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只眼睛间歇性或持续性向外偏斜的状态
常有眼球偏斜、集合功能不足、视功能不良、复视、畏光等表现
与眼眶解剖、机械因素和神经因素有关
通过配戴矫正镜和手术治疗改善症状
定义
外斜视是指任何一只眼睛间歇性或持续性向外偏斜的状态。
斜视是指所有的双眼眼位不正。最常见的类型是
内斜视和外斜视。
通常用三棱镜度(PD)作为测量斜视度的单位,通过三棱镜观察1米处的物体,物象向三棱镜顶端偏移1厘米为1PD(1Δ)。
分型或分类
根据外斜视的病因与临床表现可分为4种类型。
先天性外斜视
常在1岁内发病,通常斜视度数大且恒定,可同时伴有眼部或全身疾病如脑瘫、
发育迟缓、癫痫等,临床相对少见。
共同性外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
最常见的外斜视类型,通常在1~7岁之间发病。
外隐斜和外显斜交替出现,精神不集中或遮盖1只眼时可诱发显性外斜视。
根据视远、视近时斜视度的不同,临床可分为4种类型。
基本型:视远与视近的斜视度数相近。
分开过强型: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15Δ)。遮盖1只眼30~60分钟后, 视远斜视度数仍大于视近。
集合不足型:视近斜视度数大于视远(≥15Δ)。
类似分开过强型:视远斜视度明显大于视近,但单眼遮盖30~60分钟或双眼配戴+3D球镜后,视近斜视度数增大,与视远相近或更大。
恒定性外斜视
在任何情况下,患者的一只眼睛总处于向外偏斜的状态。
继发性外斜视
连续性外斜视
内斜视矫正手术后以及内斜视随年龄增大自发转变为外斜视。
知觉性外斜视
由于其他疾病导致单眼视力下降,融合功能受损发生的外斜视。
非共同性外斜视
麻痹性外斜视
限制性外斜视
外直肌运动受限导致的外斜视。
发病情况
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儿童外斜视患病率约为0.16%~1.8%,其中亚洲儿童外斜视患病率为0.16%~1.6%,白色人种儿童外斜视患病率为0.5%~1.8%。
致病原因
不同类型的外斜视病因各不相同,确切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先天性外斜视
通常与颅面部畸形、眼白化病或脑瘫有关。
共同性外斜视
可能与机械或神经因素有关。
机械因素:眼眶的方向、大小、形状、瞳距、眼眶组织的形态和机械性能等。
神经因素:集合和分开功能之间的平衡失调。
继发性外斜视
内斜视矫正手术后以及内斜视随年龄增大自发转变为外斜视。
非共同性外斜视
各种原因导致的动眼神经麻痹。
成人动眼神经麻痹的原因包括
颅内动脉瘤、糖尿病、神经炎、外伤、感染、肿瘤。
引起外直肌运动受限的疾病。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
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
高危因素
具有下列一项或多项危险因素者,为外斜视的高危人群。
围产期疾病、产前不良环境(如母亲滥用药品和吸烟)、早产。
脑瘫等全身性疾病。
主要症状
眼位偏斜
任何一只眼睛持续性或间歇性向外偏斜一定角度。
复视
双眼视物重影,遮盖一眼后重影情况消失。
畏光
在户外强光下常常闭合一眼。
视疲劳
长时间阅读和书写等近距离工作会感觉视物模糊、重影和串行,还有头痛、眼眶周围酸痛和眼球后疼痛感。
双眼视功能不良
视物模糊,缺少立体感,双眼不能同时向内转。
眼球运动受限
动眼神经麻痹性外斜视受累眼
上睑下垂,内转明显受限,内上、外上、外下运动均有不同程度的限制。
代偿性头位
患者常用代偿头位来促进融合,避免
复视。表现为视物时歪头、转头、抬头。
并发症
弱视
通常为单眼弱视,发生在儿童期的单眼性外斜视,双眼交替性外斜视通常不形成弱视。
由于斜视后双眼不能同时对同一物体聚焦,大脑会自动抑制斜视眼获得的模糊图像,导致斜视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
A-V综合征
眼球在向上和向下注视时,水平斜视度发生明显变化,“A”和“V”这两个字母的开口方向表示分开强或集合弱,字母的尖端表示集合强或分开弱。
A征代表向上方25°与向下方25°注视的水平斜视度相差至少应为10Δ,V征至少相差15Δ。
单眼注视倾向
长期的眼位向外偏斜可导致融合功能障碍,通过闭眼可消除复视的影响,最终造成单眼注视倾向。
就医科室
眼科
出现斜视、
复视、畏光、视疲劳、视物模糊等眼部不适时,建议尽快到眼科就诊。
急诊
眼眶壁严重骨折、视力骤降或突然失明时,建议及时到急诊科就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神经外科
脑损伤、脑肿瘤等引起的斜视的患儿建议到神经外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不要戴隐形眼镜,眼部不要化妆。
建议家人陪同就医,避免自行驾车或骑行前往医院。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任何一只眼睛持续性或间歇性向外偏斜?如有,持续多久了?
