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屈光状态不相等,视力存在差异
屈光参差超过2.50D时,可能出现视疲劳、复视、头晕等
常由遗传因素、发育因素、外伤、不良用眼习惯等引起
可通过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屈光手术等方法进行矫正
定义
屈光参差指双眼屈光状态不相等,在屈光性质或程度上存在差异。换言之,双眼在一条或者两条子午线上的屈光力存在差异时,称为屈光参差。
两眼度数绝对相等的人比较少见,大多数人的双眼或多或少会有一定量的屈光参差。
根据是否引起双眼单视障碍分为生理性屈光参差和病理性屈光参差。
屈光度的单位用“D”表示,1D代表100度。
分类
根据是否引起双眼单视障碍分类
生理性屈光参差
双眼屈光度数不超过1D,一般没有临床症状。
病理性屈光参差
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1985)提出统一试行诊断标准,双眼屈光度数相差球镜>1.5D,柱镜>1.0D。
可引起视力改变、弱视、对比敏感度改变以及立体视锐度下降等。
根据屈光性质分类
临床常分成以下6种类型。
单纯性屈光参差
单纯远视性屈光参差:一眼远视,另一眼正视。
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一眼近视,另一眼正视。
复合性屈光参差
复合远视性屈光参差:双眼均远视,一眼远视量比另一眼大1.00D以上。
复合近视性屈光参差:双眼均近视,一眼近视量比另一眼大1.00D以上。
混合性屈光参差
一眼近视,一眼远视。
单纯散光性屈光参差
一眼正常;另一眼有散光,伴有或不伴有近视、远视。
复合性散光性屈光参差
双眼均散光,一眼的散光量比另一眼大1.00D以上。
混合性散光屈光参差
双眼都有散光,但一眼伴有远视,另一眼伴有近视。
根据参差量分类
低度屈光参差
双眼参差量为0~2D。患者通常可以耐受框架镜的全部矫正。
高度屈光参差
双眼参差量为2.25~6D。患者通常会产生一些双眼共同视功能方面(如融合、分离、立体视)的问题。
重度屈光参差
双眼参差量>6D。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一般是由于发生了抑制。
发病情况
国外学者报道各国不同年龄的屈光参差发病率从1.6%到35.3%不等,其随年龄增加而提高,每7年约有1%的增长。
屈光参差发病率在婴幼儿期显著下降(可能与眼球正视化和双眼视功能发育有关);在儿童、青少年期增加(可能与近视发展有关);在成年期相对稳定(可能与成年人屈光状态的稳定有关);到老年期又显著增加(可能与双眼视神经功能退化有关)。
致病原因
遗传因素
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对屈光参差的发展有影响,但机制尚未明确。
高度近视发病主要为遗传因素,由此推断高度屈光参差的发病也可能是遗传。
有研究发现,25%的高度屈光参差者,其父母亲中有人为高度屈光参差者,且都为同侧眼发病。
发育因素
先天发育性因素占较高的比例,尤其远视性屈光参差者。婴儿都是高度远视眼,随年龄增长其远视度数不断下降。
如两眼远视消退不平衡则引起屈光参差,而屈光参差又使得双眼对外界目标光线不能同步等量的刺激双眼黄斑,导致双眼视网膜中心凹的目标像在清晰度上有差异,进一步影响眼球正常发育,形成了恶性循环。
双眼眼轴长度的不同和其增长速度的差异是儿童出现屈光参差的主要因素。
继发性因素
双眼视功能的异常
斜视易引发屈光参差。由于眼球正常发育过程受到斜视的影响,使双眼视功能的发育不良。
其他眼部疾病
如
上睑下垂、
眼睑血管瘤、白内障和眼底病变起的形觉剥夺可导致屈光参差、弱视等。Duane综合征(该综合征病侧的眼球轴长常较另一侧眼球短1.5mm左右),也可引起屈光参差。
眼外伤、手术
角膜手术及内眼手术可能引起屈光参差,但较少见。角膜破裂、溃疡穿孔等引起的角膜瘢痕均可形成屈光参差。
诱发因素
不良用眼习惯
临床观察发现部分青少年高度屈光参差患者以前双眼视力均正常,由于长期的不良用眼习惯,导致双眼视平衡将会被打破,造成屈光参差。
不良习惯有:喜好托腮歪头视物、不良视近坐姿、卧位看书看电子产品、发型遮盖单眼视物等错误的用眼习惯。
因过近注视目标时,引起双眼集合困难、短暂性
复视,视觉中枢会自觉地放弃一眼,造成双眼单视。
验配度数不合适
眼镜验配时没达到双眼平衡,单眼常欠矫或过矫,进而双眼调节不同步。长期配戴导致屈光参差的进展,进而影响双眼视功能的建立。
主要症状
双眼单视障碍
屈光参差超过一定程度后(多为2.5D以上),一眼可看清目标,另一眼则视物模糊,双眼融像困难。
