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介绍
胍乙啶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胍类降压药,具有降压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高血压。不用作第一线药,常在其他降压药治疗疗效不满意时采用或与其他药物合用。
制剂规格
胍乙啶通常制成为滴眼液和片剂。不同厂家的制剂因制作工艺不同,其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可能也不一样,具体如何选择请咨询医生。
单硫酸胍乙啶滴眼液:5%。
用途
胍乙啶用于治疗中、重度舒张压高的高血压。
也可局部用药治疗
开角型青光眼,滴眼液还可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眼睑退缩。
如何用药
胍乙啶为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病情开处方拿药,并遵医嘱用药,包括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等。不得擅自按照药物说明书自行用药。
片剂在口服时,应整片吞服。
门诊患者起始口服一次10~12.5毫克,每日一次,以后每5~7天递增10~12.5毫克,直到血压控制,维持量为25~50毫克,每日一次。
住院患者起始口服25~50毫克,每日一次,以后逐日或隔日递增25~50毫克,直至血压控制。
儿童高血压开始口服每天每公斤200微克,每1~3周加量200微克,直到满意疗效显现,每天1.5毫克/千克可能是需要的。
治疗
开角型青光眼 滴眼液中含有本品1%~3%和
肾上腺素0.2%~0.5%,不含肾上腺素的5%的胍乙啶滴眼液,可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的眼睑退缩。
用药须知
禁止用药
对本品或制剂中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
谨慎用药
哺乳期妇女如确需使用,应停止哺乳;
缺血性心脏病,需慎用本品;
肾功能不全患者,需慎用本品;
哮喘病史者慎用,需慎用本品;
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需慎用本品。
胍乙啶与一些药物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果你正在使用其他药物,使用胍乙啶前请务必告知医生,并咨询医生是否能用药,如何用药。
药物是有不良反应的。但也不要因害怕不良反应而拒绝用药。你可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或者咨询医生,了解胍乙啶的药物不良反应,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不良反应
胍乙啶不良反应主要包括:
偶见严重的腹泻、呕吐、恶心、排便增加;
口干;
心绞痛;
心动过缓;
液体潴留;
呼吸困难、哮喘、鼻塞;
晕厥、头晕、视物模糊、肌肉
震颤、
上睑下垂、精神消沉、胸部感觉异常、虚弱及疲乏;
尿失禁、夜尿症及射精抑制;
贫血、白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阴茎持续勃起或阳痿;
当本品用作滴眼液时,常发生结膜充血、瞳孔缩小、烧灼感、上睑下垂。表面点状角膜炎已有报道,尤其在长期使用浓缩溶液后。
其他不良反应请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用药注意
使用本品时,不要轻易减量、停药,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患者对本品的耐受性已有发生,可能因强化利尿治疗所起到的抵消作用。
本品最常合用利尿药,也合用其他降压药。
运动和发热可能增加本品的降压作用。因此,当患者发热时应减量。
服用本品的患者如接受择期手术有可能发生心血管虚脱,因此,手术前应停药。
当服用本品的患者必须进行紧急手术而尚未停用本品的患者,应在麻醉诱导之前先给予大剂量阿托品,以防止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发生。
应用本品滴眼液时,应定期检查结膜和角膜是否出现损伤。
一般在其他降压药无效时才使用本品。
糖尿病时本品增强降血糖药的作用。
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怎么办?
药物是有不良反应的。通常胍乙啶会出现严重的腹泻、心动过缓、哮喘等不良反应。如果反应轻微,可以坚持用药。如果不良反应较大,应立即停药,就医。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的轻重以决定是否继续用药,还是换用其他药物。
什么情况下需要立即就医?
呕吐、恶心;
心绞痛;
液体潴留;
呼吸困难。
胍乙啶应该如何保存?
胍乙啶药品应该在室内避光、干燥处密闭保存。
不要将该药物分享给与你有相同症状的人使用。
药物要远离儿童。
药物相互作用
有些药物可能与胍乙啶相互作用,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疫苗、维生素、草药等。这些药物与胍乙啶一起使用前请咨询医生。
使用本品的患者会增加对
肾上腺素、苯丙胺或其他拟交感神经药的敏感性,可引起明显的血压上升。
三环类抗抑郁药、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及有关的抗精神病药物可能拮抗本品的降压作用。
在开始使用本品之前,至少应停用MAOIs 14天。
口服避孕药也可能降低本品的降压作用。
合用洋地黄类可能导致过度的心动过缓。
噻嗪类利尿药、其他降压药或
左旋多巴可增强本品的降压作用。
与
乙醇、巴比妥类、安眠药同用,可加重体位性低血压。
与降糖药同用,可强化降血糖作用,剂量须调整。
与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同用,本品的降压作用减弱,由于前者可能抑制肾合成前列腺素,并使水钠潴留。
与其他降压药如
利血平、或阻滞剂同用使体位性低血压增加,一般不推荐与
米诺地尔同用。
合理用药
药物必须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处方药应该由医生开置,非处方药应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胍乙啶是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你的病情开处方使用。自行用药可能会增加你不合理使用药物风险:浪费药物资源,贻误病情,产生耐药,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胍乙啶需要遵照医生处方足量、足疗程应用。病情完全控制前你的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但不要轻易减量、停药,以免形成耐药、病情反复或者再次加重。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