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期白内障(adolescent cataracts)指发生在青春期的白内障。此种白内障往往有原发病的改变,多为单眼发病,也有双眼发病的。
由于局部营养障碍、免疫或代谢异常、眼部炎症、外伤、中毒、辐射、眼内
肿瘤等各种原因,都能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常见原因有:
1.营养代谢障碍
动物试验发现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与白内障形成有关,如钙、磷,
维生素E、A、B2等。
2.阳光与紫外线
多年来人们已经注意到阳光参与人类白内障的形成。
3.虹膜睫状体炎
是引起青年期白内障的常见原因,典型混浊可以发生在晶状体后极部,也常见于虹膜后粘连附近。病变进展缓慢,如局部炎症得以控制,混浊可长期稳定而不发展。若虹膜睫状体炎反复发作,除广泛虹膜后粘连,常合并晶状体囊膜增厚或皱缩,有时在瞳孔区形成瞳孔膜闭,混浊开始于前囊下,常被瞳孔膜闭做遮掩而不易发现。
4.重症角膜溃疡
也可引起青年期白内障,常为前极瞳孔区混浊,呈圆锥状、囊下型。匍行性角膜溃疡可因毒素弥散伤及晶状体,或在穿孔后晶状体直接触及角膜所致。
5.眼部变性性疾病
如高度近视、
视网膜色素变性、
视网膜脱离、以及眼内肿瘤等也是并发青年期白内障的常见原因。眼内肿瘤分泌的毒性产物可导致晶状体迅速变混浊,
睫状体黑色素瘤压迫晶状体,在受压局部发生混浊。
白内障的主要症状是视力障碍,常有视力进行性减退。影响视力的程度与
晶状体混浊的程度和部位有关。严重的白内障可致盲。可有眩光感,或单眼
复视,近视度数增加等。
典型的混浊最早发生在晶体囊膜下。由眼前节炎症形成的虹膜后粘连附近可出现局限性的晶体前囊下混浊;由眼后节病变引起的白内障多最早出现晶状体后极部的囊膜下,此因囊膜在后极部最薄,且无上皮保护,有害物质优先从该处进入晶状体囊膜下出现灰黄色颗粒混浊。后囊膜下混浊可以合并于任何类型的
后葡萄膜炎。典型的
并发性白内障多从后极部囊膜下开始,混浊呈小颗粒状和囊泡状,密集成簇,形成类似蜂窝形态的疏松结构,伴随着眼部病变慢性进展过程,这种混浊变化可长期局限于后极部。
可借助A型及B型超声波检查了解有无玻璃体病变、
视网膜脱离或眼内肿物,亦可了解眼轴长度及脱位的晶体位置,视网膜电图(ERG)对评价视网膜功能有重要价值,单眼白内障患者为排除
黄斑病变、视路疾患所致的视力障碍,可作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此外亦可应用视力干涉仪检查未成熟白内障的黄斑功能。
晶状体发生变性和混浊,变得不透明,影响视力,且矫正视力在0.7以下的青年,方可诊断为青年期白内障。
青年期白内障应首先治疗原发病,如果白内障不是特别严重,可先进行药物治疗暂不做手术。因为即使做了手术,眼睛的调节能力也不能完全恢复。如果病情严重,矫正视力低于0.4,影响学习、生活、工作时再进行手术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