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视网膜血管组织、神经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等发生的病变
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视物遮挡感、眼前黑影飘动等表现
与遗传因素、动脉硬化、血流动力学改变、炎症、外伤等有关
可采取药物、激光、手术等方式治疗
定义
视网膜病变是眼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眼视网膜血管组织、神经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等发生的病变。包括视网膜血管疾病、黄斑疾病、
视网膜脱离、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和视网膜肿瘤等。
视网膜是眼球壁的内层组织,是重要的感光和传导光的组织,由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组成。
分类
按视网膜病变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视网膜血管疾病
黄斑疾病
视网膜脱离
发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等。
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
这类疾病具有遗传性,存在遗传物质异常,为视网膜慢性、进行性、变性病变,如
视网膜色素变性、
Stargardt病等。
视网膜肿瘤
发病情况
视网膜血管疾病
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发病率约为1/5000,多发生于老年人,多为单眼发病。
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达44%~51.3%。
黄斑疾病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多于女性。
全球约有3000万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4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6%~17%,已跃居我国第三大致盲原因。
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病率为6.3/100000~17.9/100000。
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
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较罕见。视网膜色素变性在世界范围内患病率为1/7000~1/3000,在我国约为1/3784。
视网膜肿瘤
视网膜发生的肿瘤较少。视网膜血管瘤是较多见的良性肿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占小儿恶性肿瘤第二位。发病率约为1/28000~1/15000。
致病原因
视网膜病变的类型不同,致病原因不尽相同。与遗传因素、动脉硬化、血流动力学改变、炎症、外伤等有关。
视网膜血管疾病
病因主要包括血管栓塞、
血管痉挛、血管壁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有关。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确切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视网膜慢性光损伤:可能与光氧化应激有关。
免疫和炎症因素。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前或视网膜下机化条带对视网膜牵拉。
高血压、血液病等全身性疾病。
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
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如
视网膜色素变性,父母一方或双方携带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则子女可能受致病基因影响而患上该病。
高危因素
不同视网膜病变类型的高危因素不同。
视网膜血管疾病
高龄。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血管病。
患有贫血、白血病等全身血液病。
肥胖。
吸烟。
黄斑疾病
高龄。
吸烟。
高脂饮食。
户外工作长期受到阳光照射。
昼夜节律紊乱。
视网膜脱离
高度近视。
发生眼外伤。
眼内手术史。
视网膜病变的原因
视网膜病变包括视网膜血管病、黄斑疾病、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等,引起视网膜病变的原因各有不同。
1.视网膜血管病:视网膜动脉阻塞原因有动脉粥样硬化、视网膜中央动脉痉挛、视网膜中央动脉周围炎、凝血病如口服避孕药等;栓子栓塞如心源性栓子等;视网膜静脉阻塞原因有血管壁改变如高血压等;血液流变学改变如糖尿病等;血液动力学改变如心功能不全等。
2.黄斑疾病:多数黄斑疾病病因尚未明确,可与遗传、代谢或营养因素有关,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囊样水肿可继发于视网膜血管病等。
3.视网膜脱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原因有视网膜裂孔形成、玻璃体牵拉与液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继发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继发于葡萄膜炎等。
4. 视网膜色素变性:常是遗传疾病。
5.视网膜母细胞瘤:属于遗传疾病,多发生于婴幼儿。
出现视网膜病变,需要及时就诊,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主要症状
不同类型的视网膜病变,症状可能会有差异。一般会出现视力下降、
视物变形、视物遮挡、
眼前黑影飘动、中心暗点、色觉改变等表现。
视网膜血管疾病
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感觉眼前有朦胧感。
视物变形:看到直线变得扭曲,物体的大小、形状等发生改变。
眼前黑影:眼前出现黑色阴影,固定不动或来回飘动。
视物遮挡感:眼前有一层东西遮挡,看不见周边的事物。
黄斑疾病
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感觉眼前有朦胧感。
视物变形:看到直线变得扭曲,物体的大小、形状等发生改变。
视物变暗:看到眼前的环境或物体昏暗不清。
中心暗点:眼前视野的中心出现暗影。
视网膜脱离
闪光感:眼前出现亮点或光斑,类似闪电出现一样。
飞蚊症:眼前突然出现黑影飘动,黑影的形态不一,可以呈条状、片状、斑点状等。
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感觉眼前有朦胧感。
视物遮挡感:眼前有一层东西遮挡,看不见周边的事物。
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
夜盲:在暗处明显感觉视物模糊。
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感觉眼前有朦胧感。
就医科室
眼科
出现视力下降、
视物变形、视物遮挡、
眼前黑影飘动、中心暗点、色觉改变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到眼科就诊。
内分泌科
出现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伴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到内分泌科就诊。
肿瘤科
当眼科就诊后怀疑恶性肿瘤性疾病时,建议及时到肿瘤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自行用药。
建议不要自行驾驶交通工具至医院就诊,建议由家属接送、陪同就诊。
就医时不要佩戴隐形眼镜,眼部不要化妆。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如有,持续多久了?
