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斜视

更多功能

外斜视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任何一只眼睛间歇性或持续性向外偏斜的状态
常有眼球偏斜、集合功能不足、视功能不良、复视、畏光等表现
与眼眶解剖、机械因素和神经因素有关
通过配戴矫正镜和手术治疗改善症状
定义
外斜视是指任何一只眼睛间歇性或持续性向外偏斜的状态。
斜视是指所有的双眼眼位不正。最常见的类型是内斜视和外斜视。
通常用三棱镜度(PD)作为测量斜视度的单位,通过三棱镜观察1米处的物体,物象向三棱镜顶端偏移1厘米为1PD(1Δ)。
分型或分类
根据外斜视的病因与临床表现可分为4种类型。
先天性外斜视
常在1岁内发病,通常斜视度数大且恒定,可同时伴有眼部或全身疾病如脑瘫、发育迟缓、癫痫等,临床相对少见。
共同性外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
最常见的外斜视类型,通常在1~7岁之间发病。
外隐斜和外显斜交替出现,精神不集中或遮盖1只眼时可诱发显性外斜视。
根据视远、视近时斜视度的不同,临床可分为4种类型。
基本型:视远与视近的斜视度数相近。
分开过强型: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15Δ)。遮盖1只眼30~60分钟后, 视远斜视度数仍大于视近。
集合不足型:视近斜视度数大于视远(≥15Δ)。
类似分开过强型:视远斜视度明显大于视近,但单眼遮盖30~60分钟或双眼配戴+3D球镜后,视近斜视度数增大,与视远相近或更大。
恒定性外斜视
在任何情况下,患者的一只眼睛总处于向外偏斜的状态。
继发性外斜视
连续性外斜视
内斜视矫正手术后以及内斜视随年龄增大自发转变为外斜视。
知觉性外斜视
由于其他疾病导致单眼视力下降,融合功能受损发生的外斜视。
非共同性外斜视
麻痹性外斜视
动眼神经麻痹导致的外斜视。
限制性外斜视
外直肌运动受限导致的外斜视。
发病情况
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儿童外斜视患病率约为0.16%~1.8%,其中亚洲儿童外斜视患病率为0.16%~1.6%,白色人种儿童外斜视患病率为0.5%~1.8%。
多发生于有家族遗传病史以及屈光不正的患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