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不正

更多功能

屈光不正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眼调节放松状态下,无穷远处物体所成像不能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
主要表现为视力减退、视物模糊、视疲劳等
由于遗传、环境等多因素而致病
常采取光学矫正、手术治疗等
屈光不正是什么?
定义
屈光不正是指当眼调节放松状态时,外界的平行光线(一般认为来自5米以外)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没有准确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以致不能产生清晰图像。
眼睛度数常用屈光度表示,例如近视100度,可表示为-1.00D;远视100度,可表示为+1.00D。通常无法通过裸眼视力推测出屈光度,这两者之间没有固定对应关系。
分类
近视
近视是指在眼调节放松状态时,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的一种屈光状态。
根据屈光特性分类
轴性近视:因眼球前后径过长所致,不可恢复。
曲率性近视:角膜或晶状体的曲率增大所致。
屈光指数性近视:眼内屈光介质指数过高所致。
位置性近视:因眼球内某屈光介质位置前移(如晶状体向前脱位),引起近视。
根据度数分类
轻度近视:低于300度。
中度近视:在300度和600度之间(包括600度)。
高度近视:高于600度。
根据病理生理学分类
单纯性近视:没有病理变化情况下出现的近视,近视度数一般在600度以内,眼底多无病理变化,用适当的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
病理性近视:存在屈光改变的病理性因素的近视,如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视网膜周边格子样变性等,近视度数通常超过600度。
远视
远视是指在眼调节放松状态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后的一种屈光状态。
根据远视的程度分类
低度远视:低于300度。
中度远视:在300度和500度之间(包括500度)。
高度远视:高于500度。
根据调节状态分类
显性远视:指不经散瞳的常规验光(即无睫状肌麻痹验光)可以发现的远视。
隐性远视:指在常规验光中不会发现(由于眼睛进行了调节),但散瞳后验光时可发现的远视。可随年龄增长,逐渐转变为显性远视。
全远视:指总的远视量,即显性远视与隐性远视的度数总和。可通过充分的散瞳验出度数。
根据病理生理学分类
生理性远视:没有病理变化情况下出现的远视,如婴幼儿的远视。
病理性远视:存在屈光改变的病理性因素的远视,如有眼内肿瘤等。
散光
散光是由于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屈光力不同,平行光线经过该眼球屈光系统后,不能形成一个焦点的屈光状态。
根据两条主子午线的相互位置关系分类
规则散光:分为顺规散光、逆规散光,可以用镜片矫正。
不规则散光:两条子午线不互相垂直,无法用镜片矫正。
根据两条主子午线聚焦点与视网膜的位置关系分类
单纯近视散光:一条主子午线像聚焦在视网膜上,另一条主子午线像聚焦在视网膜之前。
单纯远视散光:一条主子午线像聚焦在视网膜上,另一条主子午线像聚焦在视网膜之后。
复合近视散光:两条主子午线像均聚焦在视网膜之前,但聚焦位置前后不同。
复合远视散光:两条主子午线像均聚焦在视网膜之后,但聚焦位置前后不同。
混合散光:一条主子午线像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另一条主子午线像聚焦在视网膜之后。
屈光参差
屈光参差是指双眼屈光度数不等。
双眼屈光差异不超过100度者称为生理性屈光参差;当双眼屈光差异超过100度者,就有可能会出现各种视觉问题。
发病情况
近年来我国近视一直呈现出高发趋势,且平均发生年龄逐渐减低。研究表明,我国6~8岁、10~12岁、13~15岁和16~18岁组近视患病率分别为35.8%、58.9%、73.4%和81.2%。
国外研究显示,远视的患病率在6岁时为8.4%,在9~14岁时为2%~3%,在15岁时约为1%。
儿童为什么会出现屈光不正?
儿童出现屈光不正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如果父母均是高度屈光不正患者,则其后代出现屈光不正的可能性比无屈光不正家族史的同龄人更大,而且发病年龄也较早。除此之外,后天性因素在儿童屈光不正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如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疲劳用眼等。
屈光不正可以治愈吗?
屈光不正一般不能治愈,患者可通过验光配镜、手术等方式矫正近视,提高视力。
屈光不正患者的眼球结构可出现一定的异常,如近视患者可出现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萎缩等,这些结构改变不能逆转。因此目前屈光不正不能治愈。但患者可通过验光配镜或手术矫正近视,提高视力。
如何预防屈光不正?
屈光不正的病因主要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不能改变,患者可通过控制后天因素,预防屈光不正。
屈光不正中,散光、远视多与先天因素有关,一般较难预防。但患者可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通过远眺放松眼部等方式预防近视或控制近视进展。患者还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以防控近视。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