是否有视物变暗、眼前黑影飘动、视物遮挡感、色觉改变等表现?
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加重或缓解?
病史清单
是否有视网膜眼病的家族遗传病史?
是否长期暴露于户外环境中?
是否有吸烟?
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是否有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病病史?
是否长期服用某种药物?
是否患有高度近视?
是否有眼部外伤史?
是否接触过致癌的化学物质?
是否患有肿瘤性疾病?
是否已接受过相关检查或治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眼科检查:视力检查、眼压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凝血功能
影像检查:眼部B超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照片、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视觉电生理检查、眼眶CT和MRI、颈动脉彩超
其他检查:基因检测
诊断依据
病史
有遗传性眼病的家族遗传病史。
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病史。
有眼部外伤史。
有眼部手术史。
有高度近视病史。
有特殊用药史。
临床表现
视网膜血管疾病
黄斑疾病
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视物变暗、中心暗点。
视网膜脱离
视力下降、闪光感、眼前黑影飘动、视物遮挡感。
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
眼部检查
视力检查
通过视力表检查视力有无下降。
检查时需听从医生的指示,遮盖其中一只眼睛,从上往下指出视力表字符的方向,患者能够看清楚的最小字符那一行所对应的视力即为患者的视力。
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
裂隙灯检查
通过裂隙灯观察眼睑、角膜、虹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等情况。
检查时需听从医生的指示,向前平视或向不同方向转动眼球。
眼压测量
运用眼压计检查眼压是否有异常。
测量时眼压计会有轻微气流喷到眼睛上,不会对眼睛有损伤,患者无需紧张,听从医生指示,不要眨眼或闭眼。
视网膜病变很少出现眼压的升高。
眼底检查
观察玻璃体、视网膜等眼底情况。
通过眼底镜、眼底照相等方式进行检查,检查时听从医生指示,向前平视或向不同方向转动眼球。
视网膜病变患者可能会出现
视网膜水肿、出血、隆起等眼底改变。
影像检查
眼部B超检查
用于观察眼球壁和眼内结构是否异常,判断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和性质等。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
OCT检查可对视网膜的不同层次进行扫描成像,分辨率高。
可显示视网膜病变部位、大小,用于鉴别病变的性质。
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用于观察视网膜血管及血液循环情况,以检查视网膜的状态。
检查需要使用造影剂,有出现过敏性休克等风险。因此检查前先确认有无过敏史、全身病史,常规做过敏试验,确认无过敏反应再注射造影剂。
视觉电生理检查
记录视觉系统的生物电活动,以评估视觉功能。
包括视网膜电图、视觉诱发电位、眼电图等。
眼底照片
用于观察眼底视神经和视网膜有无出血、水肿、裂孔、隆起,判断病变部位,大小、形态等
其他检查
基因检测
遗传性眼病可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致病基因。
鉴别诊断
视网膜静脉阻塞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鉴别
相似点:两者均可出现视力下降、中心暗点、眼前黑影等症状,均可出现
视网膜出血、渗出、
黄斑水肿等眼底改变。
不同点:
视网膜静脉阻塞多累及单眼,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多见视网膜火焰状出血,常伴高血压或高血脂。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般累及双眼,出血散在,呈点状、片状,可伴有黄斑色渗出,严重者玻璃体大量出血,新生血管伴
视网膜脱离,患者血糖水平高。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相似点:两者均可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暗、视物变形的症状,眼底改变均位于视网膜黄斑区。
不同点: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多发于青壮年,易复发,起病急,眼底改变表现为黄斑部圆形或类圆形视网膜脱离隆起,无玻璃体疣,部分可自愈。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多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眼底改变可表现为玻璃膜疣、出血、渗出,严重者可致盲。
治疗目的:恢复视网膜正常结构,最大程度保留视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原则:可采取药物、激光、手术等方式治疗。
一般治疗
对于患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首先应积极治疗和控制全身性疾病,如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高血压或糖尿病,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黄斑水肿
视网膜静脉阻塞或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的
黄斑水肿除了可给予抗VEGF进行治疗,还可以通过玻璃体腔注射长效糖皮质激素(如
曲安奈德和
地塞米松缓释剂)进行治疗。
激光治疗
视网膜静脉阻塞
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可采取视网膜激光光凝以抑制新生血管形成,避免新生血管形成造成渗出、出血。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通过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以破坏缺血区视网膜,减少需氧量,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同时也可以使已形成的新生血管退化,阻止疾病的恶化。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可通过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光动力疗法进行治疗,以封闭黄斑区视网膜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减轻视网膜下出血、渗出。
视网膜裂孔
手术治疗
糖尿病性视网膜脱离
当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
