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介绍
制剂规格
腹膜透析液为复方制剂,含有多种成分,各成分配比根据临床不同情况而有所区别,具体如何选择请咨询医生。
用途
用于因非透析治疗无效而需要连续不卧床性
腹膜透析与连续周期性治疗的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如何用药
腹膜透析液为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病情开处方拿药,并遵医嘱用药,包括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等。不得擅自按照药物说明书自行用药。本品仅用于
腹膜透析使用。
间歇性腹膜透析(IPD)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透析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连续透析8~36小时,根据患者的情况每周多次。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透析,维持性透析通常较短(8~14小时),每周3~5次。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和持续循环性腹膜透析(CCPD)。
用药须知
谨慎用药
哺乳期妇女在使用时暂停哺乳喂养。
腹膜破裂或手术、外伤造成的横膈膜破裂、广泛粘连、肠胀气、原因不明的腹部感染、腹壁感染、疝、
肠瘘或结肠手术、腹水、肥胖与巨大多囊肾、新近的主动脉移植、乳酸酸中毒以及严重的肺部疾病慎用。
腹膜透析液与一些药物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果你正在使用其他药物,使用腹膜透析液前请务必告知医生,并咨询医生是否能用药,如何用药。
药物是有不良反应的。但也不要因害怕不良反应而拒绝用药。你可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或者咨询医生,了解腹膜透析液的药物不良反应,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不良反应
腹膜透析液不良反应主要包括
在导管周围皮下感染、导管堵塞、体液流动交换困难和
肠梗阻。
电解质和液体紊乱、低血容量、高血容量、高血压、低血压、平衡失调综合征和
肌肉痉挛。
其他不良反应请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用药注意
每当非口服制剂给药时,应检查透析液和容器是否有颗粒物和(或)变色。
为了避免严重脱水、低血容量的风险和减少蛋白质流失,应合理地选择与液体流动交换需求量相一致的低渗透压腹膜透析液(乳酸盐)。
为了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本品可加热至37℃左右后再使用。不过,只能用于干热加热(例如加热垫)。
透析液中添加
肝素可有助于预防腹膜炎患者的导管阻塞(或当透析液中含有纤维蛋白或蛋白质物质时导致的导管阻塞),成人推荐每升透析液中含肝素1000~2000单位。儿童推荐每100毫升透析液中含肝素50单位。
如果发生腹膜炎,抗生素的选择和剂量应依据微生物分离和敏感性结果而定。在分离出相关微生物之前可用广谱抗生素。
接受
腹膜透析的患者可能发生严重的蛋白质,氨基酸和水溶性维生素流失,须给予补充。
腹膜透析对某些患者而言,应该非常谨慎,如腹部情况包括腹膜破裂或隔膜的手术或外伤、广泛性粘连、肠管曲张、未确诊的腹腔疾病、腹壁感染、疝气或烧伤,
粪瘘或结肠造口术、张力性腹水、肥胖症和巨大多囊肾。其他还包括最近进行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和严重的肺疾病。当确定腹膜透析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进行,必须权衡对患者的利弊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风险。
必须准确记录患者体液平衡,仔细监测患者体重,以避免过度水化或水化不足导致严重的后果,包括
充血性心力衰竭、脱水或休克。
注意,腹膜透析治疗过程中过度使用含
葡萄糖3.5%或4.25%的透析液能引起患者严重脱水。
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本品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血清电解质浓度。情况稳定的患者持续腹膜透析中应该定期进行常规检査血生化和血液因子,并对患者其他指标进行评估。
本品不含钾,有利于清除体内过多的K
+,维持正常血钾浓度。应仔细评估血清和体内的总钾,只有在医师的指导下才可加入
氯化钾。每升腹膜透析液加10%氯化钾溶液3毫升,其K
+浓度接近4毫摩尔/升。
如果本品包装的密封用橡胶塞的丢失或部分缺损,则不能使用。除去外包装后,用力挤压容器检查微小的泄漏。如果发现有泄漏,应丢弃不用,因其不能保证本品的无菌性。
0℃以下本品可冻结。冻结时不要弯曲或操作容器。在自然环境条件解冻并振摇使混合均匀。
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怎么办?
药物是有不良反应的。通常腹膜透析液的不良反应有腹部疼痛、出血、腹膜炎、在导管周围皮下感染、导管堵塞等。反应轻微,可以坚持用药。如果不良反应较大,需要就医。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的轻重以决定是否继续用药,还是换用其他药物。
什么情况下需要急救?
腹膜透析液罕见急性过敏反应,但一旦发生下列急性过敏反应表现,请立即寻求急救处理。
什么情况下需要立即就医?
严重感染。
肠梗阻。
腹部严重疼痛。
腹膜透析液应该如何保存?
腹膜透析液药品应该在室内避光、干燥处低于25℃密闭保存。
药物相互作用
有些药物可能与腹膜透析液相互作用,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疫苗、维生素、草药等。这些药物与腹膜透析液一起使用前请咨询医生。
合理用药
药物必须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处方药应该由医生开具,非处方药应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腹膜透析液是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你的病情开处方使用。自行用药可能会增加你不合理使用药物风险:浪费药物资源,贻误病情,产生耐药,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腹膜透析液需要遵照医生处方足量、足疗程应用。病情完全控制前你的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但不要轻易减量、停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