孕激素类药物,有利于受精卵着床,能抑制卵巢排卵。
适应证
用于月经失调,如闭经及功能性子宫出血、黄体功能不足、
先兆流产、
习惯性流产(因黄体不足引起者)、以及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治疗、用于辅助生育技术中黄体酮的补充治疗。
药理作用
在月经周期的后期,本品可使子宫内膜进入分泌期,为孕卵着床提供有利的条件,在受精卵植入后,形成胎盘,可以减少妊娠子宫的兴奋性,能够使胎儿安全生长。
同时还可通过本品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前叶促黄体生成激素的释放,使卵泡不能够发育成熟,从而抑制卵巢的排卵过程。
起效时间
本品肌内注射后吸收迅速而完全,在6~8小时达到⾎浆峰浓度(Cmax),在此之前药物已经开始起效。
维持时间
肌内注射本品后,血浆浓度保持在基线以上约24小时。
药物联用
目前本品的药物联用尚无权威资料,如果在使用本品期间需要应用其他药物,应先咨询医生,听从其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用药方法[1-3]。
禁用情况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血栓静脉炎、血栓栓塞性疾病、或有与激素有关的血栓静脉炎、或有血栓栓塞性疾病史、
脑卒中、脑出血或有相关病史者禁用。
乳腺或生殖器恶性肿瘤者禁用。
有静脉发红、肿胀或疼痛等其他相关问题的患者禁用。
原因不明的阴道出血者禁用。
慎用情况
过敏体质慎用。
肾病患者慎用。
糖尿病患者慎用。
心脏病水肿患者慎用。
高血压患者慎用。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可用于孕早期女性,但应遵医嘱谨慎使用。
哺乳期女性:目前缺乏本品对哺乳期女性影响的充分研究,应慎用。
老人:因目前缺乏老年患者使用本品的研究和临床经验有限,老人应慎用。
不良相互作用
目前尚不清楚本品与哪些药物存在相互作用,如需同时使用,请务必提前咨询医生 。
剂型规格
注射剂:1ml:10mg;1ml:20mg;1ml:5mg。
具体用法
用法
肌内注射。
用量
先兆流产:一般用量为10~20mg,用至疼痛及出血停止。
习惯性流产史者:自怀孕开始用药,一次用量为10~20mg,每周2~3次。
功能性子宫出血:用于撤退性出血血色素低于7mg的患者,一日用量为10mg,连用5天,或者一日用量为20mg,连续3~4天。
闭经:在预计月经前8~10天,每日肌内注射10mg,共5天;或者每日肌内注射20mg,应用3~4天。
辅助生育中
黄体酮补充治疗,从约受孕15天,或从受精至妊娠6~8周,每周2次(或更频繁)注射20~100mg,直至胎盘具有自主分泌黄体酮功能。最多可至每天1次给药。每天用量可根据医嘱增加至200mg。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在预计月经前12天开始注射,一日10~20mg,连续10天。
药物漏用
本品为肌内注射用药,由医护人员给药,一般不存在漏用。
药物过量
目前尚无关于本品过量使用的研究资料,且本品为注射剂,由医护人员给药,一般不会过量。
药物停用
如果用药后感觉其他不适,请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的轻重判断是否应停药或采取必要的措施。
不良反应的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头晕、头痛、倦怠感、失眠等。
皮肤异常:荨麻疹。
内分泌系统异常:月经减少、闭经、浮肿、乳房肿胀、体重增加。
其他:视力问题,眼睛肿胀;注射部位出现
皮疹、瘙痒、刺激、红肿,局部硬结,无菌脓肿,人工性脂膜炎。
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出现中枢神经不良反应时,应注意休息,如果症状不缓解或继续加重,应及时就医。
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时,应清淡饮食,如果症状不缓解或继续加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对症、支持治疗。
出现荨麻疹时,应避免搔抓,及时就医,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对症治疗。
出现内分泌系统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并进行对症治疗、支持治疗。
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如果出现注射部位不良反应时,应加强皮肤护理,可用热毛巾湿敷,如果症状持续加重,应立即就医。
如果用药后感觉不适,请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的轻重判断是否应停药或采取必要的措施。
药物贮存
遮光,密闭保存。
存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
其他
本品为油剂,不可与水剂一同注射。
对早期流产的患者用药前应进行全面的检查,确定属于
黄体功能不全再使用。
本品可引起嗜睡、眩晕,驾驶以及操作机械时应慎用。
经前紧张症是否存在
黄体酮缺乏尚无定论,因此,使用黄体酮治疗还具有争议。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