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情况时,则可通过玻璃体切除术进行治疗,以清除玻璃体积血和纤维增殖膜,恢复视网膜正常结构。
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应尽早实施视网膜复位术。手术方式包括
巩膜外加压术、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术等。
视网膜病变吃什么药
视网膜病变吃什么药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需要使用药物治疗的视网膜病变,常见的有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
1.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该类疾病与精神压力有一定关系,临床表现主要有视力下降,视物时可能会出现变形、变小、变远、变暗等,具有复发性,可以采用卵磷脂络合碘片、复方血栓通胶囊等药物治疗。
2.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首先需要把血糖、血脂、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以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可以应用羟苯磺酸钙、甲钴胺等药物治疗。
3.视网膜静脉阻塞:大多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原因是血液外渗引起的眼底出血,在治疗时多以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主,如丹红、复方血栓通胶囊等,必要时需使用抗炎、抗血管内皮生长的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以上药物均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建议视网膜病变患者及时到医院做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采取针对性治疗,不可自行盲目用药。
中浆性视网膜病变如何治疗
中浆性视网膜病变一般是指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可遵医嘱通过激光光凝、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不适,促进病情恢复。
1.激光光凝: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可通过激光光凝的治疗,以使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逐渐消退。
2.药物治疗:除了激光光凝治疗外,患者还可以遵医嘱选择维生素C、维生素E、安络血等药物治疗,可以减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于缓解病情有帮助。
患者发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可能和精神紧张、睡眠不佳等有关系,患者需要放松心情,调整作息时间。
建议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及时就诊,评估病情,遵医嘱进行治疗。
治愈情况
预后情况与患者的年龄、全身基础情况,以及病变的类型、位置、大小等有关。少数视网膜疾病可以治愈,但大多数视网膜病变难以治愈,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受损。
视网膜血管疾病
若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部位在分支静脉,阻塞程度较轻,没有引起视网膜局部缺血,及时配合治疗,预后较好。若阻塞位于中央静脉,或阻塞的程度比较严重,出现局部缺血的情况,则预后较差。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经过血糖控制,必要时接受视网膜激光光凝、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等治疗,可得到控制。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晚期会造成视力严重受损,如不及时处理,甚至可能导致失明。
黄斑疾病
视网膜脱离
未出现黄斑区视网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及时通过手术进行视网膜复位,可恢复较好视力。已出现黄斑区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术后视力往往不容易恢复。
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
目前无有效治愈的方法,患者视力下降会逐渐加重,最终可能导致失明。
危害性
大部分视网膜病变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受损,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失明,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戒烟。
低盐低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适当补充营养物质。
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阳光下。
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合理用眼。
多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心理支持
视网膜病变患者往往视力明显受损,对日常生活、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容易会产生抑郁、焦虑心理,家属应当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了解视网膜病变,缓解其负面情绪,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
病情监测
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情况,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
患者平时可注意是否有视力下降、
视物变形、视物变暗,注意眼前是否有黑影飘动,是否眼前有遮挡感,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随诊复查
定期到医院复查,以观察病变恢复情况或是否有进展。
复查时一般会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OCT等检查。
预防
戒烟。
定期体检,积极治疗和控制全身性疾病。
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阳光下,外出可戴太阳镜或遮阳帽。
保持规律作息,合理用眼,避免熬夜。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