是否有视物重影?
是否在户外强光下常常闭合一眼?
是否在长时间近距离工作时会有疲劳不适感?
是否有视物模糊,缺少立体感,双眼不能同时向内转?
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加重或缓解?
病史清单
母亲在孕期是否吸烟?
是否出生时为早产儿?
是否有头部、眼部创伤或手术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视力检查
屈光度检查
眼位检查
斜视度检查
裂隙灯及检眼镜检查
头面部CT或MRI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局部用药:阿托品和托吡卡胺等睫状肌麻痹剂
诊断依据
病史
有眼眶或颅内的畸形、外伤、感染、肿瘤病史。
如糖尿病、
重症肌无力、脑血管疾病、脑瘫等全身性疾病。
有产前不良环境史(如母亲滥用药品和吸烟)、早产史。
临床表现
屈光不正、视物重影、视物模糊、缺少立体感、双眼不能同时向内转。
畏光,在户外强光下常常闭合一眼。
视疲劳、头痛、眼眶周围酸痛和眼球后疼痛感。
头位偏斜。
临床检查
视力检查
视力检查是外斜视患者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视功能检查,检查结果准确与否会直接影响患者的诊疗和预后。
检查时遮盖其中一只眼睛,由上至下指出视力表的字符,受检者能正确看清的那一行的标志数字为受检者视力。
屈光检查
主观验光:包括综合验光仪验光和插片验光,外斜视患者多为儿童,不适合进行综合验光仪验光,可以在自动电脑验光仪验光基础上进行主观插片验光。
客观验光:睫状肌麻痹后视网膜检影验光是儿童必要的屈光检查方法,可以使用睫状肌麻痹后进行精确的屈光度数的测定。
眼位检查
可以判断是否有斜视以及斜视的性质。
包括遮盖-去遮盖法和交替遮盖法。
替遮盖法可鉴别正位眼与包括显斜视和隐斜视在内的全部斜视。
眼外肌检查
眼球转动检查:可让患者的眼睛向前、上、下、左、右、左上、右上、右下、左下九个方位转动,检查眼球有无转动异常。
斜视度测量:常用方法包括角膜映光法、三棱镜加角膜映光法、三棱镜加遮盖试验和同视机法。
融合功能检查
融合功能检查可以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融合功能变差预示着病情进展,对选择手术时机具有重要意义。融合功能较好的
间歇性外斜视幼儿可以随访观察。
包括Worth四点灯试验、同视机等检查方法,检查远近立体视功能也可间接评估融合控制情况。
影像学检查
CT眼部:能够显示眼球和眼眶病变的大小、位置和内部结构,是诊断
眼眶骨折和眶(球)内异物的最佳检查方法。
MRI检查:可清楚显示眼内和眶内软组织结构及病变,尤其适合于小儿患者或拟作多次随诊检查者。
分期
根据外斜视发生、发展的规律,通常将外斜视的发病过程分为四期。
Ⅰ期
Ⅱ期
视远出现间歇性外斜视,视近时正位或外隐斜视。患者多在精神不集中疲劳、视远时出现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多有
复视,在阳光下喜闭一眼以避免复视。
Ⅲ期
视远恒定性外斜视,视近时出现外隐斜视或间歇性外斜视。此时应尽早处理以维持患者视近的正常双眼视功能、恢复视远的双眼视功能。
Ⅳ期
视近或视远均出现外斜视。此期应尽快手术处理,以挽救患者的双眼视功能。
鉴别诊断
斜颈
相似点:两者均可出现视物时面部向一侧偏移的表现。
不同点:
斜颈主要由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或颈椎骨质发育畸形引起,眼部正常。
儿童假性斜视
相似点:外观上看,两者均可出现注视时眼睛向一个方向偏斜的症状。
不同点:儿童假性斜视并非真正的斜视。遮盖/去遮盖试验未见眼位移动。假性内斜患儿鼻根部常较宽,有明显的
内眦赘皮或瞳孔间距小。假性外斜患儿常瞳距过宽。无需治疗。
治疗目的:改善双眼视功能,避免外斜视进展及出现弱视。
治疗原则:外斜视的治疗因人而异,要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定期随访。
非手术疗法
矫正屈光不正
可以通过配戴眼镜等方式进行矫正,在矫正
屈光不正的同时有利于外斜视的辅助治疗。
近视眼建议完全矫正。轻、中度远视眼矫正后可能会减少调节性集合,加重外斜视。严重的散光、
屈光参差,均应矫正。
三棱镜治疗
