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型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类,临床表现以阴性症状为主症,极少有幻觉妄想,或仅出现一过性幻觉妄想。该型较少见,约占所有精神分裂症的2%,患者多青少年发病,起病隐袭,早期不易发现,病情进展缓慢、持续,愈后较差。
1.遗传
遗传因素在此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与患者血源关系越近、亲属中患病的人数越多,患病的风险度越大。
2.神经发育
有研究提出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可能与神经发育异常有关。
3.神经生化
主要包括多巴胺假说、
谷氨酸假说、5-羟色胺假说、γ-氨基丁酸假说。
4.心理社会因素
尽管许多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但尚未发现任何心理社会因素能决定精神分裂症的产生。
大部分患者为无明显诱因起病,早期表现为类神经衰弱的症状,出现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头晕等,后病情逐渐进展,变得孤僻离群,被动退缩,精神衰退,生活懒散,对亲人冷漠,工作和学习的兴趣减退,进取心缺乏,本能欲望不足,情感淡漠,对情绪刺激缺乏相应的反应,极少出现幻觉、或仅出现一过性幻觉。
1.一般体检及神经系统检查
一般检查包括观察意识、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等,了解有无严重感染、重度及严重躯体疾病和颅脑外伤等器质性疾病体征。重点应做神经系统的相关检查,留意有无脑部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2.精神检查
全面的精神检查,包括外表与行为、言谈和思维、情绪状态、感知、认知功能、自知力,动作行为等。
3.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
甲状腺激素等常规化验,脑电图、脑CT、脑MRI等辅助检查,了解有无躯体疾病及脑部器质性病变。
4.心理测评
人格测试如汪卫东教授研发的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等,症状自评量表等。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
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单纯型分裂症诊断标准如下:
1.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或意志减退等阴性症状为主,从无明显阳性症状。
2.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趋向精神衰退。
3.起病隐袭,缓慢发病,病程至少2年,常在青少年起病。
1.
器质性精神障碍:此病患者亦可出现人格改变、
意识障碍等精神症状,但此病患者多有相关躯体、神经系统及实验室检查异常,应细致全面检查,逐一排除。
2.抑郁障碍:重度抑郁障碍也会出现兴趣明显减退、表情呆滞、不愿与人接触等表现,但病程多较长,有明显病情演变过程,且二者在思维联想和连贯性及思维内容的表现形式、内心体验、对周围事物的情感反应不同,不难鉴别。
1. 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强调早期、足量、足疗程、单一用药、个体化用药的原则。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到有效推荐剂量,药物剂量增速、维持剂量及巩固剂量的选择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药物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患者年龄、性别、对药物的依从性、个体对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的大小、长期治疗计划及经济状况等原因。
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
利培酮、
奥氮平、喹硫平、
阿立哌唑、氨磺必利等。适合单纯性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主要是针对阴性症状疗效较好的药物,如氨磺必利、阿立哌唑、
舒必利、奥氮平等。合并有焦虑、抑郁等症状者,需联合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抗抑郁药可选用5-HT再摄取抑制剂如
氟西汀、帕罗西汀、
舍曲林等。抗焦虑药物可选用苯二氮?类药物如奥沙西泮、罗拉西泮、阿普唑仑等,服药期间定期复查血压、心率、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2.心理与社会干预
(1)行为治疗:基于学习理论,运用各种方式训练患者的各种技能,如正确决策和解决问题,处理好人际关系,正确应对应激和不良情绪,和一些生活技能训练等。
(2)家庭干预:要素是心理教育、行为问题的解决方法、家庭支持及危机处理措施等的有机结合。
3.社区服务
精神分裂症患者最终都需要生活在社区,因此如何在社区中管理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何在社区中为他们提供方便、合理和高效的服务一直为世界各国所重视。
4.中医药治疗
单纯型精神分裂障碍属于中医“癫狂”中“癫症”、“呆病”范畴,中医认为“癫症”多由痰迷心窍所致,治疗多从化痰开窍入手,常用方剂有顺气导痰汤、四君子汤等,也有学者提出单纯型精神分裂症中医病机为瘀阻经脉致“脏腑气不接”,从活血化瘀论治,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辩证论治。针灸较常用的穴位有神门、百会、心俞、脾俞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