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丙胺类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中枢兴奋剂,其合成原料主要是
麻黄碱和去甲
伪麻黄碱。苯丙胺类药物具有较强的精神依赖性,其表现是服用后可体验到欣快感,自信心增强,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饥饿感和疲劳感减轻,警惕性增强,情绪焦虑等。一般分为传统型、减肥型、和致幻型三种,三类药品都会对人体的精神、脏器造成巨大的危害。
1.神经生物学因素,苯丙胺类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中枢兴奋剂,其合成原料主要是
麻黄碱和去甲
伪麻黄碱。苯丙胺类药物具有较强的精神依赖性。
2.心理因素,长期、大量滥用苯丙胺类药物后,停止使用数小时至数周可出现用药渴求、焦虑、抑郁、疲乏、失眠或睡眠增多、精神运动性迟滞、激越行为等症状。
3.社会因素。
1.依赖症状(成瘾综合征)
患者因反复使用苯丙胺类药物导致躯体和心理对苯丙胺类药物的强烈渴求与耐受,这种渴求导致的行为已大于其他重要活动,有强烈使用苯丙胺类药物的强烈欲望,对苯丙胺类药物使用的开始、结束或剂量的自控力下降,明知道苯丙胺类药物有害仍然使用,对苯丙胺类药物的耐受性增高,使用苯丙胺类药物时体验到快感。必须在使用苯丙胺类药物后才能消除停止服用苯丙胺类药物引起的
戒断反应。
2.戒断症状(戒断综合征)
苯丙胺类药物依赖的躯体戒断症状、体征通常不明显,长期、大量滥用苯丙胺类药物后,停止使用数小时至数周可出现用药渴求、焦虑、抑郁、疲乏、失眠或睡眠增多、精神运动性迟滞、激越行为等症状。
至少有下列3项精神症状:①
意识障碍;②注意不集中;③内感性不适;④幻觉或错觉;⑤妄想;⑥记忆减退;⑦判断力减退;⑧情绪改变,如坐立不安、焦虑、抑郁、易激惹、情感脆弱;⑨
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⑩不能忍受挫折或打击;睡眠障碍,如失眠;人格改变。
至少有下列2项躯体症状或体征:①寒颤、体温升高;②出汗、心率过速或过缓;③手颤加重;④流泪、流涕、打哈欠;⑤瞳孔放大或缩小;⑥全身疼痛;⑦恶心、呕吐、厌食,或食欲增加;⑧腹痛、腹泻;⑨粗大
震颤或抽搐。
3.急性中毒
大量滥用苯丙胺类药物可引起血压升高、脉搏加快或减慢、头痛、恶心、呕吐、出汗、口渴、发热、瞳孔扩大、睡眠障碍等,部分滥用者可出现咬牙、
共济失调。严重者出现心律失常、惊厥、循环衰竭、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昏迷甚至死亡。
4.慢性中毒
长期大量滥用苯丙胺类药物可出现体重下降、磨牙动作、口腔黏膜损伤和溃疡、较多躯体不适主诉、肌腱反射亢进、运动困难和步态不稳等,伴有注意力和记忆力等认知功能障碍。
5.精神障碍
可在长期滥用药物后逐渐出现,也可在一次滥用后发生,其症状表现与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相似,应注意鉴别。表现为错觉及幻觉、敏感多疑、偏执固执、被害妄想、自伤和伤人等,个别患者出现躁狂样表现。
1.一般体检及神经系统检查
一般检查包括观察意识、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等,了解有无严重感染、重度及严重躯体疾病和颅脑外伤等器质性疾病体征。重点应做神经系统的相关检查,留意有无脑部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2.精神检查
全面的精神检查,包括外表与行为、言谈和思维、情绪状态、感知觉、认知功能、自知力,动作行为等。
3.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
甲状腺激素等常规化验,脑电图、脑CT、脑MRI等辅助检查,了解有无躯体疾病及脑部器质性病变。
4.心理测评
人格测试如汪卫东教授研发的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等,症状自评量表等。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
诊断参照ICD-10苯丙胺类药物依赖诊断标准:
1.具有非医疗目的滥用苯丙胺类药物的强烈意愿。
2.对苯丙胺类药物滥用行为的开始、结束及剂量难以控制。
3.滥用苯丙胺类药物的目的是减轻或消除戒断症状。
4.减少或停止滥用苯丙胺类药物后出现戒断症状。
5.滥用苯丙胺类药物的过程中耐受性逐步增加。
6.不顾社会约束,选择滥用方式的(时间、地点、场合等)自控力下降。
7.由于滥用苯丙胺类药物逐步丧失原有的兴趣爱好,并影响到家庭、社会关系。
8.知道滥用苯丙胺类药物的危害仍坚持滥用。
9.减少或停止滥用苯丙胺类药物后出现戒断症状,重新滥用时剂量较前增加。
