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的初发时期
有视物模糊、屈光改变、单眼复视或多视、色觉改变等表现
可能与晶状体蛋白质变性、氧化损伤、晶状体上皮凋亡有关
药物治疗不能有效阻止或逆转白内障,必要时可通过手术摘除
定义
早期白内障是指白内障的初发时期,晶状体出现轻度混浊,透明性轻度下降。
白内障是指眼部晶状体透明性或颜色的改变。
分类
按晶状体混浊部位分类
皮质性白内障
晶状体混浊从周边部皮质开始出现,逐渐向中心部扩展。
核性白内障
晶状体混浊从中心部位即胚胎核开始出现,逐渐向外扩展。
后囊下白内障
晶状体混浊出现在后囊膜下。
混合型白内障
晶状体混浊同时存在皮质、晶状体核或后囊下。
按病因分类
先天性白内障
出生后即存在或出现后才逐渐形成的先天遗传或发育障碍的白内障。
老年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随着年龄的增加,晶状体逐渐老化而出现的白内障。
并发性白内障
由全身或眼局部病变引起的白内障。
代谢性白内障
由全身内分泌障碍性疾病(如糖尿病)引起的白内障。
药物及中毒性白内障
由于长期使用或接触对晶状体有毒性的药物或化学物质(如糖皮质激素、三硝基
甲苯)而引起的白内障。
外伤性白内障
由于眼部受到机械性外伤、化学伤、电击伤等外伤而引起的白内障。
辐射性白内障
由于受到电离辐射(如X线、γ射线)或红外线等辐射而引起的白内障。
后发性白内障
白内障通过手术摘除后,或
外伤性白内障部分吸收后,残留的皮质或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而形成的白内障。
发病情况
老年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白内障类型,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80岁以上老年人,白内障患病率为100%。
糖尿病是白内障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发生白内障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5倍。
致病原因
晶状体蛋白质变性
晶状体蛋白是维持晶状体透明的重要蛋白,分为水溶性和非水溶性,任何因素引起晶状体非水溶性蛋白质增加,可溶性蛋白质减少,非均匀介质增多,会使晶状体透光性、折射能力受到影响,进而导致白内障的形成。
氧化损伤
自由基对晶状体造成氧化损伤,包括对晶状体细胞内的生物膜损伤、对晶状体蛋白质的损伤以及对DNA的损伤。
晶状体上皮凋亡
晶状体上皮凋亡是除
先天性白内障以外各种白内障形成的细胞学基础。
高危因素
存在以下一项或多项危险因素者,患白内障的风险较高:
高龄、肥胖、吸烟、过量饮酒。
糖尿病、高血压。
长期暴露于阳光下。
有眼部外伤或手术史。
有眼部炎症性疾病病史。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
主要症状
视力下降
视物模糊,眼前有朦胧感。晶状体轻度混浊出现在周边部,则对视力影响较小或无影响;而混浊位于晶状体中央部,则可能引起视力下降。
对比敏感度下降
人眼在不同背景亮度、不同黑白对比度下,对物体边界分辨能力下降。
屈光改变
由于核性白内障早期,晶状体核偏折光线能力增强,患者会产生核性近视,从而使原有的
老视(老花眼)症状减轻。
若晶状体内部混浊程度不一,也可产生晶状体性散光。
单眼复视或多视
晶状体内出现混浊或水隙,使晶状体各部分偏折光线的能力不同,因而可能出现一眼注视时将一个物体看成两个或多个。
眩光
视野范围内存在灯光或太阳光时会感到不适,出现视物模糊。
色觉改变
混浊的晶状体对光谱中位于蓝光端的光线吸收增强,使患者对这部分光线的色觉敏感度下降。
就医科室
眼科
如果出现视力下降、眩光、单眼
复视、色觉改变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到眼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建议不要自行驾驶交通工具至医院就诊,建议由家属接送、陪同就诊。
就医时不要佩戴隐形眼镜,眼部不要化妆。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视力下降?如有,持续多久了?
是否有眩光、色觉改变、单眼复视等表现?
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加重或缓解?
病史清单
是否需长期在户外工作?
是否有吸烟?
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病史?
是否有眼部疾病史?
是否长期服用某些药物?
是否有眼部外伤或手术史?
是否接触过放射性物质?