屈光度高、视力差的那只眼会产生较深的抑制,不论视远、视近,患者都会习惯性地使用视力好的那只眼。
情况严重者有视疲劳、
复视(视物有重影)、头晕、恶心等。
交替视力
双眼视力均较好时出现,如一眼正视或轻度远视,另一眼为轻度近视。其视远时,习惯性使用正视或轻度远视眼,视近时用近视眼。此时患者很少使用调节,眼疲劳亦少见。
单眼视力
两眼视物时,不论看远或看近,多用视力较好的一只眼,视力不好的眼被抑制而废用,这种情况多出现在高度屈光参差时。应尽早给予适当的矫正。
弱视、斜视
高度屈光参差所产生的弱视程度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发病弱视程度越深,且易发生废用性外斜。
就医科室
视光中心
屈光参差较轻的成年患者,可在视光中心验配矫正镜。
眼科
儿童,屈光参差较严重或伴有视疲劳、阅读困难等症状者,以及伴有眼部其他症状者建议到眼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自行使用眼药水。
儿童及有症状者建议家人陪同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视物模糊、阅读困难、头晕?
是否有一眼视力好,一眼视力不好?
戴镜(或不戴镜)时,是否发现双眼的物像不等大?
儿童是否有视物眼斜、歪头、注视不持久等?
病史清单
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中是否有人患有高度近视或高度屈光参差?
是否近期有外伤、白内障、晶状体摘除等病史?
是否有坐姿不良、视物歪头等不良用眼习惯?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验光:散瞳验光或主觉验光。
辅助检查:角膜地形图、眼轴测量、同视机、立体视、
复视像检查等。
眼科专科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既往病历、眼镜处方等。
眼部用药:如散瞳药等。
诊断依据
病史
高度远视、斜视、弱视病史。
晶状体缺如病史。
眼镜验配及不规范配戴史。
临床表现
症状
病情严重者有眼动困难、紧张、眩晕、空间扭曲等,可伴疲惫、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体征
主要体征:双眼屈光状态不相等,一条或者两条子午线上的屈光力存在差异。
其他体征:双眼单视、交替视力、斜视、弱视等。
眼科检查
验光
儿童、青少年及远视性
屈光不正建议散瞳验光。成年近视者可采用主觉验光。
裂隙灯检查
检查患者角膜是否有外伤、晶状体是否有混浊或缺如等。
遮盖
检查患者是否有双眼单视、交替注视、双眼物像不等等问题。
眼轴测量
A型超声是临床上眼轴测量的重要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无创性眼轴测量设备如IOL-Master等也不断应用于临床。
角膜曲率检测
角膜地形图等角膜形态学检查可观察角膜是否规则、对称、有无
圆锥角膜;可测量角膜前后表面曲率,从而判断屈光参差的性质。
双眼视功能检查
同视机可测量三级视功能、眼位、立体视。
线状镜、Hess屏等可检测复视像。
伴有斜视者可检查其斜视量等。
鉴别诊断
开角型青光眼
相似点:严重时均有视物模糊、眼痛、眼胀、头痛等症状。
不同点:
开角型青光眼伴有眼压升高、视野损害等特点,其双眼屈光状态均衡。屈光参差者双眼屈光状态差异较大,存在融像困难。
治疗目的:通过矫正使清晰、等大的物像呈现在视网膜上,尽可能地维持双眼视功能,预防弱视或抑制的发生。
治疗原则:程度轻者可选择框架眼镜矫正,重者可选择角膜接触镜或手术矫正。儿童需尽早矫正。
一般治疗
框架眼镜
双眼屈光度数不超过2.5D时,可进行框架眼镜矫正。
眼镜矫正的适应能力与年龄和关,12岁以下的儿童有较大的适应性和可塑性,对框架眼镜能较好地耐受,对6.00D以下的屈光参差应积极全矫正或尽量接近全矫正。对有弱视倾向的儿童应立即全矫再进行弱视治疗。
成人2~4D的屈光参差,全部矫正。假如不能耐受,可分次矫正。
角膜接触镜
适合较高度的屈光参差。矫正后物像大小接近于正视眼,并且在眼球转动时不产生棱镜效应。
从材料上分为软镜和硬镜两种。目前应用较多的是软镜。有泪膜和角膜等眼表疾患者要慎重选择。
手术治疗
激光屈光手术
屈光手术后双眼物像放大率差别最小,不会出现明显的双眼不等像,利于融合,立体视的改善明显优于框架眼镜。
激光屈光手术要求患者年龄在18周岁以上,近两年屈光状态稳定(每年变化在0.50D以内)。
常用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包括