在以往12个月内发生或存在3项以上即可诊断为苯丙胺类药物依赖。
除参照以上诊断标准外,诊断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末次使用苯丙胺类药物48小时内的尿毒品检测结果;②病史、滥用药物史及有无与之相关的躯体并发症,如
病毒性肝炎、结核等,还应注意有无精神障碍、
人格障碍等心理社会功能的障碍;③患者的一般情况、
生命体征、意识状况,有无注射痕迹、有无相关的精神症状;④性病、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的检测结果等。
1.戒断症状
(1)抑郁、乏力、渴求等症状严重者可使用抗抑郁药物。
(2)若出现幻觉、妄想症状,建议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待幻觉、妄想症状消失后逐渐停止使用。
2.急性中毒
(1)将吸毒人员置于安静的环境,减少刺激。
(2)严密监测
生命体征,维持呼吸、循环稳定,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给氧。
(3)鼓励多饮水,如口服滥用药物时间不超过4小时可行洗胃、催吐。
(4)酸化尿液以加快苯丙胺类药物的排泄,予
氯化铵口服,每3~4小时重复1次,使尿液pH值控制在6.6以下。如果吸毒人员有
高热、出汗、
代谢性酸中毒,则不宜酸化尿液。
(5)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降低体温。
(6)若吸毒人员出现惊厥,则缓慢静脉注射地西泮或者氯硝西泮等苯二氮?类药物,必要时15分钟重复1次。静脉注射地西泮、氯硝西泮能导致
喉痉挛或
呼吸抑制,应做好气管插管准备。
(7)如出现严重高血压应警惕颅内出血,给予紧急处理,可使用
酚妥拉明静脉缓慢注射。
(8)兴奋激越、行为紊乱,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如
氟哌啶醇2.5~5mg肌内注射,亦可用苯二氮卓类如氯硝西泮2~3mg肌注或者地西泮5~10mg静脉缓慢注射。如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可使用抗胆碱类药物如苯海索口服,必要时可采取保护性约束。
(9)谵妄可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如
奥氮平、喹硫平等控制兴奋效果较好的药物。不能口服可采用氟哌啶醇肌注控制兴奋、激越、幻觉、妄想等症状,剂量不宜太大,2.5~5mg为宜,以免加重
意识障碍。
3.精神病性症状
应首先将吸毒人员置于安静的环境中,减少刺激、给予充分安慰,减轻因幻觉、妄想所导致的紧张不安和冲动攻击行为。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注意苯丙胺类药物依赖可能导致多巴胺受体敏感性的改变,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易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幻觉、妄想症状消失后应逐渐停止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若在急性中毒期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处理时还应参阅急性中毒治疗的相关内容。
4.情感症状
(1)抑郁症状:可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抗抑郁药物,如艾司西酞普兰、
舍曲林、帕罗西汀等。
(2)焦虑症状:建议使用苯二氮?类药物,如阿普唑仑、奥沙西泮、劳拉西泮等口服。
5.心理行为治疗
主要针对患者的心理依赖及其他心理行为问题,主要目的是预防复发和复吸。药物治疗同时配合心理行为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心理行为治疗应作为药物依赖治疗的重要环节。多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中医心理治疗(TIP技术)等。
6.预防复吸
主要措施是帮助吸毒人员找出复吸的危险因素,如渴求、戒断症状、某些条件刺激、不良的社会环境及人际关系等,使他们掌握应对不良环境及
心理应激的方法。结合药物、心理社会治疗,达到预防复吸的目的。
7.治疗的环境与场所
防复吸的应苯丙胺类药物依赖的吸毒人员与阿片类药物依赖的吸毒人员在行为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不宜将两类吸毒人员置于同一病房内治疗,以免相互影响。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