是否已接受过相关检查或治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眼科检查:视力检查、眼压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
影像检查:眼部B超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
诊断依据
病史
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病史。
有眼部外伤史。
有眼部手术史。
有特殊用药史。
有眼部疾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视力下降。
对比敏感度下降。
眩光。
色觉改变。
体征
眼部检查
视力检查
通过视力表进行检查。
检查时需听从医生的指示,遮盖其中一眼,从上往下指出视力表上字符的方向,患者能看清楚的最小字符的那一行对应的视力,即为患者的视力。
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
裂隙灯检查
运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眼睑、角膜、虹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等情况。
检查时听从医生的指示,向前平视或向不同方向转动眼球。
可能会观察到晶状体混浊。
眼压测量
通过眼压计检查眼压是否有异常。
测量时仪器会有气流喷出到眼睛上,不会对眼睛造成伤害,患者无需紧张,听从医生指示,不随意眨眼或闭眼。
早期白内障很少出现眼压的升高。
眼底检查
观察眼底情况。
可以在散大瞳孔后用眼底镜进行检查。
通过眼底检查,排除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引起视力下降的可能。
影像检查
眼部B超检查
用于观察眼球壁和眼内结构是否异常,判断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和性质等。
B超检查可见晶状体混浊。
鉴别诊断
开角型青光眼
相似点:两者均可出现视力下降的症状,没有明显眼红、眼痛的症状。
不同点:早期白内障可出现晶状体轻度混浊改变;
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会出现眼压升高,视盘凹陷扩大和加深,
视野缺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相似点:两者均可出现视力下降的症状,均多发生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辅助营养类药物
醌型学说相关药物
吡诺克辛可阻止醌型物质对晶状体蛋白巯基的氧化损伤作用,可用于治疗早期白内障。
抗氧化损伤药物
谷胱甘肽滴眼液具有抗氧化效果,可用于早期白内障患者。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卞达赖氨酸滴眼液可以抑制晶状体的醛糖还原酶,延缓
晶状体混浊的作用。
中医中药
光学矫正
早期白内障可能引起屈光改变,可通过配戴框架眼镜、隐形眼镜来改善视力。
手术治疗
早期白内障对视力的影响相对较小、晶状体混浊程度较轻,一般不会首先选择手术治疗。
当视力出现明显下降,开始影响生活质量或干扰正常的日常活动,如影响阅读或夜间驾驶时,则可以与医生沟通并进行详细检查,判断是否需要行白内障手术。常见手术方式如下。
白内障囊内摘除术
通过手术将混浊的晶状体完整摘除,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但由于手术需要做大切口,玻璃体脱出、角膜内皮损伤、
黄斑囊样水肿等发生率相对较高,目前临床上已极少开展。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通过手术将混浊的晶状体核和皮质摘出,保留晶状体后囊,对眼内结构的干扰和破坏减少,玻璃体脱出的发生率较低,是目前基层医院开展的主要白内障手术方式。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应用超声能量将混浊的晶状体核和皮质乳化后吸除,保留晶状体后囊,手术切口仅3mm甚至更小,切口无需缝合,对组织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是目前主流的白内障手术方式。
治愈情况
目前药物治疗尚不能有效阻止或逆转
晶状体混浊,手术是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手段,通过手术可以将白内障完全去除。
危害性
早期白内障通常不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对视力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当晶状体混浊逐渐加重,视力逐渐下降,影响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戒烟限酒。
低盐低脂饮食,糖尿病患者还应注意低糖饮食。
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阳光下。
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合理用眼。
进行适当的锻炼,增强体质。
病情监测
平时可多注意是否出现视力下降、眩光,注意用一侧眼睛看东西时是否会将一个物体看成两个,以及视力下降是否有逐渐加重。
随诊复查
定期到医院随诊复查。
若出现视物模糊加重的情况,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或肥胖症等疾病的人群,
晶状体混浊程度会加重得更快,需要定期复查。
预防
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可以帮助发现早期白内障。
戒烟和减少饮酒。
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如果患有糖尿病或其他会增加白内障风险的疾病,请遵循医生建议的治疗计划。
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的水果和蔬菜的摄入,如番茄、菠菜、橙子、胡萝卜等。
外出时可戴太阳镜或太阳帽,减少紫外线直接照射。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