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更多功能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概述 症状 病因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一种不顾社会义务、缺乏感情和对他人冷酷、不关心他人的人格障碍
以无视和违犯社会规范,自我中心和缺乏同情心为特征
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
需心理治疗,针对影响社会功能较大的症状进行药物治疗
定义
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一种以不遵守社会规范,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为特征的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往往在童年或青少年期(18岁前)出现品行问题,患者通常不能从惩罚中吸取教训,对待他人冷酷无情。
发病情况
患病率
国外普通人群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在0.2%~3.7%,我国台湾省的数据为0.03%~0.14%。
有研究发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在18~30岁的患病率为2.3%,而到了65岁其患病率低于0.05%。
疾病分布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在服刑罪犯中,其患病率可达到39%~76%。男女之比为(5~8)∶1。
社会化过程以及其他成熟过程可促使人格障碍者的人格异常缓和。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