间歇性外斜视伴有集合不足时,可以在集合训练时使用基底向外的三棱镜,改善外斜视患者的融合控制能力。
对训练无效的有症状的集合不足外斜视,可使用基底向内的三棱镜,以提高阅读的舒适性。
遮盖治疗
主要是遮盖优势眼,防治单眼抑制及弱视,或者交替遮盖,以改善融合控制情况和(或)减小斜视度数。
部分遮盖疗法的有效年龄段为3~10岁,不推荐1~3岁儿童使用遮盖疗法。
A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
不推荐应用肉毒杆菌毒素治疗婴儿型外斜视。
可作为外斜视矫正手术的补充方法。
在儿童中应用仍需慎重和仔细操作。
集合训练
适合于集合不足型外斜视和视近时(阅读时)出现视疲劳症状的儿童和成人,可以改善集合不足外斜视的融合控制情况。
最简单的方法为笔尖训练,即将一铅笔置于眼中线稍偏下方一点,距眼约一臂距离远处。两眼同时注视此目标,然后将其慢慢由远移近,直至看成双影再退回远处。如此反复训练,每日2~3次,每次5~15分钟。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
外斜视是否手术取决于融合功能是否良好、患者年龄、斜视角大小、斜视出现的频率。
恒定性外斜视、眼位偏斜频繁、眼位偏斜度数大或症状无法通过非手术方法缓解可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手术方式主要取决于外斜视的类型。
间歇性外斜视最常见的手术方式是双眼外直肌后退术和单眼外直肌后退⁃内直肌截除术。
其他治疗
对于其他病因导致的外斜视,如眼眶或颅内的畸形、外伤、感染、
肿瘤等,还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治愈情况
本病不能自愈,非手术治疗能控制或延缓斜视进展,后期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早期发现,不伴有弱视或其他病因者,手术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危害性
外斜视患者,若发现或治疗不及时,可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形成。
斜视角大时可严重影响外观,破坏双眼视功能,甚至可以致盲。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戒烟戒酒,保证充足的睡眠。
避免过度用眼,注意劳逸结合。
避免眼部受伤,避免强光入眼。
保持规律、适度的体育锻炼,避免剧烈运动,如举重、仰卧起坐等。
饮食上要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适量补充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
心理支持
外斜视患者可能有原发病病史或自幼发病,一般病程较长,双眼视功能下降和社会交往受损,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悲观心理。
家属应当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病情监测
患者平时应注意有无斜视、
复视、畏光、视疲劳、视物模糊等眼部不适。
监测治疗后视功能是否有变化。
随诊复查
外斜视儿童即使在初始治疗时获得良好眼位,也仍然处于发生弱视、丧失双眼视功能和斜视复发的高度危险中,必须定期随访。
随访的内容包括视力、眼位和屈光状态。
随访时间取决于斜视的类型、眼位和是否合并弱视。
单眼弱视,建议每3个月随访1次。
重度弱视建议每月随访。
若融合控制情况良好且无弱视,可以每6~12个月随访1次。
如果斜视度增加、出现斜视的频率增加、外斜持续时间延长或开始出现闭一只眼的情况,应尽快就诊。
预防
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儿童应在2周岁内进行眼部检查,并定期接受斜视的筛查。
儿童要避免过早或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
应注意对眼部的保护,避免眼部受伤。
如果有眼部外伤、严重的眼部或脑部疾病、
屈光参差或屈光不正、其他全身性疾病,需进行积极的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