乙醇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激光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t-PRK)。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对单眼
无晶状体眼屈光参差的矫正最理想,双眼像差显著减小,且不影响视野。
单眼
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患儿,在条件合适的基础上尽量早期植入,可减少因无晶状体带来的弱视和斜视等。
其他治疗
棱镜
成人出现视疲劳或眼外肌不平衡引起斜视时,可用棱角全矫。屈光参差矫正后短期内视疲劳和斜视均可好转。
若不能耐受全矫,可适当降低矫正量,若仍对镜片不适应,可考虑给予棱镜矫正或手术治疗。
等像镜
老视者若配戴全矫的框架镜后出现头痛等,可用等像镜矫正。
交替性注视
长期未矫正的混合性屈光参差患者,往往不能耐受全矫,即使减量后也不易耐受,可予交替性注视(单眼视)的处方,用一只看远另一只看近。
屈光参差怎么矫正
屈光参差可以通过手术、佩戴眼镜、药物等方式治疗。
屈光参差是指双眼的屈光度球镜度数大于150度,或者柱镜度数大于100度。屈光参差的患者有的无症状,有的会出现复视、头晕、视疲劳症状,需要矫正。
1.佩戴眼镜:可以通过佩戴框架眼镜或者角膜接触镜进行矫正,佩戴框架眼镜一般较为笨重,不美观,也不方便。
2.药物治疗:对于儿童,双眼近视度数进展快,可以使用低浓度阿托品眼液滴眼减缓度数增长,从而减轻屈光参差。但不是所有儿童都适合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有一定副作用。
3.手术治疗:成人可以采取激光手术治疗屈光参差及屈光问题,但是有风险。
出现屈光参差,特别是儿童,需要及时就医,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
治愈情况
未治疗
儿童屈光参差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弱视、斜视、双眼视功能障碍、立体视发育不良等。
治疗后
屈光参差得到适当的矫正或手术等治疗后,一般可以得到满意的疗效,伴发症状也会相应改善或消失。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注意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避免长时间歪头、侧卧位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
避免长时间在过亮或过暗环境中用眼。
增加阳光下户外活动时间,青少年儿童平均每天不少于2小时。
家长如发现孩子有视物眯眼、皱眉、歪头和凑近、眨眼或揉眼睛等行为,要及时带孩子就医。
饮食管理
均衡营养,戒烟限酒,青少年儿童应减少甜食摄入。
可适当补充富含
维生素A、维生素B
1、维生素B
2、维生素C、维生素D、叶黄素等的食物,如南瓜、胡萝卜、动物肝脏等。
随诊复查
定期复查双眼视力、验光、视功能、矫正屈光度是否合适。
伴有眼部其他疾病者复查时需要做裂隙灯检查及其他相关眼科辅助检查。
儿童屈光参差者应3个月至半年定期监测眼轴、屈光度及双眼视功能。
预防
原发病的防治
儿童视力不良者应及时排除
先天性白内障、晶体缺陷、斜弱视等原发疾病。
成人眼病、外伤、手术造成的屈光参差及早诊治。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长时间歪头、侧卧位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
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用眼40分钟,休息10~15分钟,向远方眺望或做眼保健操。
注意阅读环境,避免光线过强或过暗,不要在走路时或在车上看书。
平时注意休息,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压力过大。
多进行阳光下户外运动,青少年儿童每天不少于2个小时。
儿童避免过早或过多接触电子产品。
及时建立近视防控档案,定期进行视力及眼部检查。
营养均衡,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减少甜食摄入。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视力出现下降时,应尽早到正规医院的眼科就诊,及时矫正。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